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龍 章曉
[摘 要]教學相長如何實現,這是高等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議題。對分課堂就是針對這一議題提出的一種教學模式,其“講授、內化吸收、討論”授課流程設計集中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有效統(tǒng)籌了教師留白講授和學生自主學習的授課過程。實踐表明,對分課堂可以實現學生從形式參與課堂向實質參與課堂的轉變,能夠促進學生自主性知識的建構。要有效開展對分課堂教學,需關注學生的接納度、教學條件的保障度和教學制度的包容度,要形成師生互為主體的課堂格局。
[關鍵詞]實質參與;知識建構;對分課堂;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09-0009-04
開展課程教學改革與實現教學質量提升是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重要議題。如何實現教得好和學得好的有機統(tǒng)一,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是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目前已經形成慕課、翻轉課堂、案例教學、參與式教學等多種教學形式,但高校課堂仍存在教學不能相長的現象,教師賣力表演和學生形式參與的現象依舊存在[1]。如何積極引導學生做到自我管理、主動學習,仍舊是新時代課堂教學革命的重要議題。這一議題與兩個問題相關,即如何促成學生能力與知識的建構以及如何實現學生的實質參與。實際上,知識與能力形成和學生參與是成功課堂的一體兩面,作為手段的參與和作為情境的建構共同推動學生能力的提升。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在2014年提出對分課堂正好回應了這一問題[2],即在教師講授的基礎上,強調學習的自主建構性和教學的情境性互動,將教師的講與學生的學和思結合起來[3]。本研究正是在運用對分課堂的基礎上,進一步梳理對分課堂對學生實質參與和知識能力建構的貢獻。研究認為,很多參與式教學方法如合作學習、案例探究,在學生人數較少的小班教學中有一定優(yōu)勢,但在學生人數較多的大班教學中,參與情境很難建構,實質參與很難實現,參與效果很難達到。基于此,本研究著重探討大班教學模式改革,分別在兩屆項目策劃與管理課程中實施了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以探究其可行性和有效教學路徑。
一、從形式參與到實質參與:對對分課堂的理解
對分課堂按照“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討論(discussion)”這樣的授課流程來開展教學,從某種角度來看是對學生有效參與需求的回應,即對分課堂使學生實現從形式參與到實質參與的轉變成為可能。
(一)學生從被動參與走向主動參與
學生有效參與課堂活動是課堂成功的重要標志?,F實中,教師的講和學生的學常常是分離的,教師處于主動地位,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很難促成學生主動參與[4]。研討式學習雖然整合了學講過程,但是又存在即時討論低效的缺陷,其實質是一種淺度參與。即使加入了自學,也很難讓學生實現實質參與。對分課堂采用延時討論,將學生自學放在講授留白之后,有效規(guī)避了以上問題。講授環(huán)節(jié)的精講留白主要做引導性、框架式的講授,激發(fā)學生興趣。講授是導讀式講授,教師在此環(huán)節(jié)的快節(jié)奏、導讀式、留白性教學,能促使學生思維快速運轉,讓學生對所學內容保持好奇心,這種好奇心為學生的后續(xù)課堂參與提供了鋪墊。
(二)學生從象征參與走向個性參與
對分課堂鼓勵思辨,給學生創(chuàng)造基于個性參與的自主學習機會,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重視尊重學生個性。在講授環(huán)節(jié),教師沒有全講所有內容,給學生提供了在已有知識體系中建構新知識的可能。在內化吸收環(huán)節(jié),結構化作業(yè)尊重了學生的個別差異,學生根據獨學(即獨立學習,下同)情況進行思考,完成“亮考幫”(包括“亮閃閃”“考考你”“幫幫我”。其中“亮閃閃”是指學生列出學習過程中自己感受最深、受益最大、最欣賞的內容等;“考考你”是指學生列出自己弄懂了但是覺得別人可能存在困惑的地方,用來挑戰(zhàn)別人,同時把考的問題放在討論區(qū);“幫幫我”是學生列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寫出問題的疑問點,不用寫出答案,同時將問題放到討論區(qū))。教師看學生的作業(yè)不是關注其正確與否,而是看學生的寫作態(tài)度,以確保學習問題能在討論環(huán)節(jié)得到充分暴露。在討論環(huán)節(jié),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以“我們組”的名義進行分享。
(三)學生從部分參與走向合作參與
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是參與的應有之義,有效互動是確保學習效果的重要保障。在教學實踐中,學生表演參與、少數參與、在參與中“搭便車”[5]等現象普遍存在。對分課堂強調合作學習,尤其強調組內合作,通過分享達到共同成長的目的[6]。與傳統(tǒng)合作學習不同,對分課堂中的合作強調“同伴”,包括同伴壓力和同伴認可,以此來激勵學生參與其中。具體來講,學生必須形成“亮考幫”,才能在小組中討論,坐享其成只會帶來其他同伴的不滿,而認真完成“亮考幫”會贏得同伴認可,通過權責一致促成合作之實現。
(四)學生從行為參與走向全面參與
課堂參與包括行為、情感和認知的多維參與[6]。唯有做到多維參與,才能實現實質參與。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參與經常表現為行為參與,其場面熱烈但未必觸及學生情感和思維。對分課堂通過精講留白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和學習興趣,通過內化吸收為行為參與提供基礎,通過小組討論實現認知參與。在討論中,學生通過分享、交流、互學、互評實現同伴認可和團隊建構。以“我們組”的名義進行分享可規(guī)避由觀點新奇帶來的尷尬,寬松氛圍使學生思維得到充分激發(fā),使參與走向了包括行為、情感和認知的全面參與。
二、知識建構的行動:對對分課堂的現實考察
項目策劃與管理作為社會工作專業(yè)課程,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操作性。為了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方式,本研究引入對分課堂模式展開實踐,具體實施框架如表1所示。
(一)教學設計及課前準備
項目策劃與管理課程共有32學時、7章內容。其中第一、第三、第五、第六章運用了隔堂對分,第二、第四章運用了當堂對分。為了更好地實施對分課堂教學,筆者讓學生加入了“對分易”系統(tǒng),具體情況如下文所述。
其一,課前分組。根據學分績點進行匹配分組,每組四人。告知學生,沒有小組作業(yè),也不會對小組進行考核評分,但小組成員必須相互尊重,小組僅作為互學的平臺。
其二,明確作業(yè)要求。作業(yè)分兩種:一種是讀書筆記。針對隔堂對分的章節(jié)來寫,不拘泥于形式,但須反映章節(jié)內容。另一種是“亮考幫”。不管是隔堂對分還是當堂對分,均須完成“亮考幫”。
其三,重視過程性考核。平時成績占40%,期末成績占60%。其中平時成績由作業(yè)成績、自由發(fā)言成績構成,共有四次作業(yè),每次作業(yè)均為讀書筆記。平時成績具體考核體系如表2所示。
其四,提前分發(fā)講義。根據教材和大綱編好講義,并于上課前發(fā)給學生,要求學生不提前預習,在教師精講留白后方可進行獨立學習。
(二)課堂組織及學生表現
實施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后,學生在課堂上有了明顯的變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參與積極,有效率。學生討論有本可依,有準備的討論使每位學生都有發(fā)言內容,每位學生又期待別人的分享,在期待與展示中達到互學目的。另外,各環(huán)節(jié)聯(lián)系緊密,讓學生感覺到了壓力,這種壓力不僅來自緊湊的安排,而且來自小組成員的期待,二者共同推動學生完成對知識的學習。
其二,敢于質疑,討論深入。以“我們組”的名義分享學習內容,使得學生分享壓力減小,討論有的放矢,有利于形成小組討論結果。正是由于對分課堂具有以上特點,學生在完成“亮考幫”時往往會產生創(chuàng)新性的觀點。這些創(chuàng)新性的觀點即使不成形也會以小組的觀點呈現。
其三,作業(yè)認真,形式多樣。在對分課堂中,作業(yè)起連接作用而非考查作用,需能反映學生獨立學習的過程,并為互學打好基礎。完成作業(yè)對學生來說,是在已有知識基礎上進行的差異化學習,未完成作業(yè)會影響到后面的學習。作業(yè)形式多種多樣,比如有問答式、流程圖、思維導圖、筆記、摘要等多種類型。
(三)課堂評價及學生反饋
其一,教學相長。完成知識建構是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結果,這正是對分課堂所要達到的目標。正如學生所言:“采取對分課堂上課,可以很大程度上調動同學的積極性,‘亮考幫和讀書筆記能夠幫我們把學習量化。同時我覺得采用這種上課形式對老師要求更高,因為同學在課上提出的問題都不是預設的,很考驗老師的備課和反應能力?!?/p>
其二,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學生認為“學到了很多東西,養(yǎng)成了好的習慣”“我覺得比傳統(tǒng)的課堂更具有吸引力,能夠讓學生產生更多思考”“一開始覺得不習慣,但在復習階段就深刻感受到對分課堂的優(yōu)勢。復習的時候每個知識點都能回想起來,獨立學習和討論時的場景更生動,印象也更深刻”。
其三,課堂更加高效。實質參與是保證對分課堂效果的重要手段,學生參與的有效程度直接決定著課堂效果。學生認為“自己比平時上課更集中精力了,講解、自學、討論、答疑,上課時間被高效利用起來”“瞬間感覺回到高中,但是又和高中不同,一種新的體驗”“效率超級高”。
三、對分課堂評價:基于學生的視角
為了解學生對對分課堂實踐的主觀體驗,教師在項目管理與策劃課程教學結束后,對學生進行了關于對分課堂教學評價主題的問卷調查。問卷由22道題組成,其中開放式問題2道,封閉式問題20道。問題涉及講義教材選擇、教師講授、讀書筆記、分組討論、教師總結、獨立學習效果、考核方式、參與方式以及實施對分課堂模式的可行性等。問卷答題采取匿名方式,發(fā)放問卷62份,實際回收問卷60份,有效回收率為96.8%,通過綜合分析問卷調查結果得出以下結論。
其一,學生對對分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較為認同。關于教師精講留白環(huán)節(jié),有76.7%的學生認同“通過教師講授,學生能熟悉章節(jié)內容,解決了重點難點問題,為獨立學習打下基礎”這一目標,且有70%的學生認為這個目標已經達到。關于學生獨立學習環(huán)節(jié),有93.3%的學生認同“通過完成讀書筆記,促進學生認真學習章節(jié)內容,為分組討論做好準備”這一目標,且有86.7%的學生認為這個目標已經達到。關于分組討論環(huán)節(jié),有70%的學生認同“通過分組討論,使學生互相促進、化解疑難問題,達到對章節(jié)內容的深入理解”這一目標,且有56.7%的學生認為這個目標已經達到。關于教師總結環(huán)節(jié),有76.7%的學生認同“通過教師總結,解答讀書筆記和‘亮考幫中的疑問,以查漏補缺、鞏固知識、提升認識”這一目標,且有56.7%的學生認為這一目標已經達到。
其二,學生對對分課堂考核方式較為認同。由于對分課堂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尤其是學生參與過程的考查,因此形成了體現“獨學、互學、共學”為目的的考查模式,具體體現在對平時作業(yè)、“亮考幫”、小組討論和自由發(fā)言環(huán)節(jié)。調查結果顯示,有83.3%的學生認同對分課堂的過程性考核方式,有73.3%的學生認為現有方式已經達到了考核目的,有90%的學生認為對分課堂實現了“將學習落實到平時”的目標??梢姡瑢W生對對分課堂的“過程學習和過程考查取向”比較認可。
其三,學生對對分課堂總體評價趨于良好。有66.7%的學生認為對分課堂能夠“通過參與中的‘權責對分,實現學生在課堂中的實質參與和深度參與”,有53.3%的學生認為這一目標已經達到。有60%的學生對對分課堂的學習效果滿意,僅有10%的學生表示不怎么滿意,其余均保持中立。關于“與傳統(tǒng)課堂相比,你對本門課采用對分課堂的總體評價如何”這個問題,有66.7%的學生認為對分課堂很好或較好,有16.7%的學生保持中立,有16.7%的學生認為傳統(tǒng)較好。這說明從總體上看學生對對分課堂的認可度較高。
其四,學生對對分課堂推廣持觀望態(tài)度。盡管學生對對分課堂的認可度較高,但對于其推廣問題,學生則有不同看法。就“如果修讀其他課程,同時提供對分課堂和傳統(tǒng)課堂,你會如何選擇”,有46.7%的學生傾向于選擇對分課堂。就“你認為對分課堂可否推廣到其他課程”,認為可行的學生比例僅為40%,保持中立的學生達40%。在被問到“你認為你在本門課上的學習負擔是否合適”,有將近40%的學生認為負擔較重。但在讀書筆記效果調查時有93.3%的學生認為讀書筆記環(huán)節(jié)可以提升學習效果。因此可以推測,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臨考的“背”成了學生負擔,平時則以聽課為主,負擔較輕,而對分課堂重視學習過程考查,把學習壓力轉移到學習過程中。這正好反映出學生學習方式的“轉型之痛”,需要教師慎重對待和加強研究。
四、反思與展望
研究發(fā)現,對分課堂在大班教學中,對于推動學生實質性參與和建構性學習有明顯優(yōu)勢,有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增強,有助于實施過程導向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形成師生互為主體的教學情境。但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仍需要對以下問題做進一步探索。
其一,條件與保障。課程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tǒng)性工程[7],教師難以獨自完成。對分課堂教學的順利實施至少需要三個條件:一是學生對對分課堂的接納度高,這要求教師與學生就教學設計進行充分協(xié)商,達成改革共識;二是教學硬件條件有保障,有便捷移動的桌椅是其基本條件;三是鼓勵教師開展課程教學改革,允許教師在一定范圍內對教學大綱做出調整,形成以過程性評價為主的考查體系。
其二,當堂對分模式與隔堂對分模式的適用范圍。盡管當堂對分和隔堂對分同屬于對分課堂的模式,但究竟應該在什么樣的條件下實施當堂對分課堂教學,在什么樣的條件下實施隔堂對分課堂教學,才能實現課堂效果的最大化,這也是值得進一步探索的問題。此外,還需要考慮的是哪些課程適合開展對分課堂教學,或者某門課程的哪些章節(jié)適合開展對分課堂教學。
其三,如何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盡管在教學實踐中已經達到了學生用心學習的目的,但就操作層面來看,如何通過對分課堂的三個環(huán)節(jié)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也是值得關注的議題。
其四,教師要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及時回應學生的學習需求。對分課堂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學生潛能一旦被充分激發(fā),其思維就會比較活躍,從而產生教師意料之外的創(chuàng)意、假設和問題[8]。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階段必須深挖教材內容,緊跟學科發(fā)展前沿,且落實師生互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不斷優(yōu)化教學和提升教學質量。
[ 參 考 文 獻 ]
[1] 馬穎,王斌.現代課堂教學面臨的新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2014(9):47-49.
[2] 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5):5-10.
[3] 杜艷飛,張學新.“對分課堂”:高校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踐與思考[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6(3):116-118.
[4] 劉曉紅.“教育基本理論”課程教學檢視:邏輯起點與路徑選擇[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6):125-131.
[5] 田群艷.合作學習中的“搭便車”現象及其防范[J].教學與管理,2015(24):29-31.
[6] 張學新.對分課堂:中國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46-48.
[7] 李梟鷹.探幽與反思:走出大學教育信任危機的困境[J].現代教育管理,2017(8):12-17.
[8] 劉明秋.對分課堂在生物教學中的效果反饋分析[J].微生物學通報,2018(3):487-494.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