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丹陽
博爾都與納蘭性德成名都在康熙時期,時間大抵相當(dāng)。博爾都(1655年—1707年),愛新覺羅氏,努爾哈赤四世孫,字問亭,號東皋漁父。博爾都的漢族友人有來往密切的汪琬、忘年之交施閏章、漢族詩文名士孔尚任、狹博縱辯毛奇齡、著名詩畫家梅庚,乃至反清志士屈大均。納蘭性德(1655年—1685年),字容若,號楞伽山人。納蘭性德一生交友無數(shù),著名的有亦師亦友徐乾學(xué)、“江南三布衣”之一嚴繩孫、“詞家三絕”之一顧貞觀、“江左三大家”之一龔鼎孳,“浙西詞派”創(chuàng)始人朱彝尊等。
汪琬(1624年—1691年),字苕文,號鈍翁,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汪琬十一歲喪父,然勤奮苦讀,十歲學(xué)時文,十八歲出為塾師,順治十一年(1654年)中舉人。汪琬有不少著作,代表作《陳處士墓表》《堯峰山莊記》等。汪琬年齡比博爾都大三十一歲,仍能成為至交好友,且博爾都對汪琬一見如故。在《贈汪鈍翁》一詩中,博爾都盛贊其:“詩書垂羽翼,河洛煥星文[1]?!边@是對其詩極高的評價,也是由衷對汪琬的認可。博爾都的刻本《問亭詩集》的第一篇序也出自汪琬之手,足以見得兩人感情之深厚。
施閏章(1618年—1683年),字尚白,號愚山。順治三年(1646年)舉人,六年(1649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文章醇雅,尤工于詩,與宋琬有“南施北宋”之名。著有《學(xué)馀堂文集》《試院冰淵》等。施閏章與汪琬一樣,同樣比博爾都年長三十多歲。施閏章時常以茶贈友,一來二去,形成唱和之風(fēng)。博爾都亦為其中一人,與施閏章以詩文相酬唱,例如《和施愚山喜梅耦長至》《答施愚山過訪見寄》等。
值得一提的是博爾都與反清志士屈大均的友誼。屈大均(1630年—1696年),字騷余,又字翁山,號非池。明末清初著名學(xué)者、詩人,有“廣東徐霞客”的美稱。清初王朝推行民族壓迫政策,倡導(dǎo)自由不屈的屈大均何以忍受此等壓迫,因此,詩文多藏悲憤不平之氣,詆毀清王朝。然身為宗室后人的博爾都極其欣賞屈大均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還為屈大均作詩《寄懷屈翁山》。“翡翠生南海,營巢傍蜃樓”。博爾都明知屈大均有反清思想,仍將屈大均比作翡翠。由此可見,博爾都打破民族偏見,將漢滿兩族一視同仁的寬闊胸襟,更能體現(xiàn)出博爾都與屈大均的純潔友誼。
納蘭性德交友與博爾都相似,也有沖破年齡限制的忘年之交。徐乾學(xué)(1631年—1694年),字原一,號健庵,清代大臣、學(xué)者??滴蹙拍?1670年)進士,授編修,官至刑部尚書,曾主持編修《明史》《大清一統(tǒng)志》《讀禮通考》等書籍。康熙十年(1671年),國子監(jiān)祭酒徐元文介紹納蘭認識了家兄徐乾學(xué),納蘭性德與徐乾學(xué)亦師亦友的情誼就此開始。在納蘭現(xiàn)存詩篇中,寫給徐乾學(xué)的有五首,在結(jié)交友人中,詩篇已算多數(shù)。徐乾學(xué)為納蘭亦毫不吝惜,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為納蘭搜集唐、宋、元、明學(xué)者的解經(jīng)之書,纂輯成《通志堂九經(jīng)解》。
納蘭寫給恩師徐乾學(xué)的詩有五首,寫給友人嚴繩孫的有二十四首,單從詩歌唱和來往就足以見得兩人情誼之深厚。嚴繩孫(年1623—1702年),字蓀友,號秋水。納蘭與嚴繩孫的交好一部分歸結(jié)于兩者性情,兩人閑聊可暢談“天下事”,與嚴繩孫在一起時的納蘭是輕松快活的。嚴繩孫才能出眾,深受康熙賞識。然性情耿爽,桀驁不馴,更傾向于歸隱山林。而納蘭是當(dāng)時權(quán)傾朝野名相納蘭明珠的兒子,無法像嚴繩孫一樣瀟灑自在,只能徒增艷羨,自然與不受束縛的嚴繩孫惺惺相惜,成為至交好友。
顧貞觀(1637年—1714年),原名華文,字遠平,號梁汾??滴跷迥?1666年)舉人,擢秘書院典籍,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致仕,讀書終老。顧貞觀家族到顧貞觀時已經(jīng)沒落,其與身份地位懸殊的納蘭結(jié)交,兩人必定有志趣相投之處。納蘭更是羨慕顧貞觀與吳兆騫的情誼,顧貞觀為解救被冤枉而被流放寧古塔的吳兆騫,二十年四處奔波。一個愿耗半生精力去解救朋友之人,納蘭怎會不珍惜?不單是品性,納蘭與顧貞觀還有共同的文學(xué)理想,為了表達自己的文學(xué)觀點,二人還合編了《今詞初集》[2]。兩人互相欣賞,相互吸引,這才成就了兩人的友誼。
不難發(fā)現(xiàn),博爾都與納蘭性德結(jié)交的友人大多都是漢人。此種現(xiàn)象首先歸功于清政府實行的懷柔政策,因為清政府是滿族掌權(quán)的朝代,面對人口龐大的漢族無法進行強硬的壓迫,因此,清廷鼓勵漢族文人到朝中任職。清廷此舉不僅加固了統(tǒng)治,也促進了漢滿兩族文化的交流。其次,博爾都與納蘭結(jié)交的友人大都是忘年之交,這與他們自身的秉性與才華分不開。博爾都對待漢文化從來都是積極的,他對李因篤的態(tài)度就是很好的例子。李因篤心念前朝,不愿入清廷為官,始終與清廷對立。博爾都明知贈詩不會有回應(yīng),還為李因篤作詩相迎相送,仍因?qū)钜蚝V的欣賞而順心行事。而納蘭的滿漢思想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恩師徐乾學(xué)的影響,徐乾學(xué)是清朝博學(xué)的大儒,漢民族文化博古通今。因此,納蘭在徐乾學(xué)的影響下,也對漢民族文化產(chǎn)生極大興趣,并深深陶醉其中,常與嚴繩孫、顧貞觀、陳維崧等人交游并往來唱和。此時的博爾都與納蘭拋卻宗族地位,與性情相投之人相交,無關(guān)乎年齡。二人的秉性及才華也被年長者所欣賞,故與之結(jié)交。
博爾都與納蘭性德結(jié)交友人還有相同的一點是敢于結(jié)交反清人士。博爾都的好友屈大均在所作詩詞中與清政府公然叫囂,以一人之力抵抗清廷。納蘭好友顧貞觀生長在書香門第,但仍眷戀前朝,與清室絕不合作。正如《金縷曲·秋暮登雨花臺》中的“如此江山剛換得,才子幾篇辭賦[3]?!边@種亡國之悲就決定了顧貞觀不會給清廷效力。當(dāng)時滿族人入主中原,博爾都與納蘭雖都是滿族人,且身份尊貴,然而并沒有以統(tǒng)治者身份去壓迫漢民,而是以平等包容的態(tài)度對待漢民以及漢文化。在博爾都與納蘭看來,只要欣賞此人且志趣相投,就可以成為好友,無關(guān)乎身份地位以及立場。博爾都與納蘭能突破狹隘的民族偏見,歌頌贊揚反清志士是難能可貴的。
值得注意的是,博爾都與納蘭性德一生結(jié)交知己好友無數(shù),然博爾都的友人都是階段性的,并沒有相伴一生的知己。雖然汪琬、陳維崧、孔尚任、王世禎等也將博爾都當(dāng)作知心好友,然而博爾都也只能算是這些大家好友中的之一,并沒有占據(jù)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在博爾都心中,這些人始終占據(jù)著重要位置??滴跞哪?1695年),孔尚任邀請好友一同登閣,卻未邀請博爾都,博爾都知道后心里頗不是滋味。而納蘭性德就比較幸運,顧貞觀與徐乾學(xué)等人與之相伴一生。但納蘭性德也并非只與有名望之人交好,而是靠自身品性與才華與所有人交好?!熬挥?,皆一時俊異,于世所稱落落難合者[4]。”就詩歌創(chuàng)作而言,博爾都現(xiàn)存可考詩歌一千多首,而納蘭性德不過三百余首,但詩學(xué)地位遠超博爾都。究其原因,這與時代、家庭密切相關(guān)。博爾都雖是宗室且受封三等輔國將軍,然而其祖父庸碌,其父早卒,其自身又受鰲拜案牽連而被削爵,在政治上并無多大建樹,其號召力及吸引力自然較弱。再看納蘭,其父納蘭明珠是宰相,其母是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一品誥命夫人。納蘭允諾顧貞觀愿耗十年全力解救其好友吳兆騫,拋卻其他因素,這份能力更容易贏得知己。納蘭的身世、地位及品性使之身邊好友不斷,且能隨時得到友人對詩歌的提點,故詩歌足以是上品,影響力也大于博爾都。
博爾都與納蘭性德存世詩歌不少,酬唱贈別占據(jù)詩歌題材相當(dāng)一部分。兩人的愛情悲劇也極其相似,壯年喪妻,都為妻子創(chuàng)作了不少悼亡詩,以此作為懷念。
博爾都雖生于宗室之家,但命運并未因此眷顧于他。孩提時,其父過世,這是博爾都第一次感受到失去親人的痛苦及無能為力之感?!懊CH唬绶罕庵廴氪蠛?,而沖波逆浪不自知于何所抵止也[5]?!比欢ビH人的悲劇并未就此停止,博爾都一生娶過四任妻子,有三任相繼去世。博爾都的悼亡詩收錄在《茫茫吟》中,開篇四首即《悼亡》組詩。如《悼亡其二》,“物謝溪流何日回,綠窗寂寂不勝哀……那堪手植閑花草,依舊逢春滿院開。”這首悼亡詩是睹物思人,斯人已逝,遺物尚存,今睹遺物,倍感思念,將痛苦的情緒隱藏在物什之中,更添苦痛。
納蘭一生最重要的伴侶就是原配盧氏,納蘭與盧氏渴望一生一世一雙人,放眼古代,并無多少男子能為妻子做到如此地步。然而天妒紅顏,盧氏在婚后的三年因難產(chǎn)去世。從此,納蘭開始創(chuàng)作大量的悼亡詞來懷念盧氏。納蘭的悼亡詞最令人陶醉其中的便是《浣溪沙》,詞的上闕寫喪妻后的孤單凄涼,下闕寫對往事的追憶。季節(jié)變換,又是一年深秋,卻與妻子陰陽兩隔。納蘭回憶與妻子當(dāng)時在一起的點點滴滴,十分美滿幸福。
縱觀博爾都與納蘭的悼亡詩,不難發(fā)現(xiàn),博爾都的悼亡詩相較于納蘭的更加低沉悲傷。如意象的選擇,“西風(fēng)”“白發(fā)”“獨雁”“秋風(fēng)”“素月”“日昏”等,這些景物在博爾都的眼中都是孤寂、凄涼的象征,因這些外物來觸動心靈的傷痛,因此,詩歌顯得更加低沉悲傷。納蘭壯年喪妻,自然也是悲痛無比,但詩歌整體比較輕快明麗。納蘭的悼亡詞意象也是頗有意境,常借用落花表達對妻子盧氏的懷念。且寫給盧氏的悼亡詞常是回憶與愛妻在一起生活的幸福時光,哪怕是悼亡詞也能羨煞旁人。
1.博爾都的詩歌特色
博爾都的詩歌特色首先是題材豐富??v觀《問亭詩集》,其中收錄的詩作體裁非常豐富:古體詩有四言古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和雜言古詩,其中以五言古詩數(shù)量居多。近體詩中律詩數(shù)量最多,其次是絕句,再次是排律。除此之外,還包括一首騷體詩[6]。博爾都的四言古詩有四首多用起興手法。雜言古詩如《古意》,將女子日常生活寫進詩中,大膽地講述對愛情的看法?!秵柾ぴ娂分惺珍浀尿}體僅《報國寺古松歌》一首,主要吟詠的是古松,形式自由,充滿浪漫氣息。
其次是近體清新,歌行雄放。汪琬在《問亭詩集》的序中提及博爾都詩歌特點是“近體之清新,歌行之雄放[7]。”近體詩如《桃花寺》,“山寺憑欄對夕曛,寒煙暮靄互氤氳?!闭Z句清新自然,面對桃花寺及周邊美景,讓人不禁深陷其中,流連忘返。最能體現(xiàn)雄放這一特點的是《寶刀行》,博爾都借寶刀而抒懷,雖感嘆無用武之地,但豪邁的氣勢難以掩蓋。語句情感充沛,鏗鏘有力,將滿族人豪放的性格特征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再者是情感真摯?!锻砬绾m詩匯》卷九選博爾都詩作二十首,言其詩“辭近旨遠”“以疏雋勝[8]”。如《將曙》,“嗷嗷黔首耕犁地,南服何年罷戰(zhàn)征?”博爾都雖為宗室之后,卻能站在民生的角度思考問題,了解世間人民疾苦,反對征戰(zhàn),讓人民安享太平,真情實感凝聚其中。又如《景帝陵》,“翻憶首陽山上客,采薇一去竟忘歸。”博爾都以首陽山采薇的典故贊譽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高尚氣節(jié),也暗含自己也有伯夷、叔齊那樣的氣節(jié),直言不諱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能更好地讓讀者體會其中的感情。
2.納蘭的詩歌特色
納蘭性德詩歌特點首先是各體兼?zhèn)?、風(fēng)格多樣。其好友韓菼說納蘭詩歌“著詩若干卷,有開天風(fēng)格[9]?!奔{蘭現(xiàn)存可考的詩歌有三百四十余篇,其中有五言、七言古詩,五言、七言絕句,五言、七言律詩等各體兼?zhèn)洹<{蘭長于古體,且多為組詩。其古體詩質(zhì)樸瘦硬有漢魏之風(fēng),近體委婉秀麗有唐人格調(diào)[10]。納蘭古體詩有的效仿前賢,如《擬古四十首》;有的融入自己創(chuàng)新,如《送蓀友》。納蘭詩歌有的純真性靈,有的婉麗凄清,有的哀感頹艷。如《新晴》“新晴暖風(fēng)吹柔荑,綠煙如翦稻草齊”頗有清新活潑之感。又如《茅齋》“客俗雞能談,憂來酒堪把”的古樸雅致。還有《秋意》“忽見小庭中,草花三兩支”的閑散沖淡。
納蘭詩歌還有繼承傳統(tǒng)、獨具特色的特點。納蘭的《荷》:“魚戲葉田田,鳧飛唱采蓮。白裁肪玉瓣,紅剪彩霞箋?!边@首詩頗具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風(fēng)格,而疊字的運用則效法杜甫。而在寫作方法上,納蘭擅用“賦比興”。如在《四時無題詩》中,納蘭常用“紅梅”“綠槐”“青杏”“菱花”等景物起興。納蘭詩作還具有質(zhì)樸平和、清麗蘊藉的詩風(fēng)。如《為友人賦·其一》:“不將才思唱臨春,愛著荷衣狎隱淪。分付芙蓉湖上月,好留清影待歸人?!痹娭械摹昂苫ā薄败饺亍苯o人以一種清新質(zhì)樸之感,且字里行間留給人遐想的空間。
博爾都與納蘭性德都一起見證了清王朝政權(quán)逐漸鞏固的過程,以及漢文化與滿文化逐漸交融的過程,兩人的詩歌都具有漢滿文化交融的特征。博爾都與納蘭的相同之處還有共同突破狹隘的民族偏見,與反清志士交友;學(xué)習(xí)繼承漢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將漢滿兩族文化融合在一起;要求思想的自由,對反動統(tǒng)治進行猛烈抨擊等??傊?,博爾都與納蘭作為滿族人,經(jīng)常與漢族文人進行文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進漢滿兩族的和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