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新
【摘 要】滲透數學思想方法于日常教學之中,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全面發(fā)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使命。在“運用假設法策略解決問題”教學中,教師就要重視問題設計的典型性與多樣性相結合,讓學生在特殊的事例中感悟假設數學思想方法的基本原理,并在問題研究中體會其優(yōu)越性,從而努力學習好假設策略,接受這一思想的熏陶。
【關鍵詞】方法引領 假設思想 策略意識 數學素養(yǎng)
建構數學思維模型是小學數學的核心目標之一,也是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元素之一。細化學習方法引領,培育策略意識就是達成這一愿景的重要著力點。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滲透數學學習方式以指導學生探究數學知識活動,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數學思想方法的浸染,逐步發(fā)展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并經歷必要的數學化過程,使得整個學習活動更富理性,也更顯智慧。
一、解讀關鍵點,引發(fā)靈活思考
眾所周知,小學數學中的習題看似簡單,卻又千變萬化,成人有時都難以下手。成人與兒童的解題的思維方式是大相徑庭的,成人偏重于抽象邏輯性的思考,而小學生則更側重于具體形象的分析思考。因此,指導學生去解讀問題的關鍵點,引導其用自身的知識、經驗、思維去“把脈”這些關鍵節(jié)點,就成為教學的核心任務?;诖?,教師就得科學地滲透假設等數學思想方法,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研讀問題、吃透關鍵點,從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狀態(tài),讓學習順利地走向更深處。
例如,在教學“平均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仔細地分析與思考問題的關鍵點,從而把準問題的核心信息;并適時地引入假設法等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幫助學生“撥開云霧”;再通過有效的分析與思考實現數量關系的明晰化,使學生的學習思維有效推進,讓問題得以順利地解決。
(一)指導閱讀,讀中明義
教師利用課件呈現習題:星期日,林虹和爸爸、媽媽一起去郊外爬山,他們一家三人從山腳下爬到山頂,每分鐘走50米。在山頂游玩一圈后就下山了,下山時每分鐘走75米。問他們一家人這次爬山平均每分鐘走多少米(在山頂游玩的時間不在平均速度計算之內)?
教師先要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問題,并簡單地梳理題目中的數學信息,以及相關的閱讀感悟。于是,學生們先進行習題閱讀,初步感知習題的基本大意,了解他們一家三人的爬山軌跡,以及對應的速度等基本數學信息。與此同時,學生也可以對相關知識進行梳理。
接著,教師要引導學生厘清思路,提出問題,如有學生說:“這次爬山的平均速度是什么意思?。俊边€有學生疑惑地說:“整個山路是多長?。繉臄盗筷P系是怎樣的呢?怎么只有上山、下山的速度?時間是什么呀?”等。學習就怕學生沒有問題,有了問題就有了思考的目標,也就有了研究的方向,這就會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更具目的性。
(二)引入方法,助推理解
面對學習疑問,很多學生可謂是一籌莫展。此時,教師就耐心引導,給予學生必要的學習提示,讓他們能夠“撥開云霧”,尋覓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出核心問題,以此幫助學生感知關鍵點,了解關鍵所在。一是指導學生把疑問一一排列出來。如什么是爬山的平均速度?山路有多長?研究問題的數量關系式是什么?要不要上山、下山所用的時間?二是引導學生分析,要思考和研究這個問題,上述疑問中哪個才是核心的內容。經過相應的學習爭辯,學生們終于明白數量關系才是研究問題的抓手,只有當它變成更加清楚、透明的時候,我們才能依據它去尋找對應的數量,才能使問題研究更加深入。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習題的數量關系,在深入的分析之后,再結合平均速度問題的解讀,學生們終于明白:爬山的平均速度=總路程÷總時間,也就是用上山、下山的路程之和,除以上山、下山所用時間之和。然而審視習題,卻沒有這樣的有用信息,既沒有上山的路程,也沒有下山的路程,更沒有上山、下山的時間,自此研究就陷入僵局。
此時引入假設法就成為學習的關鍵所在。“那可不可以假設上山的時間是知道的,這樣的話,你還能繼續(xù)研究下去嗎?”教師的提示引發(fā)了學生新的思考和分析,于是學生就紛紛進行假設。有的假設是4分鐘,算出上山的路程是50×4=200米,這樣下山的時間是200÷75,發(fā)現除不盡,導致研究擱淺。還有的學生假設是8分鐘的,也發(fā)現此路不通。
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綜合分析,提出更有效的假設:“都行不通,那是不是方法出問題了呢?還有沒有其他的假設?”在小組交流后,有小組代表提出:可以假設上山的時間是6分鐘,上山的路程是50×6=300(米),下山的時間是300÷75=4(分鐘),用總路程÷總時間,就是(300+300)÷(6+4)=600÷10=60(米/分鐘)。
(三)反芻過程,積累經驗
緊接著,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反復咀嚼這一假設,并引導學生思考:通過這個問題的研究,你有什么收獲?學生們積極思考,有的學生提出:解決平均數問題,先得理一理數量關系,找到問題對應的數量關系式,再尋找條件進行分析思考。
由此可見,把假設法巧妙地滲透在平均數問題解決之中是明智之舉。這種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找到更為清晰的思考方向,讓問題的研究步入快車道。當然,其中教師還要重視相應的學習引領,以便幫助學生積累相應的學習經驗,建構假設策略的模型,為學生精準地握住問題的本質提供助力,讓他們的學習活動更富靈性。
二、診脈混沌點,厘清思考焦點
對于小學生而言,很多數學練習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錯綜復雜關系,這就給他們一種含混、模糊的感覺,有時候還會給學生學習帶來負擔,甚至造成心理壓力。為此,適度地滲透假設思想,引導學生探究假設法的策略就成為改善教學質態(tài),助推學生數學學習的有效保障,讓他們能夠更精準辨明隱含在習題中的關系,使得學生能夠較為理性地分析它們、把握它們,從而實現學習的突破,促進靈動學習的生成。
例如,在“百分數實際問題”的教學中,教師就要滲透假設策略,引導學生用假設法去分析問題、研究問題,從而助推學習的有效開展。
(一)研讀習題,引發(fā)猜想
指導學生閱讀習題、了解基本信息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也是為其深入思考所做的必要準備。所以,教師不可以就題講題,而需要把學習方法引領、學習習慣養(yǎng)成等融合于教學之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積累經驗、養(yǎng)成好習慣。
教師先要引導學生閱讀習題。例如,草地上有一群羊,一共是520只。其中山羊數量的60%和綿羊數量的3—8一樣多的,問草地上的山羊、綿羊各有多少只?
學生仔細閱讀習題,并交流自己對習題的理解:這道題的條件是山羊和綿羊的數量一共是520只,還有山羊數量的60%=綿羊只數的3—8,問題是山羊、綿羊各有多少只。
接著,教師引發(fā)學生學習思考,優(yōu)化問題解決方法?;陂喿x理解的成果以及學生的學習思考,他們一般都會選擇較為直觀的列方程來解決問題,但是當他們真正面對方程時又無法下手,因為方程的解答是較為繁雜的。通常情況下,學生們都會設定山羊是x只,綿羊就是520-x只,再根據題目中所呈現的關系,即山羊數量的60%=綿羊數量的3—8,列出方程x×60%=(520-x)×3—8。
(二)方法應用,理順思維
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尋找較為優(yōu)化的策略,適時引入假設法,勢必會讓學生耳目一新,更有“柳暗花明”的神奇效果。為此,教師可以給予必要的學習引領,以促進學生學習思維的發(fā)散:如果換一種思路,你們看行不行?假如山羊只有1只,那綿羊會是多少只呢?”
這個問題也許會讓很多學生為之一愣,接著他們會在詫異中認真地圍著這一方法進行思考,在研究中他們發(fā)現這一思路還真神奇,山羊1只,根據山羊數量的60%=綿羊數量的3—8,可以得出1×60%=綿羊×3—8,即3—5=綿羊×3—8,很輕松地計算出綿羊的數量是8—5只,這樣就能促使學生敏銳地發(fā)現:520只羊對應著的是1+8—5,所以山羊的數量是520÷(1+8—5)=520×5—13=200(只),綿羊的數量則是520-200=320(只),或者是200×8—5=320(只)。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要善于追問,以引發(fā)更為發(fā)散的學習思考。“從這個假設的研究之中,你還能找到其他的方法嗎?”一石激起千層浪,還有其他的思考?疑問不是阻礙學習的成因,而是激發(fā)學生斗志的法寶。于是,學生們又投入新的思考之中。終于有學生發(fā)現:山羊是1只,綿羊則是8—5只,那么山羊的數量與綿羊的數量比就是1:8—5=5:8,這樣再去計算就顯得愈發(fā)輕松,也更加便捷。
三、查找交叉點,梳理關系脈絡
引導學生解讀問題,理順問題中數量之間的交叉關系,是促進學生深入思考的有力舉措,也是消除學生畏懼數學訓練、促進解題經驗積累的不二法寶。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多讀、多議、多嘗試,并學習從不同的角度去嘗試,從而使得隱含在數量之間的交叉關系逐漸顯現出來,有助于學生學習靈感的閃現,進而促進問題研究的深入,讓他們的數學學習變得更加靈動。
例如,在“分數乘除法解決問題”的教學中,教師就要重視問題的設計,并以此來引導學生學習使用假設策略,促使他們研究問題和思考的能力不斷提升。
(一)細化引領,促進理解
教師先要指導學生閱讀,促使學生快速明晰題意,為深入研究提供助力。例如,小明家有一些雞蛋,第一天吃了總數的一半少5個,第二天吃的個數比總數的1—3多1個,到第三天發(fā)現籃子中還有8個雞蛋。你能算出這籃子中原來一共有雞蛋多少個嗎?
接著,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閱讀學習思考題目中數量之間的關系,努力尋找錯綜復雜關系中的連接點,從而把握其間的交叉點,使得數量之間的關系得以理順,使得思維變得清晰起來。
(二)應用方法,深化規(guī)律
接下來的教學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學習使用假設策略去研究問題,讓原本交叉的關系不再交織在一起。因此,教師首先得用問題啟迪思考:題目中每一個分數的后面都有一個尾巴,這也是剛才大家交流中最為苦惱的事情,是吧!假如把這些尾巴都去掉,又會是怎樣的一種情形呢?
問題刺激學生思考,引發(fā)學生新一輪的討論與研究。于是學生們發(fā)現:假如第一天補上5個,不就是總數的一半了嗎?那就從最后的籃子中去掉5個,籃子中還有8-5=3(個)。再看第二天比1—3多1個,這1個不要,不就是總數的1—3了嗎?所以這時籃子中又得到1個,是3+1=4個。這樣變化之后,第一天是總數的一半,就是1—2,第二天是總數的1—3,那么最后剩下的是4個,也就對應著總數的1-1—2-1—3,所以原來雞蛋總數就是4÷(1-1—2-1—3)=24(個)。
緊接著,教師要引導學生回顧學習,檢驗解答出的結果。學生們在合作檢驗學習中發(fā)現解答過程是合理的,答案也是符合原題題意的,自此問題也就順利得到解決,學習效果也較為理想。
由此可見,引導學生合理地應用假設策略,不僅能改變學生數學學習的狀態(tài),讓他們的整個學習活動顯得更具智慧,流淌著靈性;更能激發(fā)學生思維的活力,使得學習創(chuàng)新成為必然的產物,從而讓問題研究更趨明晰化,讓數學學習更靈動。
綜上所述,把假設思想有機滲透到學生們的數學問題研究學習之中,無疑給了學生一種最為銳利的思想武器,它不僅有助于問題的有效突破,讓學習變得多樣化;而且還能誘發(fā)學生發(fā)散思考,促進學習創(chuàng)新的發(fā)生,讓他們的數學學習更具活力,也充滿智慧。當然,在教學中教師還得重視問題設計的典型性與多樣性相結合,力求讓學生在研究和思考特殊問題的過程中感悟到一般性的規(guī)律,從而更好地理解諸如假設策略等方法的基本規(guī)律,并逐漸內化為學習認知,成為自身數學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莊新華.重視策略指導 加速思維提升——以“運用假設法解決問題”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參考:數學版,2016(9).
[2]陽海林.數形結合,凸顯本質,建構模型——以“用假設法解決問題”教學為例[J].中小學教材教學,2018(4).
[3]毛燕.尊重思維差異 綻放課堂精彩——六年級上冊《用假設法解決問題》例談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華夏教師,2018(2).
[4]袁恒廣.淺談智慧課堂的建構——以“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法)”一課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參考:數學版,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