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光 明桂花
摘 要:課程思政背景下的翻譯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文化自信,是傳播中國優(yōu)秀文化元素,思想價值體系,提升國際話語權的重要路徑。產出導向法的理論體系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其中,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以及輸出驅動、輸入促成、以評為學的驅動、促成、評價等理念為深化改革翻譯教學授課模式,為培養(yǎng)新時代應用型翻譯人才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文章探索基于產出導向法改革翻譯教學實踐,倡導教師勇于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優(yōu)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設計等,提高教學質量,為思政課程建設提供可借鑒教學經驗。
關鍵詞:課程思政;翻譯教學;產出導向法
中圖分類號:H319.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2)10 — 0148 — 04
一、引言
“課程思政”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總體要求的實現途徑。翻譯教學實則為語言教學,語言中的文化價值如教育價值、政治價值、精神價值都可以通過語言習得與運用得以掌握;大學英語課程中的翻譯教學必然承擔著傳授掌握語言文化價值的途徑和方法。在課程思政背景下,翻譯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文化自信,公民責任感以及正確的人文精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載體,也是傳播中國優(yōu)秀文化元素,思想價值體系,提升國際話語權的重要路徑。因此,提高高校教師將思政教育與翻譯教學整合的意識與能力,不僅在翻譯知識理論和技能方面加強重視,更要深入挖掘教材以及相關學習資料的思政元素;要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增加翻譯實踐,同時要深化改革翻譯教學授課模式,為培養(yǎng)新時代應用型翻譯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翻譯教學與課程思政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翻譯是一門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英漢語言的翻譯活動不僅是語言學的研究范疇,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提高人文素養(yǎng)更有著偉大現實的意義。課程思政與翻譯教學的融合不論在翻譯內容層面還是翻譯技巧、策略等方面,都要自覺弘揚中華文明以及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在國際舞臺上,講好“中國故事”,提升國際話語權是高校翻譯教學的政治使命。
在“翻譯中國”時要講好“中國故事”。在“翻譯中國”時我們必須“以我為主”,勇于發(fā)聲,堅持立場。(司顯柱)同時要考慮到國外受眾對于翻譯文本的可接受性。英漢兩種語言的表現形式差異較大,尤其在修辭方面較明顯。例如,漢語行文凝練含蓄,對仗工整,引用經典詩詞現象較多,而英文表達相對自然直接平敘。
三、思政與翻譯課程的融合
首先,思政教學作為提高大學生良好政治素養(yǎng)的途徑之一,其文化交流的隱性功能與顯性功能共同為大學生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大學英語課程作為高等教學受教群體最多的必修課程之一,思政教學與大學英語課程的融合正是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的融合。翻譯教學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用英文介紹中國的大好河山,風俗習慣,歷史文化,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徑;教師更要潤物細無聲的通過翻譯教學提高受教群體的文化自信,通過培養(yǎng)翻譯技能與人文精神的統(tǒng)一專業(yè)翻譯人才來實現用英文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的偉大目標。
其次,教育部2020年5月印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zhàn)場”、課堂教學“主渠道”,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形成協(xié)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由此可見,大學英語課程改革需要思政教育的融合。教師通過改變單一的翻譯教學模式,更新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方法,積極探索翻譯教學的新途徑。依托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通過挖掘思政元素,探索用英文傳播中國文化的精彩的課程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交際能力,促進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新向標。
翻譯課程融合思政元素,調整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和評價多元化等改革,將中華民族的五千年的優(yōu)秀文明、紅色革命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科技航天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等,通過新的教學模式展現在學生面前,提升學生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同時,思政翻譯課程的融合可以促進構建教師共同體,促進教師德育發(fā)展,為保障優(yōu)質課程建設提供智力資源。
四、翻譯教學存在的問題
思政與英語教學的整合要貫徹到課程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以翻譯教學為例,思政要素的挖掘要注重凸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模式上也要摒棄單一的授課模式。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大體如下:
(一)傳統(tǒng)翻譯課堂教學重視理論教學,實踐練習相對匱乏,導致“重輸入,輕輸出”的現象。語言知識與翻譯理論需要配合大量的聯系實際的翻譯練習才能學以致用;此外翻譯教學與非英語專業(yè)類學生的本專業(yè)脫節(jié)。以本校為例,雖然各個專業(yè)到大三開設專業(yè)英語課程,但是課堂教學只注重專業(yè)詞匯的講授,英漢互譯,尤其是漢譯英教學實踐較少。
(二)大學英語課程中的翻譯教學與專業(yè)“學用分離”現象明顯,教學內容不夠豐富,且偏重單一文體翻譯,無法實現培養(yǎng)多元化翻譯人才的目標。大學英語通識課上的翻譯教學一般基于教材進行課文英漢互譯以及課后翻譯練習中的中國文化元素的漢譯英。從教學內容上及專業(yè)素養(yǎng)方面均有其局限性。因此,如何基于教材挖掘思政元素并能進行翻譯實踐練習是課程改革的考量之一。
(三)翻譯教學模式單一。傳統(tǒng)翻譯教學較多以課堂講授為主題。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語言知識進行翻譯練習,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能得到有效發(fā)揮,單向課堂教學學生主體地位沒有得到重視;學習積極性不高導致影響學生翻譯水平與素養(yǎng)能力的提高。從空間到時間維度來看,翻譯教學的量與質沒有達到理想效果。此外,授課教師除了掌握翻譯理論與實踐基礎之外,更要及時更新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學生翻譯興趣與素養(yǎng)。
文秋芳教授曾指出,學習外語從長遠來看是為了提高國民素質,讓自己了解這個多彩的世界,同時成為一個有中國立場和世界情懷的公民。翻譯教學是實現這一偉大目標的重要途徑這一。鑒于以上問題,課程思政視閾下的翻譯教學課程改革亟待找到一條高效的途徑。因此,基于產出導向法(POA)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為解決以上問題提供智力支持。
五、“產出導向法”(POA)指導下翻譯教學模式構建產出導向法(POA)理論體系
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簡稱POA)是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文秋芳教授與其教研團隊在2015年提出具有中國語言教學特色的一套理論體系。POA理論體系中的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和文化交流為翻譯教學提供理論基礎;輸出驅動、輸入促成、為翻譯教學提供新的教學手段與方法;驅動、促成、評價三個階段構成了翻譯實踐可操作的范式。其中,教師在教學中起著引領、設計和支架的中介作用。POA理論體系以“教學理念”為指導思想,以“教學假設”為理論支撐,以“教學流程”為二者的實現方式。其中,學用一體說傳承與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知行合一”,語言學習的輸入與輸出不能“學用分離”。教師又是保障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關鍵因素。POA理論體系中強調教師主導功能與受教群體的主觀能動性之間的緊密關系。
(一)POA理論體系指導翻譯教學模式改革
從教學流程來看,POA教學流程由“驅動-促成-評價”組成的若干循環(huán)鏈。驅動環(huán)節(jié)通過產出調動學生積極性,促成環(huán)節(jié)有針對性地為學生完成任務提供腳手架,體現“學用一體”理念。驅動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為目標,通過驅動情景的任務發(fā)現自己語言能力的匱乏之處。驅動的方式是嘗試產出“產出目標”,此時產出是激起對“產出目標”的興趣。
促成是POA輸入環(huán)節(jié),“學”的過程;與傳統(tǒng)輸入假說不同的是,POA輸入是為了產出“產出目標”服務。POA輸入可以通過產出的方式進行,而不僅僅是輸入知識。POA內容、語言、結構的關系是“優(yōu)先性、合作性、融合性”,即內容先行,語言結構為內容服務;通過內容的產出,提高語言及結構的運用,實現學以致用,以及育人、思維、跨文化交際等目標。
如何在翻譯教學中實踐“驅動-促成-評價”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是翻譯教學改革的主體部分。結合翻譯材料中的思政元素,設計“驅動-促成-評價”三個環(huán)節(jié)的任務,并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實現翻譯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二)基于POA翻譯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
1.驅動環(huán)節(jié)
驅動環(huán)節(jié)中的驅動場景設計是產出導向法的第一步。首先要明確場景設計四要素——話題、目的、身份和場合在不同場景中的作用,其次要注意交際的正是性,通過顯性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身份意識,提高教學效果。教師要提供真實的交際場景,在嘗試產出任務時要讓學生們認識到已有知識的不足,實現認知挑戰(zhàn)性;產出目標恰當性要體現在可驅動性,可教性,細分性,邏輯性等。驅動種類包括直接驅動和間接驅動,復雜驅動以及簡單驅動,只有對驅動種類有深刻的理解,在設計修改驅動時就會有明確的指導方向。同時,產出任務設計的精準性為驅動設計規(guī)約方向,為評價限制彈力;精準性與驅動產生聯系。
對于場景設計中語料與教材匹配問題也是POA教學設計的重點。對教學材料的“選”、“調”、“改”、“增”是設計驅動場景的幾個方式。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4》U5主題“stereotype”(刻板印象)為例。在場景設計中的切入點為文章介紹部分的“餐桌文化”。因此,設計學生的產出任務有三:向外籍朋友介紹筷子使用及其文化;中餐廳與西餐廳的氛圍差異;火鍋文化。三個場景均圍繞著跨文化交際展開。針對教學材料的“選”、“調”、“改”、“增”,從教材中選材料比例為30%;沒有教材順序的調整;對現有教材沒有修改;增加了跨文化交際內容。場景設計根據不同基礎的學生而設計;中華文化傳播的強烈責任感讓學生們積極參與其中。通過相關資料的學習學生們可以掌握任務所需的詞匯短語句式表達,驅動任務設計較為成功。
再以《新視野大寫英語2》Unit 3課后翻譯練習Filial Piety《孝道》為例。通過短視頻介紹主題。課前留下產出子任務1:場景設計。校園里一位來自歐美國家的外國留學生在寢室與父母通話,言語中感覺像與熟悉的朋友在交談。你出于好奇向其詢問為什么可以和父母像朋友那樣聊天。你的外國室友也同樣出于對你所提出的問題的興趣,詢問你和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任務要求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場景編寫段對話,使用相關詞匯并找到正確的英文翻譯形式如孝心、百善孝為先、中華傳統(tǒng)美德、責任義務、尊老愛幼、長輩、平等友愛、兄友弟恭、儒家思想、家庭和睦、人格之本、道德規(guī)范、贍養(yǎng)老人等。此外,通過主題詞匯的搜集,驅動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們能夠有意識的自主找到有關孝道主題的文言名句以及翻譯本文,主觀能動找到新的任務,例如,孕子知慈,育子知孝,慈孝之知,天地可泣;大愛無聲,大德無言:大慈無界,大孝無邊;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滅;以及古代24孝故事等文本翻譯,也有很多相關介紹中國家庭觀的英文短視頻的資料。驅動環(huán)節(jié)極大的調動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同時,在驅動環(huán)節(jié)學生們能夠了解自己的不足和困難;針對語言表達的障礙性問題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
促成環(huán)節(jié)是輸入促成和輸出促成相輔相成。在課堂教學中,輸入與輸出任務精準對接,可以提高促成輸出的有效性。以上文提到的教材課后翻譯練習為例;驅動環(huán)節(jié)學生們已經掌握大量有關孝道的表達,對話部分通過拍攝視頻的方式產出。學生們搜集的主題翻譯文本從詞匯到語言結構表達等均有輸入基礎,因此在課堂輸出環(huán)節(jié)效率較高。課后通過批改網寫作平臺布置任務,學生們能夠鞏固復習。在翻譯教學的語言結構的促成漸進性進行可以設計多樣的活動;例如補充句子,詞匯填空,詞匯講解,句子轉換,續(xù)寫練習,句子排序,段落翻譯,承前啟后,難度呈梯度遞增。
評價是強化升華學生學習的關鍵。通過即時評價和延時評價,以及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等模式反思教學過程中不足。對于授課教師與學生都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師生合作共評”補充其他評價形式的不足,能夠為課后復習、鞏固已有知識,學習新知識提供幫助,實現學習結果質的飛躍。評價環(huán)節(jié)的師生共評,生生互評,通過投票選出最受歡迎的視頻等活動極大鼓舞學生的參與度與自主性。
(三)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混合式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齊齊哈爾大學課程平臺為線上教學平臺,課前線上+線下教學;課堂線下教學以及課后線下多平臺教學模式。課前上傳小組活動任務清單,學習資料、相關視頻以及學習困難點等內容;POA教學體系中的驅動促成環(huán)節(jié)各個任務的產出均要發(fā)布到課程平臺。課堂線下教學是對學習任務的檢測,解答疑難點等教學任務。課后通過線上線下作業(yè)任務展示匯報習得結果,強化鞏固所學;對學習效果可以通過線上問卷調查線下訪問等方式進行,采用生生互評,師生互評以及師生共評等多元評價體系。根據以往我校在混合式教學中的經驗,線上教學的內容的確是以較容易操作或者學生能夠掌握的知識點為主,例如詞匯短語文化背景介紹等;通過教師錄制微課,學生自學來進行預習課文,完成較為基礎的語言促成;重要句式,篇章結構等操練在課堂中進行,完成了較為高階的結構促成。這樣就可以解決了之前提出的課時短任務量大的問題。在課堂上把驅動內容通過視頻以及講解布置給學生后,學生們通過小組形式進行口頭創(chuàng)作文本再到文本寫作,再到小組之間的文本批閱,再到錄制對話視頻發(fā)布班級釘釘群,最后師生評價,整個過程大概持續(xù)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應該說第一次的驅動任務的產出就是通過線上形式完成的。個人覺得雖然這樣的形式能夠節(jié)省大量課堂時間,放在課后孩子們的壓力不大,準備的時間相對充分,即使基礎薄弱的學生也可以得到很好地鍛煉。
六、結語
在產出導向法的指導下,本文初步探討了翻譯教學新型的教學模式,為課程思政背景下的翻譯教學提供新的實踐理論體系與操作方法。混合式教學通過互聯網以及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可以解決因大學英語公共課程課時不足以及課堂效果等問題。POA教學模式與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融合實現高效的教學結果。驅動環(huán)節(jié)可以在線上進行;促成環(huán)節(jié)可以線上線下分配任務,例如通過精準練習高效率完成子目標的產出任務。同時評價環(huán)節(jié)同樣可以線下進行評價子任務,線上對產出總任務進行評價。只有線上線下教學的有機融合,并且教師對引導學生線上自主學習過程發(fā)揮積極作用,混合式教學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產出導向法為翻譯教學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學生翻譯學習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理論知識轉化成輸出能力,教學效果優(yōu)化,學生翻譯水平、翻譯產出能力得到明顯的提升。通過顯性與隱性雙重的教學途徑,提高教學效率,為國家培養(yǎng)具有高度政治意識,堅定理想信念,同時具有扎實技能的應用性翻譯人才。
〔參 考 文 獻〕
[1]何艷華.堅持立德樹人,融合外語課程思政與通識教育——“新文科背景下高等院校外語課程思政與通識教育專題學術論壇”述評[J].外語電化教學,2021(02).
[2]司顯柱.翻譯教學的課程思政理念與實踐[J].中國外語,2021,18.
[3]李志英.高校翻譯課程思政教學探索:情感學習理論視[J].外語電化教學,2020(04).
[4]查明建.以課程思政引領翻譯專業(yè)內涵建設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J].中國翻譯,2021(42).
[5]文秋芳.“產出導向法”與對外漢語教學[J].世界漢語教學,2018(07).
[6]邱琳.“產出導向法”促成環(huán)節(jié)的辯證研究 現代外語,2019(03).
[7]王小娟.產出導向法下的英漢翻譯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英語,2021(06).
[8]周珊.“大思政”背景下中國文化翻譯“失語”的教學對策研究[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21(09).
[9]文秋芳.“產出導向法”教學流程再解讀[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0(12).
[10]邱進.基于“產出導向法”的高校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5).
[11]畢爭.“產出導向法”教學材料使用的辯證研究[J].現代外語,2019(03).
[12]孫曙光.“產出導向法”中師生合作評價原則例析[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0(02).
[13]李維婷.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對外漢語翻譯課教學實踐及有效性研究[J].國際中英文教育(中英文)2022(02).
[14]楊鑫妮.基于新媒體平臺的“中國語言文化”課程POA教學模式構建 科教導刊,2021(35).
[15]蔣紅媛.淺談POA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以中國飲食文化翻譯教學為例[J].科教導刊,2022(11).〔責任編輯:楊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