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摘 要】蘇教版數學教材在一些學習單元后面設置了“評價與反思”板塊。此板塊在關于評價觀念、評價內容和評價方法上做出明確性引導,把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tài)度四個方面的目標要求融合在一起,指向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數學關鍵能力的形成?!霸u價與反思”板塊可以發(fā)揮學習的診斷功能,形成反饋調節(jié),不斷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習活動進入良性循環(huán)。本文從“評價與反思”教學現(xiàn)狀和教學建議著眼,構建單元整體教學策略。
【關鍵詞】解讀 實施 重構 單元
蘇教版數學教材在一些學習單元后面設置了“評價與反思”板塊。該板塊把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tài)度四個方面的目標要求融合在一起,指向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和數學關鍵能力的形成。
一、教學現(xiàn)狀
翻開學生的課本,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評價與反思”這一板塊嶄新如初,也就是說,教師并沒有有效利用此板塊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及時的評價與反思。在和教師的走訪交談中,很多教師的反應是一笑了之,言下之意:這有什么可用的,從來沒用過。于是,這個板塊順其自然地被束之高閣。
二、教學建議
(一)解讀“評價與反思”,明確單元學習目標
“評價與反思”從版面位置上來看,放在一個單元的最后,意在學習完一個單元的知識內容后,針對設計的“評價與反思”的內容,讓學生圍繞評價指標回憶相關的學習過程,然后確定在每項指標后給自己涂幾顆星。這些“評價與反思”的指標放在一個單元內容之后,有著細化評價的作用,我們如果細心閱讀,就會發(fā)現(xiàn)每項指標其實就是學生在這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中要達到的目標。我們可以在單元內容學習之前,和學生一起來解讀這些“評價與反思”的指標項,讓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等目標項有針對性的了解,以便充分地發(fā)揮評價指標的導向作用,使學生在這一單元的學習過程中有的放矢,朝著既定的目標去努力。例如,在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單元學習后,教材設計了以下評價與反思內容:
(二)直擊“評價與反思”,構建單元學習過程
學生自評時,“評價與反思”指標的達成度和教師的教學過程有著非常大的關系。如何才能讓學生最大化地獲得相應的目標收獲,在評價時能自信地獲取最多的五顆星?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有目的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時間,營造空間。教師只有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自主發(fā)現(xiàn),在合適的范圍內展開自主交流,給每個學生表達見解的機會,讓學生經歷策略體驗、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才能使其獲得相應的成長和發(fā)展。
例如,在第一課時“分數的意義”的教學中,教師就要根據學生已有的分數認識的經驗設計教學。如上課伊始可以直接出示一個分數1— 4,讓學生調用已有知識儲備談談自己對這個分數的理解。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理解:如把一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份就是它的1— 4;把四個蘋果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得這些蘋果的1— 4……每個學生對分數的不同理解,深化了他們對分數的認識。接著再讓學生隨意地創(chuàng)造分數,在學生創(chuàng)造分數的過程中,內化了對單位“1”的體會,形成對分數的系統(tǒng)性認識。最后教師創(chuàng)設相關的分數情境,讓學生對實際情境中的分數做出合理的解釋。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地參與分數的認識和理解,可以安排學生在小組內相互說一說,給每個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積極發(fā)言的機會,讓學生在交流中學會傾聽、在傾聽中深化理解。
又如,在“真分數和假分數的認識”一課的教學中,可以給學生一張同樣大的圓片,讓學生分一分、涂一涂,表示出自己心目中的分數。
學生獨自完成自己的創(chuàng)作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展示自己表示的分數,此時的展示一定要讓學生主動舉手表示自己想展示,而不是教師直接從學生手中拿作品去展示,既要重視結果的呈現(xiàn),更要重視學生主動交流、樂于分享的學習情智的培養(yǎng)。
呈現(xiàn)后讓學生將這些作品分類。
此時,引導學生將同分母的分數排成一排,讓學生讀一讀,并把中間空缺的分數補齊。再分一分: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成一類,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成一類。
引導學生將1— 4和4— 4合并,讓學生說一說,此時可以用什么數表示?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得出5— 4。
引導學生討論:這個分數與前面的分數的區(qū)別是什么?(分子比分母大)
再讓學生利用板貼的分數圖,創(chuàng)造出分子比分母大的其他分數。
再一次引導學生比較,并介紹真分數和假分數的定義。
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教師同樣可以給每個學生發(fā)兩個圓片,讓他們動手創(chuàng)造兩個分數,通過涂色表示自己創(chuàng)造的分數,并判斷兩個分數的大小。再讓學生主動展示并介紹自己的想法。
板貼學生創(chuàng)造的分數。接著讓學生分類,引導他們找出一樣大的分數。再以兩個分數為例,引導學生比較:這兩個分數相等嗎?怎么會相等呢?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交流,因為發(fā)現(xiàn)其中的變化規(guī)律比較難,教師在學生獨立思考后要給學生表達的空間,讓他們在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見解。如1— 2=2— 4,要利用圖示,讓學生關注到平均分的份數從2份變成4份,是因為其中的每一份都被平均分成了2份,即1— 2,把圓片平均分成2份,涂了這樣的1份;而2— 4是把圓片平均分成2×2=4份,涂了這樣的1×2=2份,
再讓學生選擇一個分數,創(chuàng)造一個和它相等的分數。可以折一折,也可以畫一畫。(折一折,產生的分數有其局限性,更多的是分母為2、4、8、16等的分數;而畫一畫,會產生更豐富的分數)
學生創(chuàng)造分數后,再讓學生展示匯報,并用前面的分析經驗分析自己的作品。
(三)實施“評價與反思”,指向單元學習效度
有了學前的解讀、學中的經歷,學后的評價與反思就可以完全放手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回憶學習的經歷,梳理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做出真實的自我評價,為自己涂上幾顆星。為了更好地幫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相應的評價參考。
知識性目標可以讓學生參考單元學習中與之配套的練習或調查試卷,自己確定自己的星級。
過程性目標可以由學生根據自己課堂學習中的表現(xiàn),從實際出發(fā),為自己確定星級。過程性目標除了可以讓學生自評外,還可以發(fā)動學生組內互評,學生相互之間根據平時交流學習情況做出恰當的評價。
星星的數量反映了學生對自己本單元學習的評價。為了更好地發(fā)揮評價的促進推動作用,教師接下來就應組織學生進行反思,結合自主評價的情況,再反思本單元的學習過程,找到自己存在的問題,為后續(xù)學習明確努力的目標,在不斷的反思和改進中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靜態(tài)的知識性的目標達成度不夠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針對自己存在問題的知識點,有的放矢地補學、續(xù)學。而對于動態(tài)的過程性、習慣性目標,在學生自我評定后,教師可以讓指標達成度高也就是得星多的學生介紹自己學習過程中的經驗。教師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總結學習經驗,樹立學習自信心,把成功的“星”轉化為后續(xù)學習的動力。
總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tài)度等方面對自己的數學學習進行評價與反思,在評價中自我肯定、自我賞識,在反思中自我發(fā)現(xiàn)不足、自我改進,在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思中不斷增強主動發(fā)展的動力。教師和學生要用好這個板塊,并能通過這樣的評價進學生的發(fā)展,同時促進教師改進教學。
(四)反思“評價與反思”,重構單元教學策略
利用“評價與反思”,構建單元整體教學策略,是單元教學前的研究抓手,也是單元教學進程的路標,更是新單元教學策略構建的反思點和起點。教師在讓學生進行了自主的單元評價與反思后,要積極細致地分析學生的自我學習滿意度,從而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效度,優(yōu)化更新自己的教學實施和教學管理。教師可以從幾個單元的整體視角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分析學習過程,積極肯定自己的努力與收獲,當然也要和學生一起查找沒有進步的原因,并在后續(xù)的學習中主動與學生多互動、多溝通,給他們表現(xiàn)的機會,“逼”著他們想,“拉”著他們說,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交流分享的時間和空間。
對于評價與反思中的動態(tài)過程性目標,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每一課時的表現(xiàn),到每一單元的表現(xiàn),再到幾個單元的表現(xiàn),進行自我評價,將評價后的自我反思落到實處,不能停留在嘴上說,而行動跟不上,最終回頭看時,卻發(fā)現(xiàn)一直沒有改進。
在研讀學生“評價與反思”的結果后,教師更要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為了學生達成學習的目標而有計劃地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一個單元的結束,意味著一個新單元的開始,我們要在不斷的研究中實施有效的評價與反思,從而最大化地促進新單元的整體教學策略的有效構建。
【參考文獻】
黃曉軍. 提高小學教師專業(yè)素質的對策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