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菊川
[摘? ? 要]“雙減”政策實施后,學生課業(yè)負擔減輕,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變多。但是,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也再一次凸顯出來。由于家長監(jiān)管不到位,農(nóng)村留守兒童難以有效利用在家閑暇時間開展自主學習、興趣特長培養(yǎng)、素質(zhì)素養(yǎng)提升活動。本文首先闡述了“雙減”之下留守兒童教育凸顯的課堂學習精神不佳、閑暇時間難以監(jiān)管的問題,然后從社會方面、家庭方面、學校方面、學生方面分析原因,最后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雙減”;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一、“雙減”政策下留守兒童教育凸顯的主要問題
(一)閑暇時間難以監(jiān)管
目前,令家長最為頭疼的是孩子回家后的管理問題。據(jù)一些家長反映,“雙減”之后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少了,孩子基本都能在課后服務或托管時間完成書面作業(yè);即使到家后還有可寫的作業(yè),一般也數(shù)量不多。但是,最為頭疼的就是閑下來的時間孩子不知道做什么。盡管學校和老師也在這方面進行了宣傳和引導,但是,由于部分家長在外務工,沒有時間在家監(jiān)管孩子有效利用閑暇時間。根據(jù)民政部發(fā)布的相關數(shù)據(jù),目前我國大約有690萬留守兒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務工,監(jiān)管孩子有效利用閑暇時間就更成了一個問題。
(二)課堂學習精神不佳
“雙減”之后,學生在校時間變長。除了正課、課外活動之外,還延長了課后服務和托管時間。由于一些家長常年在外務工,沒有養(yǎng)成看護孩子在家學習的良好習慣,即使作業(yè)很少,也不能按時完成。甚至還有一些留守兒童,做完作業(yè)之后,不是偷偷摸摸玩手機,就是看電視,不但白白浪費了時間,還耗費了大量的精力。第二天到校上課,不是打瞌睡就是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聚精會神地參與課堂學習活動。
二、“雙減”政策下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社會方面
1.城鄉(xiāng)二元結(jié)構、現(xiàn)行戶籍制度存在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對農(nóng)村青壯年勞動力的需求加大。農(nóng)村勞動力不斷涌向城市,但是,由于城鄉(xiāng)二元結(jié)構、現(xiàn)行戶籍制度的存在,即使有經(jīng)濟條件的家長,也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照顧。這樣,農(nóng)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就隨之產(chǎn)生。
2.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
近年來,應試教育思想或觀念一直在社會上盛行。盡管國家不斷深化課程改革,著力推行素質(zhì)教育,但是,地方哪個學校的教學質(zhì)量高、社會影響大,家長就想方設法地把孩子往這所學校送。農(nóng)村也一樣,家長和學校都十分關注升學率,重視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而忽視孩子教育人性化的需求以及其他方面的教育引導。加之,農(nóng)村地區(qū)基礎設施相對落后,針對留守兒童的娛樂教育場所更是稀少,留守兒童沒有合適的場所進行娛樂活動,致使許多留守兒童涌向網(wǎng)吧、游戲廳等,久而久之便沾染上不良社會風氣。
(二)家庭方面
1.過分依賴學校教育
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家庭和學校是最重要的兩個活動場所。盡管上學之后,學校義不容辭地擔負起教育孩子的主要責任,但是,并不是說學生進入學校之后,家庭就不需要再承擔教育責任。相反,每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離不開家庭教育。事實上,在農(nóng)村家長大批外出務工的形勢下,家長把學校普遍當成了“托兒所”,認為有了學校教育他們就可以放心地外出務工,完全忽視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他們看來,孩子在上學期間的需求無非就是吃飽穿暖,作為父母,只需在物質(zhì)生活方面給予學生保障,并為孩子的將來打好物質(zhì)基礎,至于學生的教育問題,那是學校的事情,自己即使在家也無能為力。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越來越多的父母忽視孩子的家庭教育,導致孩子得不到來自家庭的教育。
2.家庭監(jiān)管的缺失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重要環(huán)境,對孩子的生活、學習至關重要。一個健康的家庭,離不開父親、母親、孩子這三種基本角色。但是,一方面,由于在城市打工的勞動者一般文化水平不高,所從事職業(yè)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所住環(huán)境差,沒有經(jīng)濟條件把孩子帶到打工地點居住、學習、生活;另一方面,由于他們自身所受教育少、教育程度低,對家長這一角色認識不足,未能盡到作為家長的責任。如此,大部分外出務工的家長無形之中就割裂了原本健康的家庭。家庭監(jiān)管缺失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形成了學生許多的不良習慣,弱化了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減弱了學生道德評判的標準,影響了學生情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和良好思想認知、性格品質(zhì)的形成??梢哉f,一個完整的家庭缺失了父母角色,對孩子而言就像是缺失了人生成長的引路人。
3.忽視學生情感教育
在農(nóng)村,留守兒童父母往往注重短期的經(jīng)濟利益,而忽略家庭教育的長遠意義。他們認識不到親子教育的重要性,認為自己外出打工是為了家庭和孩子的未來。至于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關愛,在孩子年幼時還比較重視,等孩子上學之后,即使能夠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迫于家庭經(jīng)濟壓力,也不得不外出務工,以謀求更高的經(jīng)濟收入。這樣,將來有機會就可以讓孩子上條件更好的學校,接受更先進的教育。正因如此,許多家長無視孩子的情感需求,讓留守兒童失去了父母和家庭的關愛,導致家庭教育中情感缺失。
(三)學校方面
1.教師教育教學負擔較重
相比于城市的學校,農(nóng)村地區(qū)的學校,老師教育責任更重。一些外出務工的家長視學校為“托兒所”,把孩子送進學校就覺得萬事大吉,無形之中使學校和老師多了一份責任。而且,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實,老師既要承擔學科教學工作,又要承擔課后服務和托管期間的工作,甚至一部分教師還兼任班主任,工作量大,對留守兒童管理起來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尤其是一些辦學條件和師資隊伍都比較薄弱的學校,有的老師甚至一人帶多個年級多個班,即便大量透支精力也無法顧及所有的留守兒童。
2.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對于留守兒童而言,在學校除了學習各科課本知識,還迫切需要開設心理輔導課程。但是,農(nóng)村學校教師資源缺乏,除了能夠保障語文、數(shù)學、外語、體育、音樂、美術等學科的專業(yè)教師之外,其他師資力量薄弱,尤其是沒有專門針對留守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心理輔導老師。即使一些學校開設了心理輔導課程,也是流于形式,基本處于停滯狀態(tài)。原本家庭教育缺失的留守兒童,更需要學校在心理教育方面給予幫助和引導,但由于這些因素的存在,事關留守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未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四)學生方面
1.自控能力和自律意識不強
農(nóng)村留守兒童一般都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他們年齡小,正處于身體、心理、生理成長的關鍵時期。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對各種新鮮事物都感興趣,可塑性也比較強,但是,由于自身心智發(fā)育的限制,自我控制能力弱,自律意識不強,意志力薄弱,沒有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足,難以辨別善惡美丑,不能抵制外界環(huán)境和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自我意識的增強,會產(chǎn)生逆反心理,影響教育教學效果。加之學生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嚴厲地管教,導致自控能力、自律意識差的學生得不到教育,影響學生的思想認識、道德品質(zhì)、行為舉止、心理性格和生活學習習慣。
2.自我保護能力和安全意識不強
這一時期的學生由于社會生活閱歷淺,經(jīng)驗少,安全意識缺乏,自我保護能力較差,一旦交友不慎或管不住自己,經(jīng)常出入網(wǎng)吧、游戲廳等場所,往往容易被別人利用或外界侵害。為了避免他們受到傷害、誤入歧途,這一時期的學生非常需要監(jiān)護人的監(jiān)管和保護。另外,留守兒童學習生活的農(nóng)村各種條件相對較差,安全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學生安全意識薄弱。但是,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務工,這些留守兒童往往缺乏父母的教育、監(jiān)管和保護,在自我保護和安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隱患。
三、“雙減”政策下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主要策略
(一)社會層面
1.為家長帶孩子上學創(chuàng)造條件
一方面,相關部門要持續(xù)關注進城務工人員的生活,提高他們的工資水平以及待遇,讓他們有能力、有條件帶孩子來務工地點就近上學;另一方面,當?shù)貙W校要積極接受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并減免課后服務和托管費用。同時,學??梢酝ㄟ^舉辦進城務工家長夜校等形式,培訓、指導家長學習家庭教育的方法,以適應城市學校教育的發(fā)展要求,配合學校做好孩子的學習、教育工作。
2.為留守兒童創(chuàng)造健康成長的環(huán)境
對于沒有條件跟隨父母到務工地就讀的留守兒童,所在地政府需要正視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進一步健全地方教育制度和解決措施。一方面要加大對學校教育經(jīng)費的投入力度,讓學校有充足的資金對留守兒童開展專門性的教育課程,補齊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等方面的短板;另一方面要加大對學校周邊環(huán)境的管理、治理力度,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增強對留守兒童的正面影響,消除不良場所給留守兒童帶來的危害,為留守兒童營造良好的社會生活氛圍,創(chuàng)造積極向上的健康成長環(huán)境。
3.為家校社三位一體教育模式提供法制與輿論保障
針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問題,地方政府要根據(jù)有關法律加大宣傳力度,組織動員鄉(xiāng)村干部深入留守兒童家庭之中,指導、幫助居家照顧孩子的代為監(jiān)管人員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管理教育,配合學校規(guī)范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素質(zhì)教育,為留守兒童提供更多的關心愛護,保證留守兒童能夠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同時,號召親朋好友、愛心人士對留守兒童多一份關愛,可以在每個村或者每個鄉(xiāng)鎮(zhèn)建設一個留守兒童健康成長中心,引領留守兒童在閑暇時間培養(yǎng)興趣愛好、積極參加活動、進行自主探究、提升各方面的素養(yǎng),保障他們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
(二)學校層面
1.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生活氛圍
無論是提高課堂學習質(zhì)量還是課后活動成效,教育教學內(nèi)容的趣味性是一個關鍵性因素。為此,學校要基于學習的趣味性,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豐富課后服務活動,讓留守兒童在輕松愉悅的學習生活氛圍中,充分感受學校、老師的關愛與呵護,體驗、體會成長的快樂,有效消除留守兒童內(nèi)心的孤僻、冷漠,保持良好的情緒、心理,有效促成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
2.有針對性地開設生活教育校本課程
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在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不能開展親子教育和生活教育。除了對留守兒童進行正常的德智體美勞五育外,針對這種情況,學校還應該開設專門的留守兒童生活教育校本課程。生活教育課老師一要引領留守兒童專門學習生活理論和常識,讓他們了解吃穿用度、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知識;二要指導他們開展生活實踐活動,通過專門的教學、培訓和實踐,提高他們生產(chǎn)、生活、勞動等方面的技能,例如打掃衛(wèi)生、整理房間、洗衣做飯、侍弄花草、科學養(yǎng)殖、合理用度、參加勞動等等;三要進行及時、客觀、公平、公正的激勵,組織學生參加學校每學期舉辦的各類生活標兵評選活動和生活實踐成果展示活動,評選出衛(wèi)生標兵、烹飪標兵、種植標兵、養(yǎng)殖標兵等各種讓學生學習的榜樣,展示留守兒童在生活實踐中所形成的成果,激勵留守兒童積極投身到生活教育中,彌補家庭生活教育的缺失。
3.強化課后服務和托管教育質(zhì)量
借鑒廣東省課后服務“5+2”模式,“5”即“5天”,意指學校每周5天開展課后服務,服務內(nèi)容包括早午餐、午休以及下午課后服務;“2”即“2小時”,指下午課后服務每天至少開展2個小時,學校對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應提供延時托管服務。對于留守兒童,一方面要加強他們的作業(yè)管理,包括自主學習、自主作業(yè)、自主閱讀等學習活動,爭取在在校時間里當天完成作業(yè);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導他們參加豐富多彩的體育、文藝、閱讀等興趣小組或社團活動,滿足他們的不同需求。
(三)家庭層面
1.擔負為人父母的責任
家長即使外出務工,不能把孩子托付給老人或親戚,更不能覺得教育就是學校的事情,而要扮演好父母角色,擔負起父母責任,盡可能由一人外出打工,一人在家陪伴、教育孩子。如果經(jīng)濟條件實在不允許在家陪伴、教育孩子,必須外出務工,做父母的一方面要多抽些時間回到家中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懷和家庭的溫暖,給孩子一片心靈的藍天;另一方面通過微信等平臺,每日和孩子交流,從孩子在校的學習感受、開展的活動、作業(yè)的完成情況到對爺爺、奶奶的照顧等各個方面,了解孩子,關愛孩子,指導孩子,為孩子消解不良情緒或心理,為孩子解決難以解決的問題,讓遠在家里的孩子和自己的關愛和教育在一起。如此,能有效改善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父母責任的淡化問題,用現(xiàn)代化的信息傳輸手段消除距離的存在,讓留守兒童的家長擔負起為人父母的責任。
2.改變陳舊的教育觀念
當家長的往往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陀^地說,沒有哪一個家長不想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但是,越是重視孩子的教育,就越要改變陳舊的教育觀念。例如,一些家長堅決拋開孩子外出務工,主要原因還在于為了孩子的未來。在他們看來,只要自己掙到錢,把孩子送到地方上最好的學校,孩子的前途就有了著落,所以,不管多苦多累,都在所不惜。像留守兒童家長的這一無視孩子身心健康和家庭狀況的想法或做法,其實就是陳舊的教育觀念在作怪。在這些家長看來,學校決定孩子的命運,分數(shù)造就孩子的未來。事實上,沒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學校再好、分數(shù)再高,對孩子來說都是過眼云煙。為此,家長只有徹底改變陳舊的教育觀念,讓孩子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才能培養(yǎng)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張明明.關于農(nóng)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探究[J].才智,2018(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