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祎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學科教學;融合路徑
1當前現代教育技術和學科教學融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1.1教學中兩大主體欠缺信息素養(yǎng)
教師和學生是線下教學過程的兩大核心主體,這是我們都了解的事實,但這兩大主體卻在信息素養(yǎng)領域具有天然的缺陷,這些無法避免的事實對現代教育技術和學科教學的融合起著強烈的阻礙作用。首先是教師的信息欠缺,時至今日,學科教學中的絕大多數教師都或多或少接受過現代教育技術的培訓,甚至有些教師在現代教育技術領域有一些學位證書[1]。由此可知,他們所欠缺的并不是技術上的知識,而是對信息技術的合理轉化難以實現。換言之,他們對現代教育技術的認知只停留在理論層面,而無法使之完美應用到實際教學之中,無法讓傳統(tǒng)教學在現代教育技術的輔助下成功實現轉型。因此,即使現代教育技術能夠使教師獲得前所未有的教育資源,但是因為他們沒有理性的信息轉換和整合能力,海量的教育資源反而會讓教師陷入迷茫的境地。這樣做無異于邯鄲學步,不僅沒有從現代教育技術中獲益,反而使得傳統(tǒng)教學中詳略得當的特點被遺忘。其次就是學生這一受教主體的信息素養(yǎng)欠缺,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學生們大多數只需要著眼于方寸黑板上的知識,記錄和吸收的能力都是很有限的。而在現代教育技術的普及之下,課堂上的教育資源大量涌入,黑板的空間不再是限制性因素,取而代之的是一節(jié)課數十頁PPT的壓迫感。教學多年的老師尚且不能有效理解所有的重點,作為學群體則更加迷茫。與傳統(tǒng)教學的強烈反差使得學生們難以跟上現代教育技術下的學習節(jié)奏,從而產生厭學情緒。
2.2現代教育技術被濫用
隨著我國電教事業(yè)的發(fā)展,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與否自然成為了我國學科教學是否先進的標桿。雖然這些技術的運用在相當程度上提高了教學的水平,但是現代教育技術并非完美無缺。教育具有很強的隨機性,地區(qū)和學生的差異始終存在,現代教育技術不可能契合所有教育體系。正因如此,現代教育技術的合理應用才顯得尤為重要,一旦使用不慎,就可能會起到畫蛇添足的效果,使得原本清晰的教學思路變得繁瑣。從當教育現狀來看,對現代教育技術的不合理應用在教師群體中正在緩慢發(fā)酵[2]。小部分教師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滿足其個人的懶惰。本應親歷親為的備課和批改,他們卻直接從網絡上照抄照搬,并冠以現代教育技術需要的理由,堂而皇之的為自己的懶惰找借口。這種對現代教育技術的過度依賴,在長年累月的積累之下,就會導致因材施教的教育初衷沒法呈現出來,使得教育的針對性和指向性大幅下降,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也會大受打擊,徹底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的“奴隸”,最終難逃被現代教育技術所取代的命運。不僅如此,有些教師盲目跟風,忽視教學的內容,僅關注是否有與之相匹配的教育資源,然后將其化為己用,完全忽視是否有必要運用這些現代教育技術。
2如何促進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的進一步融合
2.1明確清楚現代教育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定位
基于上述各種對現代教育技術的不合理應用,我們可以管窺問題的實質,正是因為大眾群體沒有明確現代教育技術在學科教學領域的真正地位,則造成了現代教育技術的合理定義未被熟知。所以現在的當務之急就是在現代教育技術和學科教學的融合中找到平衡點,明確現代教育技術在學科教育中的正確地位[3]。要始終堅持尊重地區(qū)和學生的差異性,進行適時的改造,使其能夠合理滿足不同學科分支的要求,讓現代教育技術有的放矢,從而發(fā)揮其真正的價值。
2.2教師和學生應該擺正自己在教學和學習中的位置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深入,學生完全可以從傳統(tǒng)的學習中進行轉變,借助互聯網進行自主學習。在信息公開化的時代,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教師和學生都應該重新審視自己在學科教學中的新定位。教師應該合理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時刻恪守因材施教、學生至上的初衷,更加明確地引導學生適應現代教育技術的腳步[4]。此外,學生則更需要適應自主學習的方式,時刻保持積極主動的學習熱情,讓網絡技術成為學習成長路上的助力而非阻力。
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教育行業(yè)在教學形式上也有了很大的轉變?,F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早已是時代趨勢,但是仍然道阻且長,任務依舊十分艱巨。因此,針對這些所存在的問題,要在實踐當中不斷探索,最終找到一個合理的平衡點,使其發(fā)揮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從而在現代教育發(fā)揮出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推動未來我國教育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劉媛媛. 現代教育技術背景下初中音樂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探析[J]. 國際教育學,2021,3(2).
[2]張瑞.農村信息技術教師助力課堂教學融合[J].現代信息科技,2019,3(17):124-125.
[3]朱訓林.農村中學現有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探究[J].漢江師范學院學報,2019,39(03):141-144.
[4]鄧晉略.現代教育技術與美術學科教學的融合[J].美術教育研究,2019(03):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