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麗婷
【摘要】在學生小學階段所要學習的科目中,小學語文屬于比較基礎的工具性學科,是能夠開始學習其他科目的敲門磚。而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閱讀是學生所必須要具備的能力,也是學生能夠獲取其他知識點的一種必要途徑。所以,教師就要嘗試在小學閱讀教學去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幫助學生提升閱讀有效性。教師首先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可以主動地去進行閱讀。然后營造合適的閱讀氛圍,并且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閱讀步驟,讓學生能夠深入文本,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成為自己在閱讀方面的主人。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主體作用
就目前小學語文階段的教學來說,有一部分的學生在進行閱讀的時候始終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教師講解什么,就學習什么。對于教師講解不到的內(nèi)容完全不去涉獵,在閱讀的過程中也不會去思考,閱讀完之后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來記錄知識點,完全的將閱讀當成是教師布置給自己的學習任務。從來不會去主動的閱讀和思考,甚至還會敷衍了事。而且這些學生對于課外閱讀也沒有什么興趣,因為閱讀量比較少,或者是閱讀的方式不得當,導致付出總是大于所得,時間久了,就會失去閱讀學習的自信。教師若是想要改變這一種情況,就必須要讓學生去充分的發(fā)揮自己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能夠成為自己在閱讀學習方面的主人,才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一、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教師若是想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要讓學生擺脫之前被動閱讀的狀態(tài),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閱讀中來,對于接下來要閱讀的內(nèi)容始終充滿了期待感。所以,教師就可以嘗試去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的驅(qū)動下主動的去閱讀。另外,教師還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在發(fā)掘該興趣點的時候,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年齡特點來進行尋找。不能從自己認為有趣的點進行切入,因為教師作為一個成年人,所看待閱讀的目光跟小學的學生有著很大的區(qū)別。只有從學生都比較感興趣的點出發(fā),才能夠有一個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到了《桂花雨》一篇文章中,最主要的內(nèi)容就是為學生講述了與桂花相關的事情,教師若是直接就進入課文的講解,其實很難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所以,教師就可以采用引發(fā)質(zhì)疑的方式來讓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比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你們見過桂花嗎?桂花長什么樣子呢?有什么特殊的氣味嗎?等到提問完之后,給與學生足夠的回答問題的時間,然后就可以繼續(xù)詢問學生,既然桂花是開在樹上的花,作者為什么要說是桂花雨呢?讓我們到課文閱讀里面去尋找事情的真像吧。自然而然的就會將學生帶入到接下來的閱讀學習中,讓學生在跟隨教師講課的同時可以融入自己的思考在其中。
二、營造合適的閱讀氛圍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因為年齡比較小,所以十分活潑好動,很容易被周圍的環(huán)境影響。而閱讀又是需要學生全神貫注去做的一件事情,若是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走神的話,不僅很難獲得知識,甚至會做很多無用功。針對于這一種情況,教師就可以嘗試去營造一個合適的閱讀氛圍,給與學生一個由內(nèi)到外的沉浸式閱讀體驗。讓學生可以成為故事中的角色,跟隨故事的發(fā)展去揣摩人物的情感,早這個過程中不斷的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且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擺脫之前教師講一點才學一點的被動狀態(tài),去充分的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例如,在學習到了《落花生》一篇文章的時候,最主要的就是一家人圍繞著花生而展開的討論。學生若是單純的去閱讀的話,其實很難把握清楚每一個人人物的特點。所以,教師就可以用多媒體播放一些背景音樂,讓學生感覺自己真的是在一個天氣不算好的晚上在跟家人進行談話。同時,還可以準備一些花生食品,讓學生邊品嘗邊感受文中所提到的花生的這些特點。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若是有什么個人想法和建議,都可以隨時的說出來。讓學生在閱讀中能夠打開自己的思路,在不斷的實踐中收獲知識,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閱讀學習方式。
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有一部分學生雖然都是很認真的在做閱讀,在課上或者是課下的時候也做足了功夫,但是在閱讀的效果上卻總是差強人意,不僅是對于寶貴閱讀時間的浪費,也是對于學生閱讀自信心的一種打擊,時間久了,就容易對閱讀失去興趣。所以,教師應該將這一個問題關注起來,因為這些學生很可能是因為不良的閱讀習慣而導致的付出遠大于回報的情況。針對于這一種情況,教師就應該去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能夠在逐漸的摸索出來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能夠去合理的分配自己的閱讀時間,才能夠有一個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到了《牛郎織女》一篇文章的時候,因為講述的是民間故事,學生若是想要進行高效的閱讀就可以先嘗試快速的閱讀一遍故事,嘗試用自己的語言對故事進行概括。然后再去精讀里面存在的內(nèi)容,最好筆記的記錄,爭取能夠每讀一篇都能夠有相應的收獲。而對于《猴王出世》等節(jié)選自名著里面的片段,因為用語問題,學生閱讀起來比較吃力。教師就可以先推薦學生去觀看與之相關的影視作品,將文字和畫面結合起來,方面學生理解和記憶。讓學生能夠做到深入文本,全面的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的時候,不能拘泥于內(nèi)容或者是形式,而是要讓學生能夠借助于文本去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去主動閱讀文章,讓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和愛好。同時,當學生能夠去主動閱讀的時候,對于他們的心智發(fā)展也有著很大的幫助,全面的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zhì)。
參考文獻:
[1]劉淑慧.淺談如何提升小學生閱讀有效性[J].人才培育,2017.
[2]吳俊華.如何將小學閱讀課堂變得多元化[J].課程教育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