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潔 丁榮森
[摘? ? 要]小學班級管理要想取得實效,就要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差異化”管理。本文以學生小A的個案為例,探討如何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既對全體學生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又能和諧自然地區(qū)別對待“特殊兒童”,在使每個孩子遵守規(guī)則的同時,實現(xiàn)對“特殊兒童”的支持與諒解。
[關(guān)鍵詞] “特殊兒童”;差異化;班級管理
一、研究的緣起
(一)集體中的小A
一開學,筆者就發(fā)現(xiàn)班級里的學生小A某些行為方面表現(xiàn)“比較突出”,與其他普通的學生相比,他更為脆弱敏感,警覺反抗,思維僵硬,表達混亂,交往困難,似乎顯得與這個集體格格不入,總有那么一點點說不上來的“特殊”。于是筆者就對他進行了暗中觀察,經(jīng)過一段時間觀察發(fā)現(xiàn)小A有以下幾個特點:
1.同伴交往方面
他想要與同伴交往,喜歡與同伴玩耍,但缺乏交往技巧,他不能理解學生臉上的表情和肢體的動作所傳達出來的實際意思。因此他難以形成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不能發(fā)展友誼,不能靈活應(yīng)對各種不同的情景,常被同伴在有意和無意中孤立了。但面對學生的排斥,他又不會找成人進行準確地表達,因此他只能用帶有強烈情緒色彩的話來表達心中的不滿,甚至故意去踢、拉扯或攻擊學生。
2.言語溝通方面
盡管小A語言能力發(fā)育正常,但使用言語來進行溝通的能力卻比較差,在交談中不會關(guān)注對方的反應(yīng),也不顧及別人的感受,經(jīng)常沉浸在自己在世界里自說自話。
3.行為模式方面
小A行為模式程式化,例如,吃飯他一定要最后一個吃,必須先把桌上的物品暫時放到別人的桌子上,才肯攤桌布按順序放好自己的餐具開始吃飯。
他走路總要拖著腳走,發(fā)出很大的摩擦聲,而且走路時總有一種跌跌撞撞很容易摔倒的感覺。
在學習過程中如果要進行一些動手操作性的活動,如用一張A4紙撕一個正方形,他就很難獨立動手完成,必須在教師指導下一步一步操作才能完成。
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觀察,筆者與小A父母進行了溝通和深入探討,得知他從小最大的困難就是人際交往,曾去醫(yī)院測評過自閉癥的情況,醫(yī)生給出的結(jié)論是小A具有阿斯伯格綜合征傾向。
(二)制度下的小A
結(jié)合筆者所在學校班級雖然人數(shù)少,但實際事務(wù)多,大多數(shù)家庭有保姆負責學生的衣食住行,導致大多數(shù)學生自理能力偏弱的特點,在班干部的任用上,我采用了“集體選舉、競爭上崗”的方法:
首先,筆者發(fā)動每個學生參與班干部競選,但需要學生根據(jù)“我的特長和我能為班級提供什么服務(wù)”進行“競選演講”,另外的學生則根據(jù)競選人平時表現(xiàn)公開投票,最后根據(jù)得票率選出每個學科的課代表和值周班長。
其次,班干部和其他學生共同制定班級公約,討論具體獎懲措施,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班級管理;班干部上崗后有了加、減分的權(quán)力,但同時也要接受教師和學生的監(jiān)督。如若舉措不當或不能以身作則,要及時溝通、調(diào)整,甚至撤換。
最后,班級出臺了以積分為主要評價方式的管理制度,由各個課代表結(jié)合學生的上課表現(xiàn),作業(yè)完成情況,任課教師點評,給每個學生算積分,根據(jù)班級公約上的規(guī)定,進行加分或減分。最后把分數(shù)匯總到值周班長處,一天一小結(jié),一周一總結(jié),最后用100積分兌換一枚榮譽勛章,貼到每個學生的奮進舟上,展示到班級的目標墻。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往往采用整齊劃一的標準來要求全體學生,而各學生課代表也會以班集體的統(tǒng)一標準去要求每個學生。因此在其他普通學生的眼中,小A上課既不愿積極舉手發(fā)言,還會因為自說自話被教師批評,下課又經(jīng)常因為與其他學生溝通困難而起矛盾被投訴;各門學科的成績又不盡如人意,尤其是數(shù)學的學習顯得非常困難,這樣的一些“特殊行為”導致小A成了最后一個沒有榮譽勛章的學生,是班級里的“異類”。
二、差異化班級管理
毫無疑問,每一個學生都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特點,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班主任不僅要看到這種差異,還要針對不同個性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充分發(fā)揮其個性,最大限度地完善其人格。因此,針對小A的這些“特殊行為”,筆者適當調(diào)整了班級管理制度,進行差異化管理。
(一)關(guān)注接納,正視小A的“特殊”
作為班主任,如果希望小A“正?;?,那么首先要學會接納小A。接納不是任其發(fā)展,而是在傳達即使他有這樣那樣的差異性,雖然他經(jīng)常帶給班主任管理工作上一些挑戰(zhàn)和困難,但筆者都接納他、陪伴他;因為筆者相信接納是一種無條件的積極關(guān)注,筆者需要小A感受到這種被接納的感覺后能對教師產(chǎn)生感情,“親其師”,繼而才能充分調(diào)動其主觀能動性,最后實現(xiàn)自我教育。
1.尊重小A
不給小A定性和擅自貼標簽,承認因為他的這些“特殊行為”才構(gòu)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完整的小A。
2.樹立目標
按小A實際能力,幫助他樹立短期目標,讓他看到希望,讓他對自己有信心:只要努力一點點就能實現(xiàn)。
3.及時鼓勵
只要小A有一點點進步或表現(xiàn)好的地方,筆者就去肯定他、鼓勵他,有時還給予一點點小獎品來激勵他。
筆者利用課余時間會去摸一下他的頭,幫他系鞋帶,走路牽牽他的手,聽他講故事等他喜歡的親近方式進行情感交流,讓小A感受到被關(guān)心、被珍重,從而在心理上得到滿足,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
4.認真傾聽
筆者單獨給小A每天5 分鐘的時間,只聽他說,不做任何評價。要他把今天所有想法都用自己的方式說出來,要讓他相信教師一直都在。
(二)引導輿論,包容小A的“特殊”
1.日常談話引導
班主任有一項很重要的班級管理功能——輿論導向。因為班主任的每一句話或每一次處理問題的方式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筆者總是有意識引導集體輿論,把對小A的表揚、鼓勵和關(guān)心幫助、用不顯眼的方式變成集體對他的表揚、鼓勵和關(guān)心幫助。這種引導表現(xiàn)在這個班集體生活的時時刻刻,讓班級充滿著一種既洋溢著溫情又充滿正氣的班風。這種班風形成后,當學生們面對某些情況時,會自發(fā)形成一種處理事情的模式,主動接納小A,幫助他真正融入集體。
2.充分利用班會課
在每周一次的班會課上,筆者經(jīng)常與學生一起討論什么是“善良”,怎樣才是“優(yōu)秀的學生”,如何在班級里和其他學生相處才能過得更“快樂”。通過提出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回答,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再根據(jù)學生的想法和實際情況不斷改善班級管理策略,這樣既能調(diào)動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熱情,建立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又讓學生在對待小A的“特殊行為”時不再覺得是差異,而是主動認為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筆者還特意開展了如何處理人際關(guān)系為主題的班會課,把小A在班級里遇到的困難闡述給全班學生聽,讓學生們自己提出意見和想法,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讓他們針對這樣的問題,在班級管理中如何處理充分發(fā)言,從而讓其他普通學生更好地理解小A,包容小A,也更好地推進班級管理工作開展。
3.積極發(fā)揮活動作用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閃光的地方,小A的閃光點就是跳遠,在學校運動會上,他是年級里跳得最遠的,為班級榮獲跳遠成績年級第一立下了汗馬功勞。筆者牢牢抓住這個機會,讓學生們做了一個“戴高帽”的游戲,讓所有的學生都去夸贊小A。這個活動,使得小A在班級里收獲了極大的信心與贊同,學生們更能包容平時小A的“特殊”了。
4.殊途同歸、包容小A的“特殊”
班級在所有學生的共同參與下制定了明確的班規(guī),實施了積分制。既然制定了班規(guī),就必須遵照執(zhí)行,但針對小A的差異,又有不一樣的需求。因此雖然制定出班規(guī),但有時還是需要特殊處理。如班規(guī)為上課時不能上廁所,但對處于焦慮情緒下的小A而言,的確很難做到,筆者會在班規(guī)里補充例外情況,以便給小A額外機會,讓他能夠去上廁所不用扣分。
(三)愛心互助,融合小A的“特殊”
1.“伙伴幫幫團”
同輩互助體現(xiàn)的是一種平等互助的理念。為了縮小小A在學校集體生活中與普通學生的差距,筆者特意利用班會課時間成立了“伙伴幫幫團”。一方面,學生與小A不僅生理年齡相當,而且心理年齡也基本處于同一發(fā)展水平,比起成人而言更容易相互溝通、相互接納;另一方面,通過同輩協(xié)作,建立起互幫互助的伙伴關(guān)系,還增強了其他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提高了他們的責任感。筆者相信這種“同輩互助,共同進步”是一種有效的幫助方式。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在班級內(nèi)成立學習互助小組,選取有熱情、有耐心并能對小A產(chǎn)生共情的幾個學生,從學習、生活等方面關(guān)心和幫助小A,讓他在與同輩的交流中消除孤獨感、并能收獲友情、學會適應(yīng)班級這個小社會的生活,從而感受到集體生活的美好。
2.“家庭助力團”
要修正小A的特殊言行,家庭是必不可少的,教師要盡量贏得家長的支持,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筆者找到小A的父母,進行了點對點家長會,和其父母一起對學生的家庭教育方式進行了溝通了解和協(xié)商指導。小A媽媽表示,以后在家里會更多地與學生進行表達溝通,讓學生利用一切機會來學習情緒感受、情緒表達和情緒管理 。為此,每天放學后,家里會固定每天半小時的繪本共讀時間。為了讓繪本閱讀更有實效性,筆者和家長討論決定以一周一個主題進行閱讀,并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的資源,尋找更切實有助于小A的繪本。如在針對“生氣”這一主題時,選取了《不要隨便發(fā)脾氣》和《我很生氣》這樣兩本簡單易懂的不同的繪本,首先通過《不要隨便發(fā)脾氣》的故事情節(jié)讓小A感受了解到生氣時大吵大鬧或踢東西的方式是不正確的,再通過《我很生氣》這本書切入,讓小A學會怎樣才能在不傷害自己和別人的情況下,排解自己的怒氣。
3.“家校修通團”
為了不斷鞏固小A的進步行為,筆者還特意設(shè)立了“小A的光榮銀行”,如果小A在家里表現(xiàn)有進步的地方,家長電話告知,筆者會記錄下來,單獨給他的銀行存折里貼上“進步幣”,任何課堂有進步的地方也一樣。如“今天小A在數(shù)學課上舉手發(fā)言,沒有隨意喊叫”,任課教師單獨告知筆者,也存入“進步幣”,這個與班級里的“尚學幣”積分互通,可以作為小A最終表現(xiàn)的標準。
三、小A的變化
(一)能正確理解,清晰回應(yīng)
當小A聽到教師對他的批評時,他能理解,并且對教師的信任感增強,能向教師清晰表述一件事情的原委。
(二)能理解規(guī)則,控制行為
在幫助小A理清楚規(guī)則以后,慢慢地,在課堂上,小A已基本能遵守紀律,約束自己,舉手發(fā)言,不再亂插話。
(三)能建立自信,融入集體
小A能在班會課時上講臺簡單講述他讀的繪本并在活動中表演一個角色,大多數(shù)時間作業(yè)能認真書寫,考試情況也逐漸好轉(zhuǎn)。
四、總結(jié)與反思
班級是學生生活的第二家庭,不論一般的學生還是“特殊生”,班級都要為他們的成長創(chuàng)造健康和諧的環(huán)境。阿斯伯格綜合征兒童雖然有共性,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每個個體又都是獨一無二,各具特色的。因此去關(guān)愛學生的感受、理解學生的行為、引導學生如何做是教育的出發(fā)點。遇到“特殊生”,是對班主任教育管理能力的一個挑戰(zhàn),班主任應(yīng)該避免對他們存在偏見,用真誠和愛作為前提,用合適的方法為他們的成長創(chuàng)造條件。
而一個有著“特殊兒童”的班級,又為其他普通兒童提供了更豐富的教育環(huán)境,他們在“伙伴幫幫團”中,為小A單獨輔導功課,使他們學習更進步;他們更有耐心與小A溝通和玩耍,使他們更有同理心,更熱情,更寬容,培養(yǎng)了他們的高情商。而當全班學生為一個共同的目標努力時,班級凝聚力加強了,集體榮譽感增加了,班級風氣更正了。班級真正體現(xiàn)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理念,班級學生不禁喜歡上了小A,而且還離不開他了,“特殊”的小A成了班級的催化劑,作出了他的“特殊”貢獻!
參考文獻:
[1]陳步君.個別化教育:彰顯班主任的教育智慧[J].思想理論教育,2013(8):40-42.
[2]徐喬梅.論班級學生的差異化管理[J].商情(科學教育家),2017(11):49.
[3]佟永花,鄭建增.基于學生個體差異的小學班級差異化管理實踐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7(17):12-13.
[4]李杰,白曉玲.如何做好班級中特殊學生的管理工作[J].寧夏教育,2018(1).
[5]孫艷俠.差異化管理視角下的中小學班級管理研究[D].安徽:淮北師范大學,2014.
(責任編輯:姜波)
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2022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