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萍 項菊
內容摘要: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核心,是選擇教學內容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應以課標、教材、學情為依據(jù),選擇恰當?shù)慕虒W目標,促進教學活動的開展,提升語文教學質量。本文以《秋天的懷念》為例,具體分析面對一篇課文,教師應如何確定教學目標。
關鍵詞:教學目標 課標 教材 學情 《秋天的懷念》
王榮生教授提出:“語文課‘好課’的最低標準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內容有意識,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為什么教這些內容;一堂課的教學內容相對集中因而使學生學得相對透徹”[1]。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并非如此,大多數(shù)教師的目標意識不強、教學內容模糊,從而導致教學效率低下,學生收獲不多。教學目標既不是隨意確定的,也不是憑教師主觀意愿或教學經驗來定的,而應有所依據(jù)。筆者認為,教學目標應依據(jù)國家課程標準、語文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
《秋天的懷念》一文,是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文章,選自《史鐵生散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筆者依據(jù)課程標準、語文教材和學情,將教學目標設置如下: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章主要內容;2.品讀課文中描寫母親的句子,體會母親對兒子的愛以及作者對母親的深情;3.體會作者“好好兒活”的生命感悟,樹立熱愛生命、樂觀向上的生活信念。
一.依據(jù)課標
課程標準是根據(jù)國家的教育方針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制定出來的。它規(guī)定了學科的性質,體現(xiàn)了學科的特點,明確了學生在學習方面應完成的學習任務,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了的指導。因此,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必須以課程標準為依據(jù),體現(xiàn)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
1.知識學習與能力的綜合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中,7-9年級在閱讀方面的目標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2]。要想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朗讀要正確?!罢_”即能夠用普通話讀,吐字清晰,發(fā)音清楚,不讀錯字,不掉字,不添字。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要想朗讀正確,首先要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如查找字典、參考工具書等方法,解決生字詞的問題。在《秋天的懷念》一文中,“癱瘓”、“憔悴”、“絮叨”等詞語,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是陌生的,這些都是他們需要認識并掌握的詞語。因此,通過朗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識字與寫字能力,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第二,在讀正確的基礎上,朗讀要流利,速度要適中。學生要想流利地朗讀,在讀這一句話的時候,就要看到下一句話,做到言未出而神已到。通過朗讀,可以充分鍛煉學生的注意的廣度,從而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第三,在理解的基礎上讀?!袄首x”與“理解”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朗讀是為了更好的理解課文,深入理解課文能夠促進“有感情的朗讀”。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要充分調動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種能力。邊讀邊思考,把握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通過恰當?shù)恼Z調進行朗讀,表現(xiàn)自己對作者情感、作品內容的理解。《秋天的懷念》一文,記敘了一位身患重病的母親精心呵護雙腿癱瘓的兒子的故事,表達了母親對兒子無私的愛和“我”對母親的悔恨、懷念和愧疚之情。在朗讀過程中,不同的內容語調及語速是不同的,如“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币痪?,在朗讀時,語速要放緩,整體語調低沉,讀出母親的謹慎、小心和傷心。
因此,在教學目標中,筆者設計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這一目標,體現(xiàn)了知識與能力的綜合。
2.過程與方法的指導
閱讀是學生個體獨特的個性化行為,學生通過閱讀文本、鉆研文本,能夠形成對文本獨特的理解和感受。課標指出:“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點詞語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3]。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從語言文字入手,引領學生對文學作品反復體味,對文章的詞、句、段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仔細品味,推敲琢磨,這個過程則離不開“品讀”?!捌贰笔亲x者借助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體驗與文本進行對話、與作者進行對話,將自己的經驗與作者的感受相融合,獲得新的體驗的過程。
在《秋天的懷念》一文中,整篇文章沒有直抒胸臆,而是含蓄來寫,以微小、平常的生活細節(jié)傳達感情、抒發(fā)情感。學生可以從文中許多小細節(jié)看出,母親不僅非常的關心兒子、疼愛兒子,而且深刻的理解兒子、體諒兒子。如“母親就悄悄地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一句中,“悄悄”“躲”“偷偷”這三個詞語,寫出了母親的小心謹慎,在“我”發(fā)脾氣、摔東西的時候,母親并沒有不耐煩地責罵“我”,而是躲在一旁,母親的行為表現(xiàn)了她不忍打擾“我”、不放心“我”、耐心等待“我”平靜下來的心理和情態(tài),體現(xiàn)了母親對“我”的理解與寬容,也表現(xiàn)了母親的慈愛與細心。文中還有許多類似的詞語,這些詞語對母親形象的塑造和主旨的表達具有重要作用,學生要想深入理解課文,必須對文中重點詞句進行品讀。
因此,在教學目標中,筆者設計了“細細品讀課文中描寫母親的句子,體會母親對兒子的愛以及作者的對母親的深情”這一目標,體現(xiàn)了過程與方法的指導。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體悟
“悟”是對文本閱讀的提升,通過閱讀文本,理解內容,懂得道理,感受情感,學習文章的表達技巧,實現(xiàn)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課標指出:“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4]。散文中所包含的豐富情感使散文教學不同于其他文體形式的教學。在散文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形成對文章的獨立思考和感悟,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內涵,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秋天的懷念》一文中,作者并沒有直接說明“我”對母親的懷念、悔恨、愧疚,而是通過寫妹妹推“我”去看菊花、“我”突然領悟到母親的良苦用心,照應前文母親要帶“我”看菊花卻突然離世的內容,表達了“我”對母親的無限懷念。在文章的結尾,作者描寫了北海各色的菊花,“淡雅”“高潔”“熱烈而深沉”的菊花象征著母親對“我”的期望:無論在怎樣的境況下,都要對生活充滿信心,積極樂觀的面對生活,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這些內容,需要學生結合背景,進行感悟,感受母愛的偉大,學會感恩,樹立樂觀向上的生活信念。
因此,在教學目標中,筆者設計了“體會作者‘好好兒活’的生命感悟,樹立熱愛生命、樂觀向上的生活信念”這一目標,體現(xiàn)了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感悟。
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中,筆者以課程標準為依據(jù),以“讀”、“品”、“悟”為重要手段,推動本課的教學。
二.依據(jù)教材
語文教材是依據(jù)語文課程標準、經過專家學者、教研人員和一線教師等不斷地審核、修訂編寫的,體現(xiàn)著立德樹人的要求、守正創(chuàng)新的規(guī)律、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理念,重要的教學資源。學會恰當分析教材,正確把握教材內容,是教師備好課、上好課的前提。因此,教學目標的制定,必須依據(jù)語文教材,以整本教材、教材之間的銜接、助讀系統(tǒng)和練習等方面為依據(jù)。
1.從整本教材看
《秋天的懷念》位于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承上:在寫作風格上,第一單元的課文是寫景散文,選文運用了大量的擬人、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辭藻華麗,語言優(yōu)美,富有表現(xiàn)力。而第二單元的課文為敘事散文,文章沒有用過多的修辭手法,語言質樸,情感豐富,富有感染力。截然不同的語言風格,會使學生感到耳目一新。在學習方法上,第二單元沿用第一單元重視朗讀的作用,注意揣摩和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情感,使學生更好的朗讀,更深刻的理解朗讀的作用。
啟下:在七年級上冊教材中,第一、二單元的閱讀方法是朗讀,第三、四、五單元的閱讀方法是默讀,第六單元的閱讀方法是快速閱讀。結合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有利于學生深入體會不同閱讀方法的區(qū)別,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
因此,學生需要通過學習不同課文,掌握多種閱讀方法,而本課的重點,則是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掌握朗讀方法。
2.從教材銜接看
從小初高教材銜接來看,入選語文教材的史鐵生的散文除了《秋天的懷念》(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之外,還有《那個星期天》(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和《我與地壇(節(jié)選)》(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這三篇課文描寫了不同階段作者與母親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學生在初中階段對史鐵生文章的學習,一方面是對小學所學內容的深化,另一方面可以為高中的學習做鋪墊,體現(xiàn)了語文教材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因此,體會“母親對兒子的愛”,是一個重要的內容。
3.從助讀系統(tǒng)看
助讀系統(tǒng)是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幫助學生學、教師教,致力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而設計的一系列內容[5]。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有著強大的助讀系統(tǒng),語文教師要巧用這一系統(tǒng),在備課過程中對教學目標和內容進行明確和劃分,從而提升教學的效率和質量。通過對《秋天的懷念》一文助讀系統(tǒng)的梳理,筆者發(fā)現(xiàn)以下內容:
從單元導語中,教師可以獲得兩方面的信息:在內容上,本單元的主題是“親情”,但每篇文章的角度是不同。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加深對親情的理解,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學法上,要繼續(xù)重視朗讀和品讀,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注意語氣、節(jié)奏的變化,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流露的情感。
從預習提示中,教師可以獲得三方面的信息:一是史鐵生的個人狀況,雙腿殘疾,常年患病,但卻又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他的作品中流露著個人的情感;二是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學生要學會反思,隱含了要學會感恩、回報親情這一層主旨;三是重視朗讀課文,仔細體會情感豐富的句子。
從課后練習中,教師可以獲得兩方面的信息:在內容上,體會文章表達的深沉感情。練習的第一題從文章整體出發(fā),從標題設置問題,讓學生注意感受文章的主要情感,重視標題的作用;第二、三、四題則是從文章細節(jié)出發(fā),通過品味關鍵詞句,體會蘊含的情感,讓學生重視文章細節(jié);第五題讓學生將內心體會到的情感通過朗讀的方式表達出來,將內在情感外化到朗讀中。在方法上,重視朗讀和品讀。習題的第一題,提出要重視朗讀;第二、三、四、五則都是需要通過品讀關鍵字、詞、句,從而體會作者的感情來完成的。
筆者教學目標的設定,正是對以上內容的體現(xiàn)。
三.依據(jù)學情
課標提出“應該根據(jù)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6]。學生在不斷的發(fā)展變化,不同年齡和階段的學生,知識基礎、學習情況和心理發(fā)展等也不同。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組織教學,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1.知識基礎
七年級的學生一般為13歲或14歲,經過小學階段的學習,學生的知識儲備較為充足,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課文理解能力,能夠借助工具書查找存在疑惑的地方。因此,筆者設定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這一目標,希望學生能夠結合已有的語文知識和素養(yǎng),把握本文的主要內容。
2.學習方法
不同的學習階段,學生的學習任務不同,學習方法也不相同。剛進入初中階段的學生,在學習方法上,可能依然保留著小學階段的習慣。教師應教會學生學會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讀的方法上,學生應根據(jù)不同的文體和閱讀任務,恰當?shù)剡x擇瀏覽、默讀、朗讀等方法;在內容理解上,要學會從細節(jié)處、關鍵語句進行分析,從而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因此,筆者首先設定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其次設定了“品讀文中描寫母親的語句”的教學目標,在方法上和理解運用上給學生指導。
3.心理發(fā)展
從心理上來說,中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更加全面和成熟。在情感和價值觀上,需要老師加以引導?!肚锾斓膽涯睢芬晃?,作者不僅表達了對母親的懷念和愧疚,也有對母親的感恩,正如預習提示中說到“沐浴在親情中,我們是否只知接受,不會感動,也缺少必要的回報呢?”同時,文章還傳遞出了熱愛生命、積極向上的情感。學生或許沒有雙腿癱瘓的經歷,沒有母親去世的體驗,可能目前的他們,連挫折也沒有經歷過,但在以后,他們終究要經歷生活的磨難,要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笑對生活。因此,筆者設置了“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深情”和“樹立熱愛生命、樂觀向上的生活信念”的教學目標,希望能夠通過本篇課文的學習,使學生在精神和情感上受到熏陶,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
教學目標貫穿教學活動的始終,是一切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它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重要依據(jù),也是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j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依據(jù)課程標準、教材和學情,選擇恰當?shù)慕虒W目標,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傊?,教師要在備課上下功夫,合理確定教學目標,精心選擇教學內容,落實學生主體地位,踏踏實實備語文,認認真真教語文,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實踐中學習語文。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9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5.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5.
[5]方堅榮.助力聽說讀寫,促進能力發(fā)展——統(tǒng)編版教材助讀系統(tǒng)教學解讀[J].小學教學參考,2018,(25):31.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1.
(作者單位:黃岡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