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辰怡
摘要:句子的研究范圍包括句子的成分、語氣和要求。教學中,將句子語法知識滲透在閱讀教學中,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并運用。具體做法有: 找主干,借助縮寫,理解遣詞造句的準確性;抓成分,借助補寫,體會語言背后的情感;察結構,借助仿寫,分析句子的表達效果等。
關鍵詞:句子語法;縮寫;補寫;仿寫
句子的研究范圍包括句子的成分、語氣和要求。了解句子的六種基本成分,知道句子是如何組織的,有助于學生理解句子的結構與意義,增進對句段的理解,從而更規(guī)范地使用語言。
一、統編初中語文教材對句子語法知識的編排
句子語法知識在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分布如下頁表1所示。從教材的編排來看,每一處“補白”少有概念性的闡述,更多是取課文中的例子,讓學生在觀察例句和問題思考中尋找知識規(guī)律。教材編寫說明中也提到,“語文知識的呈現方式力戒繁復,不要求學生死板記憶概念定義,不刻意追求系統性,而盡量和閱讀寫作教學結合,學以致用”。因此,以隨文教學的方式,將句子知識融入日常的聽說讀寫中,既符合學生認知發(fā)展的規(guī)律,也不會增加學習負擔。
二、句子語法知識教學探索
句子語法知識隨文教學的優(yōu)勢在于:一方面,學生對教材內容較為熟悉,對于一些語言現象、內容理解既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教師無須再費盡心力尋找例句等教學素材,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師備課的壓力。需要說明的是,教材中句子語法知識的編排順序,并非教學的順序,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適當調整和整合。句子語法知識的隨文教學方法如下:
(一)找主干:借助縮寫,理解遣詞造句的準確性
我們可以通過對句子主干和修飾語的分析,探究用字、用詞之精準、到位。
以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教學為例。該單元是新聞單元,教師一般會特別強調新聞語言的真實性、準確性。但是絕大部分學生在剛接觸新聞體裁時,并不理解新聞語言的準確性從何而來。我在教學時,通過“縮句訓練”,提取句子的主干,讓學生比較壓縮前后的句子對于語意表達的影響。例如,分析《首屆諾貝爾獎頒發(fā)》一文中的“授獎儀式每年于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周年紀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和挪威的奧斯陸舉行”,壓縮后,句子的主干為“授權儀式舉行”。將兩句進行比較,學生發(fā)現,僅有句子的主干,無法清楚交代新聞事實,缺少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為何舉行等信息;而原句中的狀語部分,能準確表示時間和地點。又如,分析《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中“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zhàn)斗,堅決地執(zhí)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一句,句子的主干為“人民解放軍執(zhí)行命令”。兩句比較,狀語“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zhàn)斗”“堅決地”和定語“毛主席”“朱總司令”分別表現了人民解放軍執(zhí)行命令的決心和狀態(tài),以及交代了命令的發(fā)布者。類似這樣的“縮句訓練”,能夠提醒學生關注被省略的成分在句子中的作用。除了此類文本,說明文中也經常會遇到含有“大概”“也許”“估計”等詞的句子,如若刪除,句意會發(fā)生較大的變化,甚至可能違背客觀事實。
“縮寫訓練”引導學生在分析句子、品味語言時,通過對比閱讀,將目光首先聚焦在這些限制性、修飾性的成分上。從表達的角度來看,這些成分讓語意的表達更準確、更豐富。而這樣的教學,也讓學生明白了教材“補白”中所提到的“句子的主干不等于原來的句子,意思沒有原句那樣明確,有時意思甚至跟原句相去甚遠”的含義。
(二)抓成分:借助補寫,體會語言背后的情感
這里所說的“抓成分”,不是機械地辨析句子的主語、謂語、賓語等,而是要通過對這些成分的分析,感知文字背后蘊含的情感,理解作者的表達意圖。
例如,教學《昆明的雨》一課,讓學生體會“密匝匝的細碎的綠葉,數不清的半開的白花和飽漲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濕透了”這樣一個平淡句子中蘊含的濃厚情意。我先讓學生從“什么樣的綠葉?什么樣的白花?什么樣的花骨朵?”入手,通過分析句子的成分,描摹綠葉、白花、花骨朵的樣貌,在腦海中想象畫面。再開展補寫訓練:“密匝匝的細碎的綠葉,數不清的半開的白花和飽漲的花骨朵,以及_______,都被雨水淋得濕透了?!庇袑W生補寫出“懷抱鄉(xiāng)愁的心”,再結合“淋得濕透了”這一補語,將昆明雨季的特點凸顯出來。雨浸潤著萬物,這一刻,時間就好像被按下了暫停鍵,人、自然、世界安靜和諧,融為一體,這悠然的愜意與舒適,裹挾著一點淡淡的鄉(xiāng)愁氤氳在空氣中,就在這雨里彌散開來。雨彌漫成一種情調,浸潤出一種氛圍,鐫刻了一段記憶??此破降瓱o奇的綠葉白花,因為有了這些修飾的定語生動起來,也恰恰是這些成分帶出了那天的情味,讓汪曾祺在40年后仍念念不忘。從層層遞進的分析里,學生領悟到了汪曾祺語言“平淡有味”的真意。
可見,句子成分延展了語意的表達,對于體會語言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意圖,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察結構:借助仿寫,分析句子的表達效果
是否運用修辭,有無特殊句式,是否運用精妙詞語或短語以及運用何種語氣,往往決定了句子的表達效果。因而,我們在分析句子的表達效果時,首先要觀察句子的結構,找到句子的結構特征。
例如,賞析《安塞腰鼓》中的語段,學生都能從“后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著,疾速地搏擊著,大起大落地搏擊著。它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中感受到力量和氣勢,但這只是淺層次的語言感知。力量和氣勢是如何傳遞出來的呢?此時,要引導學生觀察句子的結構特征。力量,是因為該語段運用了大量的短句,節(jié)奏強烈鮮明。氣勢,來源于語段中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第一個排比句通過“有力”“疾速”“大起大落”這三個詞,彰顯后生們擊鼓時的力度、速度以及動作幅度,從而表現“茂騰騰”的生命張力,有一種陽剛美;而“震撼”“燒灼”“威逼”,表現了隆隆鼓聲帶給人的感受,這是安塞腰鼓表演釋放出的不可抑制的磅礴能量。運用排比,句子的表達效果發(fā)生了變化,這是因為句子中的部分成分發(fā)生了變化:前一句是狀語的變化,后一句是謂語的變化。
課后,請學生針對該語段進行仿寫:“回顧自己經歷過的那些撼動心靈的場面,選擇其中一個進行描摹?!睂W生在描摹音樂會的場景時,有了細膩又豐滿的表達:“鋼琴家的手指、全身、觀眾的心,規(guī)律地舞動著。飛快地舞動著,急如星火地舞動著,它感染著你,轟擊著你,浸沒著你?!薄按髲d的每一顆音符迅疾地迸發(fā)著,猛烈地迸發(fā)著,強而有力地迸發(fā)著。它沖擊著你,縈繞著你,用磅礴之力直沖著你的心門。”音樂給人的感動,是節(jié)奏感、韻律美帶來的視聽沖擊。學生通過短句,通過排比,將音樂會的氣勢傳遞出來,并在實踐活動中進一步理解句子成分的作用。
需要說明的是,仿寫的前提一定是對句子結構的細致觀察,準確把握句子的結構特征,理解其用法。
實際上,句子語法知識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還涉及語氣、語序等看似“細枝末節(jié)”的內容,有待教師敏銳捕捉并適機教學。
參考文獻:
[1]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熱點透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