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姣 邢瑞娟
[摘 要]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所創(chuàng)造的一種特殊文化,紅色文化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文章主要分析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狀和必要性,并從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內容,培養(yǎng)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注重校園紅色文化建設和靈活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這幾個方面去進行其路徑探析,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
[關鍵詞]紅色文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03-0181-03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重視紅色文化的發(fā)展: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1]。紅色文化既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又是先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的源頭,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以及物質、精神和制度這三種形態(tài),有著凝聚理想信念、培育責任擔當精神、教人向上向善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因此,高校要把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一、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狀
為了探索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需要把握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狀,既要了解已經取得的主要成就,也要看清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紅色文化有著提高黨性修養(yǎng)、堅定政治方向和厚植愛國情懷等重要的價值,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資源。
1.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得到了普遍的認可
紅色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它所彰顯出來的思想內涵、精神實質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目標有著一致性,即把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科學性和必要性。充分發(fā)揮紅色文化在培育人、塑造人和發(fā)展人等方面的功能,每一件文物,每一處革命遺址,每一種革命精神,每一片紅色沃土,無不閃耀著革命先輩的光輝,應將其融入大學生的血脈,使其入腦入心,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紅色精神是紅色文化的靈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使大學生在紅色文化的熏陶中,心靈得到凈化,情操受到陶冶,對蘇區(qū)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抗洪精神等都有所了解,對歌唱二小放牛郎、視死如歸的劉胡蘭、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等紅色故事都特別熟悉。教師將這些紅色精神和紅色故事有機融入教材和課堂教學當中,講好了中國故事,武裝了青年大學生的頭腦。
2.紅色文化資源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效素材
紅色文化資源以名人故居、陳列館、紀念館、烈士陵園等遺址,革命先輩使用過的槍、干糧袋、文件、地圖等紀念文物以及繪畫、美術、動漫等作品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永遠是鼓舞人和教育人的最佳素材。追憶歷史,穿越時空,踏著革命先輩的足跡,重溫那炮火紛飛的戰(zhàn)斗史、艱苦卓絕的革命史、自強不息的奮斗史、獨立自主的建設史和欣欣向榮的改革開放史,體悟到革命先輩對國家的熱愛、信仰的堅守、新生活的追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2]高校教師將紅色文化資源運用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之中,用生動的紅色故事去闡述抽象的理論知識,讓思想政治課堂更有歷史文化底蘊和影響力。
(二)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們既要看到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主要成就,也要看到存在的如由信息傳播帶來的負面影響、部分紅色文化被邊緣化、理論教學和實踐教育脫節(jié)等問題,以全面把握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狀。
1.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加快了不良社會思潮的傳播速度和擴大了其影響范圍
信息技術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各種不良的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如享樂主義、普世價值、拜金主義、消費主義等也乘虛而入,給社會閱歷淺的青年大學生帶來了消極影響,使部分大學生產生偏激、悲觀和不滿等情緒,呈現(xiàn)出不思進取、道德滑坡的現(xiàn)象,不利于大學生正確人生觀的形成。方便快捷的網購方式,使得奢靡消費者大有人在,宅男宅女增多,部分大學生與外界交流少,其人際交往能力欠缺,隨波逐流,生活、學習自信缺失。有調查顯示,大學生課余時間對紅色文化主動涉獵少,大多數(shù)學生沒有完整地閱讀過一本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或黨史書籍[3]。所以亟須用紅色文化去占領青年大學生的思想高地,并為其指明前進的方向,傳遞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2.紅色文化資源分布不集中使得部分紅色文化資源被邊緣化
紅色文化資源的分布與中國革命過程是緊密相關的。從歷史上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從一點一地再發(fā)展到全國各地,紅色文化資源在中東部地區(qū)的分布較為集中,有少部分的革命舊居、遺址和革命斗爭場所等分布在偏遠的農村,基本上只有當?shù)厝瞬胖肋@些紅色文化資源。所有為國家和人民犧牲的普通的無名戰(zhàn)士及其英勇事跡不應被忘記。正是得益于革命先輩們的舍生忘死,中國革命才能以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勢取得最終的勝利。從總體上看,處于核心地區(qū)的紅色文化資源被開發(fā)與保護得較好,而偏僻地區(qū)的紅色文化資源被邊緣化,其保護現(xiàn)狀不容樂觀,其中還有一些非常有價值的紅色文化資源常被人們所忽略。要改變這種狀況,還需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以便傳承好紅色文化。
3.紅色文化的理論教學與實踐體驗教育存在脫節(jié)現(xiàn)象
當前,部分高校把紅色文化引入高校的思政課堂,仍局限在開展抽象的理論教學,實踐方面的教育較為缺乏。出于外出安全問題的考慮,再加上缺乏資金的支持,學校很少組織學生到實地如重慶的白公館、渣滓洞,貴州的婁山關、紅軍街,延安的寶塔山、棗園革命舊址等地方參觀學習。要改變理論講解的枯燥乏味現(xiàn)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帶領學生親自參觀文物、舊址、革命遺跡、紀念館、陳列館,讓學生從中獲得感性體悟和理性認知,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如何把紅色文化的理論教學與實踐體驗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仍需不斷深入探討。
二、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紅色文化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資源,合理開發(fā)和利用好紅色文化有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紅色文化以愛國與進步為精神內核,大學生自身的社會閱歷淺,思想和心理還不成熟,用紅色文化去塑造大學生正確的三觀有其必要性。品讀董存瑞、黃繼光、趙一曼等英雄的革命事跡,感受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學習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革命精神,體悟革命先輩敢于斗爭、自強不息的優(yōu)秀品格,引導青年大學生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shù)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從而倍加珍惜,堅定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生的信念。馬克思曾指出,“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yè),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雷鋒的日記里寫著“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學習先進人物的人生價值觀,胸懷崇高理想信念,在面對社會種種誘惑仍能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出正確的抉擇。紅色文化是治愈大學生思想迷茫、信仰缺失和自覺抵御社會上各種腐蝕思想的一劑良藥。
(二)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意識
參觀偉人故居、革命遺址、紀念館等紅色遺存,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使大學生愿意把個人的理想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更加關心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無產階級的團結斗爭使五四運動取得了勝利,也使中國共產黨得以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長征勝利的壯麗詩篇,無數(shù)愛國將士不怕犧牲、沖鋒在前、寧死不屈筑就了抗日戰(zhàn)爭的鋼鐵長城,彰顯出團結一致的御敵精神以及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的集體主義精神。紅色文化是我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寶貴資源,要讓學生讀懂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歷史淵源和社會基礎。新時代,我國的綜合國力位居世界前列,一躍成為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這充分彰顯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體現(xiàn)出紅色文化鮮明的政治底色、永恒的生命力。
(三)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助力其實現(xiàn)自由而全面發(fā)展
大學生是寶貴的人才資源,思想道德素養(yǎng)、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是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三個有機組成部分[4],要把其培養(yǎng)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身心健康是其成人成才的根基,思想道德素養(yǎng)和科學文化素質也是促進其全面發(fā)展所必不可少的元素。多元化的信息社會,不同利益群體的矛盾沖突愈加明顯,一些大學生出現(xiàn)了價值觀扭曲、社會責任感缺乏、精神世界空虛和對生命價值認識淺薄等狀況,亟須用紅色文化這個主流文化去幫助大學生重構精神家園,減少他們的迷茫和困惑,用爬雪山、過草地和啃樹皮等革命故事,讓大學生認識到在生活和學習中要艱苦奮斗、勇于克服困難。女英雄江竹筠飽受酷刑仍頑強抵抗,劉胡蘭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仍堅守初心,抗日英雄趙一曼遭受嚴刑拷打仍保持視死如歸的革命斗志,教師要利用這些事例去教育當代大學生,激發(fā)他們積極向上的精神和內生的學習動力,讓他們崇尚真善美,反對假惡丑,發(fā)揮正能量作用,把自我錘煉為自由而又全面發(fā)展的時代新人。
三、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徑
落實到可行路徑探尋,需要找到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點,讓紅色文化進教材、進課堂和進頭腦,以紅色文化正確指引大學生前進的方向。
(一)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與內容
紅色文化要博得新時代大學生的青睞,就要使其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審美標準和心理需求,樹立 “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巧妙地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如《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之中,堅持以內容為王,挖掘本土的紅色資源,了解大學生所關注的熱點和時政話題;創(chuàng)新教學的方法,靈活開展參與式教學、小組討論、體驗式教學,引導大學生講好紅色故事,品讀紅色經典,并以歌曲、表演和話劇等形式展現(xiàn)出來,加深大學生對紅色文化內涵與價值的理解。學校設立研究紅色文化的部門,開展赴革命老區(qū)或貧困地區(qū)義務支教、支農、支醫(yī)等活動,定期開展交流與學習,并分享感受與心得??傊?,要把理論講解、社會實踐、現(xiàn)場教學結合起來,增強理論的吸引力、事跡的感染力和精神的震撼力,通過切身的體驗感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5]。
(二)建設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加強對紅色文化的宣傳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教師隊伍提出了六個要求即“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把紅色文化融入課堂離不開教師的主導,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紅色文化對教育的積極作用,才能更好地把紅色文化運用到教學中。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的學習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需要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教師自身的思想素質和專業(yè)能力必須過硬。強化教師隊伍建設,將其建設成一支具有素質高、學歷高和能力強的師資力量,同時要發(fā)揮好學生的主體作用,把教師引導和學生自覺學習紅色文化相結合,加強對紅色文化的宣傳教育,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把紅色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發(fā)揮紅色文化的育人作用
充分發(fā)揮校園紅色文化建設的隱性作用,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如組織品讀紅色經典,朗誦紅色家書,撰寫紅色主題征文,舉辦紅色主題晚會等活動;把學校的公示欄、專題刊、校園廣播等都充分地利用起來,每期宣傳不同的紅色人物、故事或旅游景點;在黨團日活動課學習紅色文化的理論知識,利用各種重大節(jié)日和紀念日舉行演講、朗誦、紅歌等比賽;組建紅色社團,在各種社團活動中激勵大學生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傊褪亲尲t色文化滲透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使其隨處可見、可學和可感,讓大學生在生活上學習革命先輩勤儉節(jié)約、艱苦樸素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在學習中以長征精神激勵自己不斷砥礪前行,將紅色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靈活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讓思想政治教育活起來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智能手機的普及,要實現(xiàn)跨時空的學習不再是個難題。網絡媒體已成為傳播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要有效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制作精美的PPT,播放紅色音樂、紅色電影等;完善教學客戶端,建設抖音、微信、微博公眾號,每周進行兩到三次的紅色文化內容推送;充分利用好新媒體平臺,發(fā)揮意見領袖的引領作用,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進行全方位、全過程和多層次的紅色文化知識傳播。
總之,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亟須利用好紅色資源,保護好紅色遺產,發(fā)揚好紅色精神,營造紅色文化的良好學習氛圍,同時將紅色文化作為一種信仰、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使其在推動經濟發(fā)展、增強文化自信和建設文化強國等方面發(fā)揮更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 參 考 文 獻 ]
[1] 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2] 習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 人民日報,2016-12-09(1).
[3] 龍海平.大學生紅色教育存在的問題、原因與對策[J].文教資料,2009(2):210.
[4] 駱郁廷.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81.
[5] 廖勝平. 紅色資源在黨性教育中的獨特價值和作用[J].當代廣西, 2018(14):21.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