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儉富
摘要:在物理習題教學中,一般是通過單調的理論推導分析來解決問題,但總有一部分學生領悟起來是有難度的。教師可以嘗試“習題實驗化”,在講解習題時由老師或學生通過實驗直接呈現習題現象,為學生學習知識積累感性材料, 進而促進他們對知識的主動建構,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增強學生對習題的分析理解能力。
關鍵詞:習題;實驗;九年級;物理
習題教學有時候會比較抽象, 若教師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論分析上有可能導致學生還是不理解物理現象和物理規(guī)律,于是筆者想嘗試“習題實驗化”的處理方法。
一、實施方法
(一)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行動研究法
(二)總體思路:
1.如何確定“教學困難”:自身的教學困惑、文獻資料(教參、期刊等)
2.如何設計習題實驗:
(1)原則:“簡單、明了、大尺度”+接地氣
(2)設計習題實驗的靈感來源:練習冊、課本、文獻、第二課堂(包括綜合實踐課、教具比賽等)。結合自身的教學困難
(3)老師和學生設計習題實驗的操作計劃及指引。
3.如何體現“習題實驗化”在教學中的有效利用:
(1)知識方面:通過平時的測驗,特別是“測驗卷中涉及到的相關知識點的題目”進行測試,對實驗班(筆者中途接手的三個班:308、309、310開展習題實驗化)與對比班(3XX班,仍然是原來的任課老師,沒有開展習題實驗化)的測試成績進行橫向比較,了解習題實驗化在知識上所起的作用。
(2)情感方面:通過《中學生物理學習興趣量表》調查問卷的前后測,分別在學期剛開始和結束時進行及通過收集學生感言,了解習題實驗化對提高學生學習情感、興趣方面所起的作用。
4.關于成果的收集及展示
(1)收集及展示:成果匯集冊(編印成書)、實驗視頻集、公開課
(2)老師的習題實驗化的成果,由老師將所設計的習題實驗進行拍照、拍視頻,并按照模版填寫好相關的電子文檔,詳細介紹其原理、制作材料、方法及使用情況
(3)學生的習題實驗化的成果,由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并按要求整理和上交
二、“習題實驗化”在物理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千言萬語說不清,一看實驗便分明”這是老師和學生化解教學和學習 “困惑”,特別是習題教學和理解上的一個很好的途徑。
(1)有效解決老師的教學困惑
作為老師,在講解“導線連接處往往比別處更容易發(fā)熱時”,以往都是純講理論,學生總是半信半疑,而這次則巧妙地設計了如圖1所示的實驗來破解這一教學困惑:把一根鎳鉻合金絲剪斷,然后把斷口兩端連接起來,再與一定值電阻串聯(lián)接入電路,把兩個相同的氣球分別放在鎳鉻合金絲完好處(A點),及導線連接處(B點),通電一段時間后,可發(fā)現:在B點的氣球先爆!現象明顯!讓學生確信了“導線連接處往往比別處更容易發(fā)熱時”這一事實。
(2)有效解決學生的學習困惑
作為學生,在做“探究電流與電阻關系”這一節(jié)的習題時,常常碰到這類題:
“將5Ω的定值電阻換成10Ω定值電阻進行實驗,應向_______移動滑片直至電壓表示數為1V。”(如圖2所示)
學生總是不明確是向哪邊移動滑片,而此時,實際的實驗操作則可以加深印象。另外,在實驗中,有學生還會發(fā)現,無論滑片怎么移動,電壓表的示數無法達到1V?這是實驗中的意外現象,通過討論分析可得到意外收獲:是滑動變阻器的阻值太小導致的,應更換阻值更大的滑動變阻器。
(3)化靜為動,激活課堂
在講到“電磁感應”這一章時,有學生在練習冊會碰到這樣的習題:
如圖3所示,操場上兩同學用銅芯電纜線做搖繩發(fā)電實驗,他們觀察到靈敏電流計的指針發(fā)生了偏轉,關于搖繩發(fā)電產生的電流……
剛好有學生也做了相應的實驗并拍了視頻,所以就在課堂上播放了該組學生的“搖繩發(fā)電”實驗,而此時引起了全班的驚訝聲,覺得太神奇了。(圖4為該組學生在講解他們的“搖繩發(fā)電”實驗)
通過“習題實驗化”,就能變“靜”為“動”,把原來單調刻板的文字,變成鮮活的實驗呈現,激活了習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活了課堂。
伽利略說過:“科學的真理不應該在古代圣人的蒙著灰塵的書上去找, 而應該在實驗中和以實驗為基礎的理論中去找?!遍_展“習題實驗化”為教師開拓了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思路,同時也為學生自主研究、學習提供了新的途徑題實驗化就是以親民、接地氣、有效的方式在實踐,并在實踐中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徐海燕.活用“實驗”教學 提高“課堂”實效.物理教學[J],2012(8):25-27.
[2]黃正玉.物理習題實驗化的案例分析.中學物理教學參考[J],2014(12):39-41.
[3]盧山.由一個案例淺談教學中對“關注學生真實問題”的感受.物理教學 [J],2013(10):37-38.
[4]嚴云佳.習題教學中化“靜”為“動”的策略與方法.物理教師[J],2014(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