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宏蓮 郭詩瑤
摘 ? ?要:“喪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影響較廣,主要表現為弱化自我價值認同、影響人際關系和諧度和加劇代際隔閡。大學生自身處理負面情緒能力不夠、家校對“喪文化”正確引導不足、互聯(lián)網推波助瀾及社會結構轉型時期競爭加大是“喪文化”對大學生群體產生負面影響的原因,而提高大學生群體自身能力、強化家校良性引導、加強互聯(lián)網媒體文化監(jiān)管建設和優(yōu)化社會環(huán)境可以有效緩解“喪文化”對大學生群體的消極影響。
關鍵詞:“喪文化”;大學生群體;青年亞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2)05-0027-04
2016年,情景劇《我愛我家》中葛優(yōu)眼神呆滯、渾身無力躺在沙發(fā)上的畫面被截成表情包在社交網絡上風行,從此“喪文化”正式走入大眾視野。近年來,“喪文化”已成為一種新興的青年亞文化現象,通過各種傳播渠道侵入大學生群體并廣泛傳播?!皢饰幕眰鬟f的焦慮、迷惘等負面情緒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學生群體積極向上的奮斗精神,長此以往不利于大學生群體身心健康發(fā)展。因此,研究“喪文化”對大學生群體的消極影響并找出其原因,進而提出緩解對策,這對于大學生群體的健康成長有重要意義。
一、“喪文化”解讀
“喪文化”是青年亞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通過梳理文獻發(fā)現,目前國內學者對于“喪文化”概念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例如,李佳昕將“喪文化”定義為處于社會轉型期的青年群體對諸多現實的一種抵抗,是青年群體的自我宣泄和釋放壓力的方式[1];蕭子揚、常進鋒、孫健認為“喪文化”的本質是一種新興的青年亞文化,通過帶有頹廢、絕望等負面情緒的語言文字、圖片、音視頻,在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學生中廣泛流行[2];張曉慶對“喪文化”的理解是青年群體的學業(yè)、事業(yè)、感情等在現實生活中遭遇不順而失去希望和奮斗的動力,從而表現出頹廢和絕望等難以自拔的生活狀態(tài)[3]。從學者們的研究中可以將“喪文化”概括為:主要流行于青年群體,尤其是大學生群體間,以互聯(lián)網為主要傳播媒介的帶有消極情緒的一種青年亞文化。
“喪文化”主要通過互聯(lián)網媒介,以表情包、文字、音樂、影視劇等方式在大學生群體中廣泛傳播。諸如“葛優(yōu)癱”、總是流淚的悲傷蛙、懶蛋蛋等“喪”表情包;“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明天和后天的茍且”“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氣餒,因為生活明天還會繼續(xù)欺騙你”等“喪”語錄;太宰治的《人間失格》、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等“喪”文學代表作品;《無底洞里的動物》《感覺身體被掏空》等“喪”音樂;《不求上進的玉子》《倫敦生活》等“喪”劇。此外,市面上還涌現出大量“喪文化”相關產品,如“喪茶”“湊合過的確幸蛋糕”等。
大學生群體既是“喪文化”的接收者,又是“喪文化”的傳播者。他們通過分享“喪”表情包、“喪”語錄等加速“喪文化”的傳播,使“喪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影響范圍擴大。
二、“喪文化”對大學生群體的消極影響
(一)“喪文化”弱化大學生群體自我價值認同
“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大學生否定其自我價值。大學生群體步入大學后開始獨立生活,處于社會化的進程中,學習、生活、人際關系等多方面需要進行自我協(xié)調。即部分大學生是通過“喪文化”獨有的自嘲方式來緩解自己的負面情緒,但受生理年齡較小和思想不夠成熟的影響,過分沉浸于“喪文化”獲得短暫自我釋放的同時,也會跌落到負面情緒的旋渦中,進而導致自我否定,出現精神虛無、理想淡薄等狀況,長此以往便會打擊大學生積極向上的思想和努力奮斗的意愿,不利于其長足發(fā)展。
(二)“喪文化”影響大學生群體人際關系和諧度
“喪文化”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大學生的“喪”情緒容易裹挾周圍人的情緒。這種負面情緒不僅影響身邊的人,也會通過分享“喪”表情包、“喪”語錄等傳遞給網友。如果一個人長期對外輸出“喪”氣,久而久之周圍的人就會疏遠他,進而導致人際關系和諧度下降。還有部分大學生受“喪文化”影響不愿吐露心聲,喜歡沉溺于網絡尋找新鮮與刺激,與周圍人群和外部世界產生距離感,這同樣不利于人際關系的良好發(fā)展。
(三)“喪文化”加劇了代際隔閡
“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劇代際隔閡。英國學者赫胥黎曾說過,欲造偉大之國民,必自家庭教育始。大學生群體的全面發(fā)展不僅是學校教育的結果,也是家庭教育的結果。家庭教育對大學生人格形成具有重要而廣泛的影響。作為成長于不同時代背景的兩代人,大學生和家長在價值觀、思維方式、教育背景等方面存在差異,容易產生代際隔閡。此外,中國父母大都是在中國精英式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容易忽視對大學生群體中流行的“喪文
化”及大學生群體“喪”氣滿滿狀態(tài)的引導,加之大學生群體與父母缺乏或拒絕溝通,在“喪文化”影響下,這種代際隔閡有加劇的可能性。
三、“喪文化”對大學生群體產生消極影響的成因
(一)部分大學生自身應對負面情緒的能力不夠
部分大學生處理負面情緒能力不夠是“喪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理想與現實是大學生群體想要平衡好卻又難以平衡的兩方面。大學生通常對未來充滿期待和抱負,對生活期望值過高,但又難以正確認識自身的實際能力,從而產生失望和沮喪等情緒。“喪文化”獨特的“喪”式表達方式與大學生群體追求時尚與獵奇的心理相吻合,它的出現讓大學生群體的負面情緒有了暫時逃避的空間與地帶。但由于部分大學生自身掌控能力欠佳,不能把控好自己和“喪文化”之間的距離,認識不到這種偏激化的“喪”式表達并非緩解挫敗的正確路徑。過度沉溺“喪文化”會使“喪文化”的消極影響如滾雪球般逐漸變大。
(二)高校、家庭對“喪文化”的正確引導不足
“喪文化”作為一種青年亞文化,已經引起高校和家長的注意,但仍存在重視不夠和引導不足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師和家長過度重視單一成績導向,忽略大學生群體心理需求,導致大學生群體過度依賴“喪文化”疏解壓力。單一成績導向是把學業(yè)與成績作為衡量大學生是否優(yōu)秀的唯一標準或最高標準,相對忽視其學業(yè)之外的狀況與需求,尤其是忽視心理需求。很多大學生的業(yè)余生活也易受到家長和教師的限制,本應朝氣蓬勃的他們,常因過重的學業(yè)負擔和單一的成績評價標準,而變得精神萎頓。
二是教師和家長對“喪文化”影響的辯證認識不足。對于“喪文化”的流行,部分家長和教師對此并不理解,且對于“喪文化”并未進一步了解,看到其夸張、頹廢的表現方式就急于否定。事物往往具有兩面性,“喪文化”雖然有負面作用,但也存在相對積極的一面,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大學生的焦慮情緒。如果高校和家庭可以充分利用好“喪文化”的積極影響,幫助大學生把握好與“喪文化”之間的距離,那么“喪文化”就可以轉化為大學生群體放松心情的“調味品”。
三是高校和家庭引導方式創(chuàng)新不足,引導大學生群體主動改變意愿的方式、方法欠缺。傳統(tǒng)教育存在形式單一的缺點,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教師單方面輸出為主,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家長說教為主,二者均缺乏創(chuàng)新,大學生群體對此類方式感到麻木,久而久之失去興趣,缺乏主動改變自己消頹狀態(tài)和主動向主流價值觀靠攏的意愿。
(三)互聯(lián)網對“喪文化”傳播的推波助瀾
互聯(lián)網對于“喪文化”消極影響的擴大有推波助瀾的作用。互聯(lián)網是“喪文化”傳播的主要場所,隨著其不斷發(fā)展,“喪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的負面影響范圍也在逐漸擴大。
第一,互聯(lián)網對“喪文化”傳播的推動。互聯(lián)網的迅速發(fā)展推動娛樂放松方式的更迭,涌現出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這些媒介的發(fā)展既提供了更多舒緩神經的娛樂工具,也為“喪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的途徑。網絡上各個媒體為了搶占主市場,利用“喪文化”做文章吸引大學生群體的注意力,如在網上流傳一些“生不如狗”“沒有人必須沉重地活著,請嘗試一下頹廢的生活”等不負責任的話語。某些美妝博主甚至推出“甜喪妝”和“厭世妝”來奪人眼球。上述行為均在拉近大學生群體與“喪文化”之間的距離,進一步催生大學生群體的焦慮情緒。
第二,互聯(lián)網技術發(fā)展對“喪文化”傳播的助推。當前互聯(lián)網技術發(fā)展迅速,整合數據速度較之前有較大增長,可以根據用戶使用記錄,完成每個用戶獨有的信息鏈條,構成“信息繭房”。各類軟件依托“信息繭房”可以更好地掌握目標群體的喜好,并有效針對每個人推送其感興趣的內容。大學生群體在完整瀏覽一遍“喪文化”相關內容后,便會收到第二、三、四、五條相關內容的推送。微博熱搜榜單每年的年度熱詞榜上都能看見“喪”的蹤影。在“信息繭房”的助推和熱搜欄的引導下,大學生群體對“喪文化”信息的獲取由主動變成了被動。
第三,互聯(lián)網提供的虛構空間成為“喪文化”的發(fā)酵溫床。新的媒介環(huán)境不僅瓦解著主流媒體搭建的議題框架,也在網絡上再生青年群體的“部落”[4]。”微博、微信、豆瓣等各類社交APP都有“喪文化”相關討論群組,而大學生群體?;钴S于其中。在不用實際接觸的虛擬空間中,大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參與討論或是隱身潛水,這種虛擬空間的高度包容性助推“喪文化”消極影響范圍擴大。
(四)社會結構轉型加劇了“喪文化”的負面影響
大學生群體的心態(tài)與其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息息相關。當前,我國正處于加速實現現代化的社會結構轉型時期,社會結構由“金字塔型”向“橄欖型”過渡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條件。
大學生群體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與社會結構轉型時期的殘酷環(huán)境產生碰撞,加劇了“喪文化”的負面影響。大學生群體具有強烈的自我實現需要,但由于其并未真正踏入社會,在社會中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沒有足夠的能力面對來自社會轉型時期的現實壓力。面對生活的無力感和對未來前景的焦慮,加上缺乏改變生活狀態(tài)的動力與決心,使大學生群體易陷入自我困擾的境地。相對于“再黑暗的隧道也有出口,光明一定就在前方”“這一秒不放棄,下一秒就有希望”等勵志雞湯語錄,“有時我們覺得別人誤會了自己,其實是我們自己誤會了自己”這類“喪”氣十足的話語更能準確表達大學生群體對自身處境的無奈。他們期望通過這種夾雜自我安慰與諷刺的文化現象來緩解社會結構轉型發(fā)展帶來的焦慮,但長時間沉浸其中不免加劇“喪文化”對大學生群體的消極影響。
四、應對“喪文化”對大學生群體消極影響的策略
緩解“喪文化”給大學生群體帶來的消極影響,應結合上述原因及大學生群體復雜多樣的心理特征,有針對性地加以正確引導與教育。
(一)大學生群體應提高自身能力主動遠離“喪文化”
“喪文化”的幽默自嘲只能逃避一時,實現美好生活的目標始終是落在大學生群體自身的肩上,因此,大學生應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主動遠離“喪文化”,通過正確方式疏解負面情緒。
第一,大學生群體應提升自我掌控能力。自我掌控能力可以讓大學生群體避免長時間沉浸于負面情緒。一名具備良好自我掌控能力的大學生能自覺抵制“喪文化”的不良影響,用運動、傾訴、看喜劇等方式來排解自身的頹廢情緒,通過完善的自我控制模式保障自己在“喪文化”浪潮中行穩(wěn)致遠。
第二,大學生群體應加強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是自身有意識地從主觀層面出發(fā),積極向主流文化和主流價值觀靠攏的過程。自我教育能力比知識灌輸更能帶動大學生群體對“喪文化”負面影響的深層次思考與剖析,在客觀思考的過程中讓自身遠離“喪文化”的侵蝕。
第三,大學生群體應提高自我定位能力。提高自我定位能力,就是找到自身價值所在,放下好高騖遠的觀念,腳踏實地地努力前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努力做到知行合一,讓自己的價值在奮斗中閃光。
(二)高校和家庭應積極引導大學生群體抵御“喪文化”
古諺有云:“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备咝:图彝サ奈幕∠虮厝挥绊懘髮W生群體的文化取向。因此,要幫助大學生群體遠離“喪文化”消極影響的侵蝕,高校和家庭的積極引導必不可少。
第一,高校要利用好思政課堂引導大學生群體遠離“喪文化”。高校應充分提高思政課教師教學素質與思政課堂質量,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積極傳遞主流文化。思政課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剖析網絡“喪文化”典型事件,通過實際案例幫助大學生群體正確認識“喪文化”的本質及其消極影響,并帶領大學生群體共同探尋對待“喪文化”的方法。
第二,高校要積極營造校園主流文化環(huán)境引導大學生遠離“喪文化”。充滿主流文化的校園環(huán)境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群體。高校可以通過張貼橫幅、舉辦知識競賽等方式引領大學生群體向主流文化靠攏,拉遠大學生群體與“喪文化”的距離。
第三,家長要樹立家庭文化育人的理念。大學生群體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家長應著重增強自身文化素質,建設正向積極的家庭文化,并通過家長帶頭閱讀或舉辦家庭讀書分享會等方式帶動大學生群體閱讀主流文化書籍,以此來引導大學生群體對主流文化產生興趣,進而疏遠“喪文化”。
第四,家長要注重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家庭是培養(yǎng)大學生群體健康心態(tài)的重要環(huán)境,家長單方面發(fā)出命令的教育方式容易引起大學生群體的逆反心理。家長應盡力改善與大學生群體之間的對話模式,搭建良好的溝通橋梁,引導大學生群體主動闡述自我感受,減少家長對大學生群體的壓迫感,避免大學生群體產生壓抑情緒進而過度沉溺“喪文化”。
第五,加強家校聯(lián)動,積極引導大學生群體遠離“喪文化”。家校聯(lián)動要保證家校間的信息對稱,在校期間,高校定期與家長溝通大學生在校狀態(tài),以便家長更好地掌握大學生群體動態(tài);假期期間,家長定期反饋大學生在家狀態(tài),促進高校對每位大學生的了解。通過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引導大學生群體主動抵御“喪文化”,幫助其在面對多重壓力時保持積極正向的心態(tài),砥礪奮斗前行。
(三)加強互聯(lián)網媒體文化監(jiān)管建設防范“喪文化”
緩解“喪文化”消極影響,應加強互聯(lián)網媒體文化監(jiān)管建設,讓互聯(lián)網媒體成為傳遞主流文化的主要力量,使大學生群體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主流價值觀的引導,進而有效促進大學生群體由“喪文化”向主流文化傾斜。
首先,互聯(lián)網媒體應努力提升社會責任感,提高自身媒介素養(yǎng),加強主流文化導向,主動客觀地辨別多元文化信息,減少“喪文化”的傳播,幫助大學生群體辨別“喪文化”。互聯(lián)網媒體要有效運用互聯(lián)網平臺積極弘揚正能量,加強主流文化傳播力度,創(chuàng)造優(yōu)質網絡文化產品,做好自身網絡文化內容的把關,傳遞有中國特色的優(yōu)秀文化作品。正能量文化的深入人心會在很大程度上弱化“喪文化”對大學生群體的影響,同時增強大學生群體對非主流文化的分辨能力。
其次,相關部門應加強對互聯(lián)網媒體文化傳播的監(jiān)管。一是要持續(xù)完善網絡法律法規(guī),引導網絡媒體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占領網絡陣地,樹立規(guī)范的網絡媒介標桿,強力打擊不良媒體過度傳播“喪文化”給大學生群體“販賣”焦慮情緒的行為。二是加大對互聯(lián)網媒體監(jiān)管力度,持續(xù)優(yōu)化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啟動對互聯(lián)網媒體文化傳播的全方位監(jiān)管,嚴格把關互聯(lián)網媒體發(fā)布的信息;將技術創(chuàng)新運用到互聯(lián)網媒體文化傳播監(jiān)管上,積極研發(fā)針對“喪文化”等亞文化信息的防火墻,過濾互聯(lián)網媒體傳播的
“喪文化”等亞文化信息,保證健康的互聯(lián)網媒體文化傳播環(huán)境。
(四)優(yōu)化社會環(huán)境緩解“喪文化”負面影響
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群體對于職業(yè)選擇、發(fā)展前景等問題非常關注。目前我國處于社會結構轉型期,社會競爭較大,導致大學生群體產生焦慮情緒,因此,打造良性社會環(huán)境載體有助于緩解大學生群體焦慮情緒,降低“喪文化”的消極影響。
第一,緩解就業(yè)和競爭壓力,減輕大學生群體焦慮情緒。緩解就業(yè)和競爭壓力,不是將大學生群體放在一個玻璃罩子里面,而是讓社會“有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通達的上升空間、透明的職業(yè)預期和足以承受的社會壓力”[5]。高校通過建立校企之間良好的溝通模式,保證就業(yè)信息對稱;社會創(chuàng)建和諧有序的就業(yè)環(huán)境,著力減緩大學生群體就業(yè)壓力;政府加強對社會良性競爭的引導,避免惡性競
爭;用人單位完善管理制度,使上升渠道和制度透明化;政府和高校進一步跟進人才引進與補貼落實情況等。這一系列措施可以有效減輕大學生群體對就業(yè)與競爭的恐懼感,進而減少大學生群體與“喪文化”的接觸。
第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緩解大學生群體恐慌感。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讓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美好愿景成為現實盛景,可以從根本上減輕大學生群體的焦慮感。政府相關部門可以為剛踏入社會的大學生群體提供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服務,疏導大學生群體的社會不公平感,緩解“喪文化”對大學生群體的負面影響。
第三,加強主流文化的宣傳。在新時代,高校應通過教育、宣傳等渠道在大學生群體中大力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大學生群體在學習中體會到優(yōu)秀文化的感召,促使大學生群體形成自尊自信的心態(tài)。同時,高校應進一步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和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群體形成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tài),引導大學生群體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
大學生群體作為青年一代,他們的努力奮斗對于社會和國家的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他們背負著父母、學校和社會的期盼,所以擔憂前途、憂慮現實,有暫時的負面情緒屬于正?,F象。但這些不應該成為大學生群體奮斗路上的絆腳石,也不該是大學生群體沉迷“喪文化”的理由。對于一些現實的困難,大學生群體應勇敢面對,同時堅定理想信念,將對抗“喪文化”的負面影響作為一次錘煉,鍛煉自己的品格與能力,為更好地奮斗積蓄力量。
參考文獻:
[1] ?李佳昕.“喪文化”的風格建構與解碼——以伯明翰亞文化理論為視角[J].東南傳播,2018(3):49.
[2] ?蕭子揚,常進鋒,孫健.從“廢柴”到“葛優(yōu)躺”:社會心理學視野下的網絡青年“喪文化”研究[J].青少年學刊,2017(3):3.
[3] ?張曉慶.“喪文化”背景下的青年積極社會心態(tài)培育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9(6):113.
[4] ?董子銘.情緒釋放與技術催生:新媒介環(huán)境下的“喪”文化解讀[J].新聞界,2017(11):50.
[5] ?張璐.對“喪文化”要文化引領也要問題關懷[DB/OL].(2016-10-19)[2021-08-10]. https://share.gmw.cn/guancha/2016-10/19/content_22539557.htm.
編輯∕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