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李英
摘要: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教師應重視拓展現(xiàn)有的語文教學范疇,提升語文這門學科的基本教育深度,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建立一個全面化的認識,增強學生的語文思維。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建立起一個深度的語文課堂,發(fā)展學生的語文認知,大力推進語文這門學科的基本發(fā)展。
關鍵詞:深度學習;小學語文;教學
1.小學語文深度學習含義
深度學習有兩層含義:第一,深度學習是通過組合淺層特征形成更加抽象的深層屬性類別或特征,以呈現(xiàn)數(shù)據(jù)分布式特征的表示;第二,深度學習是一種基于理解的學習,是學習者以高階思維的發(fā)展和實際問題的解決為目標,以整合的知識為內(nèi)容,主動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思想,并將它們?nèi)谌朐姓J知結(jié)構(gòu),且能遷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種學習。談到的深度學習,一般指后者。基于深度學習的概念和筆者的理解,小學語文深度學習是師生在教學和學習雙邊過程中的投入水平深。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充分運用語文學科思維解決問題,不再是淺層次的記憶文字詞句;在教學中,教師組織有意義的活動,利用生動語文學習情境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在課堂中獲得更加深入的體驗。為達到學生深度學習的目的,教師應進行深度教學,以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1]。
2.深度學習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的具體方法
2.1加入合作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溝通能力
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利用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解決語文學習的各種問題,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從創(chuàng)造性的角度出發(fā),解決學生的語文學習困難;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擁有良好的組織能力和發(fā)現(xiàn)能力。根據(jù)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適時加入合作學習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成團結(jié)合作的基本意識,讓學生擁有一定的集體意識。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切實發(fā)揮出合作學習的價值性,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閱讀小組,合理安排小組進行學習,引導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深入學習,讓學生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
例如,在學習《延安,我把你追尋》這一篇課文時,因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是一首新體詩,教學的難度并不大。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完成課堂教學,完成對于語文知識的分析。比如在小組中,教師可以設置問題:作者使用了什么方法寫出了追尋延安精神時的迫切心情?當學生在小組中解決了這一問題后,教師可以再利用多媒體的形式,向?qū)W生提出下一個
小組學習的問題:作者為什么要追尋延河、棗園、南泥灣、楊家?guī)X等這些地方?作者究竟想要追尋什么呢?為什么作者要這樣進行寫作?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在小組中深入進行探究的方式,促進自身進行思考,提升學生的溝通能力,增強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讓學生學會表達問題和解決問題。
2.2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奠定深度學習的基礎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深層學習的前提條件,是需要學生在主體上參與到語文教學中,擁有一定的參與精神。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利用合理的教學方式,喚起學生的學習意識,讓學生在內(nèi)在的情緒支持下進入語文學習中,對語文學習充滿強烈的興趣。如果學生自身對于語文這門學科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興趣,那么課堂教學就無法取得一個良好的學習效果。教師應重視深入分析教材知識,把握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擁有一定的學習熱情[2]。
例如,在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一篇課文時,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重視發(fā)揮課堂教學的價值,引導學生對于課堂上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深入思考。在課堂上,教師應重視設計合理的教學問題,讓學生通過學習本節(jié)課堂的教學內(nèi)容和學習方式,樹立合理的價值觀念。這篇課文主要是講述了魯迅先生身上所具有的“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品質(zhì)。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展示關于魯迅先生的資料,學生理解了魯迅先生的生平,才能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重視將文章的事件進行歸納,讓學生感受魯迅先生所擁有的基本品質(zhì)。利用合理化的語文教學問題,讓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激發(f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fā)掘課堂知識的豐富性內(nèi)涵。
2.3緊扣文章的關鍵點,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在班級中,每個學生都有著自己的獨特個性,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重視考慮到這一點,將學生看成是獨立性的學習個體,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fā)揮自己的主觀意識,變得更加有深度。隨著學生語文水平的提升,教師的教學方案也應做出改革。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有效梳理現(xiàn)有的教育資源,在這樣的教學基礎上開展深度學習,鼓勵學生的思維轉(zhuǎn)向深入化的方向,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創(chuàng)新思維,讓學生的認知渠道得到開發(fā)。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緊扣課堂教學的關鍵點,讓學生自覺形成深度學習的習慣。
例如,在學習《走月亮》這一課時,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對于課文中的文字進行深入閱讀和學習,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月光下美麗的景象,利用景象的烘托,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我”和阿媽之間濃濃的親情。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找到關鍵性的問題:①我和阿媽走月亮時看到了什么?②聽到了什么?③感受到了什么?指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課堂學習,讓學生將課堂學習關注點放在文本上,并說出自己的感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帶領學生深入分析教材中的語句:“卵石間有多少可愛的小水塘啊,每個小水塘,都抱著一個月亮!”教師應重視帶領學生進行分析,讓學生體會作者為什么要使用“抱著”這一個詞,利用這樣的方式,教師可以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感受作者在這個時候自己心中的幸福甜蜜[3]。
結(jié)束語:
如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許多問題亟待攻克,尤其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限制了學生閱讀和寫作思維的廣度和深度。由此,結(jié)合深度學習要義,立足語文學科特色而展開的小學語文深度學習,一定能為學生學習帶來眾多益處。
參考文獻:
[1]趙欣欣. 指向深度學習的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構(gòu)建研究[J]. 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9(12):126-131+150.
[2]楊勝林. 深度學習背景下小學語文學習方式現(xiàn)狀及策略研究[J]. 科教文匯(中旬刊),2019(05):148-149.
[3]王婷. 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三維目標設計——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為例[J]. 教育觀察,2020,9(43):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