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摘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的作用非常重要。新課標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倍谵r(nóng)村教學中,語文教學中的朗讀訓練則不是特別的突出,往往朗讀在課堂的作用發(fā)揮不大,訓練也不是經(jīng)常性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 朗讀訓練? 功能? 作用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辈⒃诟鲗W段目標中都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是一種有聲的語言藝術,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通過朗讀,學生可以從篇章中領會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蘊,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鍛煉了用語音描摹事物、表情達意的能力;但是在日常的小學語文教學中,特別是在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往往成為課堂的匆匆過客,存在著朗讀時間不足、朗讀目的不夠明確、朗讀對象不廣、朗讀指導方式單調(diào)等一系列問題,所達到的朗讀訓練也往往不足,使之朗讀成為了一種唱讀的形式。
一、朗讀訓練的現(xiàn)狀
在農(nóng)村的語文教學中,朗讀訓練是往往不夠的,在一節(jié)課的教學時間中,學生朗誦訓練時間并不長,而朗讀的形式也比較單一,一堂課下來也就可能只有少數(shù)人讀或者全班讀,或許在讀之前有一定的朗讀要求,但在學生讀書中或許也就忽略了這一點,往往達不到朗讀的效果,無法從朗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有著唱讀的現(xiàn)象,不能做到有感情的朗讀,而這些則需要老師范讀,或者跟著錄音帶朗誦。
二、朗讀訓練的功能
1.朗讀是培養(yǎng)語感的重要途徑,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是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語言是一種由語音、詞匯、語法構成的復雜系統(tǒng),學生要掌握語言。必須將這些因素“內(nèi)化”。朗讀是審美感知的橋梁,能激起美感帶來審美情感的愉悅。
2.朗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大聲朗讀能使學生保持注意力的穩(wěn)定,有利于對課文內(nèi)容的思維、理解和記憶。此外,課文是用書面語言表達出來的,學生僅憑默讀和教師的講解固然也能對課文內(nèi)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輔之以朗讀這一重要的聲音因素,使幾種器官并用,就可以通過語音的停頓、輕重、抑揚、急緩等,把書面上無法用文字表達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現(xiàn)出來。
3 朗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表達 ,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無論哪種表達,都要求做到用詞準確、生動,語句通順、連貫,句式靈活、多樣。內(nèi)容具體、清晰等。如前所述,學生發(fā)展語言是一個不斷從“內(nèi)化 ”到“外 化 ”的過 程。其 中“內(nèi)化”是基礎,沒有這基礎就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 ”。朗讀可以使學生對讀過的文字印象深刻。
三、朗讀訓練的作用
1、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語言
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的時候,要求學生讀準字音,不添減文字,不讀破詞句,也就是說要讀通句子。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與字詞多次“見面”,從而牢固掌握字的讀音,強化識記字形,從而有效地識字、識詞。反復地朗讀,能使學生將文章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學生語感。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章,大多是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提供了豐富雋永的材料。教師以教材指導學生朗讀,對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掌握規(guī)范的語言 文字大有裨益,對方言區(qū)的學生使用規(guī)范的語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觀潮》一文,作者用優(yōu)美的語言給我們描繪了潮來時的氣勢磅礴。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反復地朗讀,從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感受錢塘江大潮,這些磅礴的語句深刻體會潮水“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的壯觀景象,感受“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被震得顫抖起來”的磅礴氣勢,這些都可以通過朗讀訓練而想象潮水的壯觀。
2、有助于審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許多描寫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火燒云》:“晚飯過后,火燒云上來了。天空的云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通通的,好像天空著了火?!薄跋脊庹盏眯『⒆拥哪樇t紅的。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通過朗讀, 學生腦海就可能出現(xiàn):晚霞斜照大地的瑰麗的畫面,想象著這些云的形狀?!盎馃频淖兓瘶O多,紅通通的、 金燦燦的……”、“又像這個……又像那個……”誘發(fā)學生去觀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觀潮》,潮來了“那浪潮越來越近猶如于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抖起來”。教師用繪形繪色的朗讀,讓學生感到這的確是“天下奇觀”啊!文中作者把對自然景物的贊美之情傾注在字里行間。教師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讀中,感染學生,使學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喚起美的共鳴,使學生領略到自然美,激發(fā)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3、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古人讀書,強調(diào)“口誦心惟”。“誦”絕不僅僅是“口”的發(fā)音活動,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是讓學生認識語 言、品味語言的過程。很多的課文可以通過朗讀訓練達到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去理解課文,感悟課文,比如《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一文時,通過指導朗讀,讓學生想象、體會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燒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導學生通過朗讀, 體會“我”對戰(zhàn)友被火燒的極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時此刻邱少云為了整個 班,整個潛伏部隊,為了這次戰(zhàn)斗的勝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動也不動,讓學 生強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堅強,他嚴守紀律和獻身的精神讓人欽 佩,讓學生從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讀”是語文教學的精華所在。讀,能幫助學生理解語義,能幫助學生再現(xiàn)情境,能幫助學生領悟文章內(nèi)涵。在語文教學中,讀的訓練是一個量化、漸進的過程,必須有針對性,系統(tǒng)化地進行。只有靈活選擇,合理切實地運用,將語文課堂變得書聲瑯瑯,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抒情,讓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獲得愉悅,獲得精神的自由,獲得對人生價值的感悟。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在一種有聲的境界中獲得大豐收。
參考文獻
1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
2 《試析朗讀教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劉艷玲? 《中小學教學研究》? 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