王云
摘要:教材插圖能發(fā)揮文字所不能及的作用。有效運用教材插圖,可以輔助小學拼音識字教學,使學生深入解讀文本,訓練語言能力,提升審美教育。本文結合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插圖案例,圍繞如何有效運用教材中的插圖進行探究。
關鍵詞: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插圖;有效性;案例
魯迅先生說:“書籍的插圖,原意是在裝飾書籍,增加讀者的興趣,但那力量,能補助文學之所不及?!苯滩牟鍒D能發(fā)揮文字所不能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插圖資源備受教師關注,如何將插圖與課堂教學內容有效融合,構建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1? ?有效運用教材插圖,輔助拼音識字教學
1.1巧用情境插圖,設計拼音教學
掌握好漢語拼音是學生識字、閱讀、口語交際學習的基礎。統(tǒng)編教材對漢語拼音板塊做出了創(chuàng)新性的編排,彰顯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材中漢語拼音板塊大量運用了插圖,并與拼音有效融合,為教師設計趣味、生動、形象的教學活動創(chuàng)造了條件。
1.1.1運用插圖情境識記拼音
在統(tǒng)編教材漢語拼音板塊中,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插圖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關注,激活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因此,教師可以借助插圖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拉近漢語拼音和生活的距離,為學生學習漢語拼音找到捷徑。例如,在拼音“d、t、n、l”的教學中,教師用課件出示教材中的插圖后,引導學生觀察并向其提問:“同學們,從這些插圖中你們看到了什么?”學生仔細觀察,踴躍發(fā)言,從形狀、姿態(tài)或者組成等方面紛紛說出了這幾個聲母的特征。接下來繼續(xù)引導:“你們能不能開動大腦,根據課本的插圖編一首拼音歌?”學生經過一番思考,很快寫出了有關d、t、n、l的拼音歌,經過教師修改后,呈現(xiàn)在課件中:敲起小鼓d、d、d,撐開小傘t、t、t,把門開開n、n、n,小鼓棒兒l、l、l。教師巧妙地運用了教材中的情境圖展開教學活動,再根據情境圖引導學生編出了語境歌。通過插圖的應用,將學生已有的口語經驗與生活經驗融合在一起,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強化了記憶。
1.1.2巧用插圖故事把握規(guī)律
在統(tǒng)編小學語文一年級教材的拼音板塊中,有的插圖具有故事性,能有效融合字母的音、形、義。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結合小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用插圖為拼音的某些規(guī)則創(chuàng)編故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聆聽故事的過程中理解并掌握拼音的規(guī)律。例如,在“i、u”標注音標規(guī)則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讓學生看課本上的插圖,并講道:“一個天真可愛的小男孩,趴在岸邊對水里的小鯉魚說:‘可愛的小鯉魚,我們交個朋友吧?小鯉魚在水里快樂地躍動著,吐出一個個水泡,說:‘好哇,好哇,小朋友,我們以后就是相互幫助、相互愛護的好朋友了?!薄癷、u”也是好朋友,它們兩個在一起的時候,哪一個在后面,聲調這朵花就給誰戴頭上……教師結合教材上的情境圖,把拼音音標的規(guī)則創(chuàng)編成妙趣橫生的故事,促進了學生的理解與記憶,提升了教學有效性。
1.2有效運用插圖,解讀文字奧秘
識字量的積累是學生學好語文的基礎。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小學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能力較好的特點,有效運用教材插圖,引領學生解讀漢字,探究漢字的奧秘,幫助學生正確認讀和識記漢字,使學生不斷增加識字量。
1.2.1借助插圖,學習字理
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教材插圖,從字形、字意方面展開思考與想象,明確漢字的學習體系,提升識字的有效性。在《動物兒歌》的教學中,教師借助課文插圖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認識了蜻蜓、蝴蝶、蚯蚓、螞蟻、蝌蚪、蜘蛛等帶有“蟲”字旁的生字后,進入歸類識記環(huán)節(jié)。教師提問:“同學們,這些動物朋友的名字你們都記住了嗎?”隨后利用課件出示“蟲”字旁的形聲字并加拼音,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蟲”字旁多與動物有關,這些字也都是形聲字。
1.2.2理解字詞,領悟含義
新課標提出了“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課文中詞句意思”的教學目標。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字詞的含義,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統(tǒng)編小學語文的插圖編排表現(xiàn)了對小學生認知特點的重視,插圖中有很多具有應用價值的素材。在《紙船和風箏》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對“飄”“漂”兩個字的含義比較模糊,因此,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呈現(xiàn)課文插圖,讓學生觀察。然后提出問題:“同學們,‘飄和‘漂這一對生字寶寶可調皮了,一下子都出現(xiàn)在了[出示:紙船(? ?)哇(? ),(? )到了小熊的家門口,風箏(? )哇(? ?),( )到了小松鼠的家門口。]《紙船和風箏》這篇課文里,你能給她們找到家嗎?”學生完成填空后,教師又提問:“為什么這樣填呢?”學生總結:在水里就用‘漂,在風里就用“飄”。再如,在教學白居易的《池上》這首詩時,教師針對詩中出現(xiàn)的“蹤跡”“浮萍”等生詞,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對照插圖解讀 :“蹤跡”有“足”字旁,“跡”有“走之”旁。聯(lián)合起來所表達的意思就是走路所留下的痕跡。結合插圖可以這樣解讀:詩中的“蹤跡”,指的是小孩撐的小船在水面上留下的痕跡。從“浮萍”兩個字的結構中可以看出,左邊都是“三點水”,萍字是“草字頭”。通過觀察教材上的插圖,可以引導學生想象“浮萍”就是水草的一種,一片片浮在水面上,小孩偷偷踩了白蓮回來,以為沒人知道,可是他劃的小船在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痕跡。
2? ?運用課文插圖,深入解讀課文
2.1通過觀察插圖,全面感知課文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是重點環(huán)節(jié)。而全面感知課文是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師可以借助課文插圖,引領學生解讀、想象,使學生能夠更深層次地理解課文。例如,在《精衛(wèi)填?!返慕虒W中,閱讀課文之前,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并對課文內容做初步判斷。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一只漂亮、可愛的精衛(wèi)鳥,正叼著石子不停地飛行,而面對大海,精衛(wèi)鳥表現(xiàn)得毫不畏懼。通過觀察課文插圖使學生對精衛(wèi)鳥堅忍不拔、鍥而不舍的精神形成初步感知。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觀察插圖,并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精衛(wèi)鳥長什么樣子?女娃為什么會變成精衛(wèi)鳥去填海,課文做出解釋了嗎?在學生結合插圖對故事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教師再讓學生按照插圖呈現(xiàn)出來的信息講述故事內容,完成課文閱讀。
2.2借助課文插圖,品鑒課文語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熟讀、精讀課文,品鑒語言是基礎,小學生喜歡生動、形象、富有意境的圖畫,因此,教師可以充分應用課文插圖,幫助學生品鑒課文詞句,讓學生體驗生動的語境,更準確地把握語言的韻味、技巧等,促進語言鑒賞能力的提升。
如在教學《秋晚的江上》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課文中的插圖,直觀地感受“蘆葦”的顏色、生長姿態(tài)以及在夕陽下的變化,進而感受“妝成一瞬的紅顏”這句話的意境。這篇課文中,學生理解“馱著斜陽回去”這句話有一定的困難,教學時,教師要緊扣“駝”字,借助課文插圖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體味“駝”字的精彩妙用。在教師的引領下,借助插圖一個畫面接一個畫面地進行課文語句的品鑒,這些語句也變得生動、鮮活起來。
2.3借助課文插圖,分析人物形象
在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多篇課文中編入了人物插圖,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借助插圖,引導學生觀察人物的表情、動作、所處的環(huán)境等,使學生能夠更全面地了解人物形象。
在《黃繼光》這篇課文的教學中,如果讓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小學生僅從文字閱讀中感受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形象,是很難引起他們情感共鳴的?;诖耍處熆梢砸龑W生觀察課文插圖,認真感受黃繼光奮不顧身的表情與動作,感悟黃繼光為了革命取得勝利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大無畏精神,由此使學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了高尚的情操。
3? ?借助課文插圖,訓練語言能力
小學生正處在語言積累和語言表達能力鍛煉的關鍵時期,有時學生會因語言組織能力不強而限制了表達的準確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將課文插圖和語言訓練結合起來,推動學生讀寫能力的進步。
3.1運用課文插圖,開展說話練習
教材中的插圖是課文內容的補充,插圖中的內容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抓住課文信息,激活學生的思維,為語言表達練習提供助力。
例如,在《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了插圖后,首先,提出問題:“插圖中畫了幾種可愛的小動物?你們認識嗎?”再提問,“你們是怎么認出它們的?它們都在哪里呢?它們在干什么呢?”
然后,教師引導學生逐一觀察插圖中的事物,幫助學生厘清這些事物之間的關系。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借助課文插圖,用一段話,按順序說清楚蝌蚪成長的變化過程,并能看圖講述“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3.2正確解讀圖意,展開聯(lián)想描述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教材的插圖后,將從中獲取的信息和自己的想象融合起來進行描述,這是鍛煉學生想象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的有效手段。教材中的插圖不是連環(huán)畫,缺少連貫性,也不夠完整。需要教師引導學生以畫面主體為切入點展開聯(lián)想,對畫面進行補充。
在《肥皂泡》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材上的插圖是一個身穿紅色旗袍的小姑娘,在古色古香的廊檐下,專注地吹著色彩斑斕的肥皂泡,課文的另一頁是古建筑屋頂上飄游著的肥皂泡。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后,結合文本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插圖中的小姑娘在玩什么游戲?你們有沒有玩過這個吹泡泡的游戲?”隨后教師又提出問題,“你們知道如何做肥皂泡嗎?”引導學生按照順序描述肥皂泡的制作過程,拉近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小學生有著十分豐富的想象力,而肥皂泡能夠帶給他們夢幻般的感覺,此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留意文本作者的美好想象和描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解讀插圖展開聯(lián)想,并用語言描述出來,從而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3.3運用課文插圖,開展寫作練習
3.3.1捕捉插圖信息,進行隨文練筆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插圖豐富、精美,小學生在拿到課本時,往往會被這些插圖所吸引,結合學生對插圖有著濃厚興趣的特點,教師可以此為契機,開展隨文練筆教學活動。
在《陶罐和鐵罐》的教學中,在學生掌握了“驕傲、奚落、謙虛、懦弱、輕蔑”等詞語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文章插圖,看看是怎么展現(xiàn)陶罐和鐵罐的:鐵罐插著腰,閉著眼睛,揚起高高的鼻子,一副十分傲慢的樣子;陶罐則是張嘴笑著,注視著鐵罐,態(tài)度十分平和。為了加深學生對課文角色的理解,教師要求學生在觀察插圖后,將掌握的詞語填入括號內。國王的櫥柜里有兩個罐子。(? ? )的鐵罐看不起(? ? )的陶罐,常常(? ? ?)它。陶罐想和鐵罐(? ? ),而鐵罐卻覺得陶罐不能與自己(? ? ?)。許多年過去了,陶罐依然是那么的(? ? ? ),而鐵罐卻連影子都找不到了。
3.3.2觀察插圖細節(jié), 續(xù)寫課文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的基礎上,讓學生展開想象,進行課文續(xù)寫,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能夠起到練習寫作技巧、培養(yǎng)作文興趣的作用。
在《小猴子下山》這篇課文中,共有5幅插圖,正是這5幅插圖完整地展示了整個故事的情節(jié),教師可以引領學生觀察小猴子最先看到玉米,掰了一個大玉米扛著時高興的神情,再觀察它看到桃子時的歡呼雀躍……直到最后什么也沒有撈著,空手撓頭回家的情境。隨后,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續(xù)寫:小猴子空著手、沮喪地回到家,猴子媽媽會對它說些什么?當小猴子又一次下山時,媽媽又會有哪些囑咐呢?下山后,小猴子又會怎么做呢?展開你的想象,續(xù)寫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吧。
4? ?運用課文插圖,滲透美育教育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插圖把各種與課文關聯(lián)的圖片生動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身臨其境地感受和欣賞其中的美,進而獲得美的熏陶。
在《燕子》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欣賞課文插圖,并聲情并茂地講解:小燕子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飛著,它們陶醉在春天美麗的景色中,呢喃著,表達著它們自己才能聽懂的喜悅。隨后,教師進一步推進教學:現(xiàn)在,我們來看看課文是怎么描寫小燕子的。進入課文的講讀環(huán)節(jié)后,教師利用課件放大課文插圖,讓學生觀察活潑可愛的燕子在春天從南方飛來的情景。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借助插圖品鑒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激起了學生對美好大自然的向往。
綜上所述,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插圖資源十分豐富。小學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發(fā)揮好插圖資源的作用,讓學生在圖文結合的語文教學中獲得更豐富的學習體驗,助力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高躍庭.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插圖有效使用的實踐與思考[J].亞太教育,2021(17):102-103.
[2]陳麗英.巧用教材插圖,引導隨文寫話[J].小學語文教學,2018(20):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