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3日,教育部頒發(fā)《〈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在“優(yōu)化教學內容”部分指出:“組織開展邏輯清晰、系統(tǒng)連貫的結構化內容體系的教學?!北酒凇恫莞鶢庿Q》話題研討聚焦結構化教學的實施策略,通過一線體育教師的深入探討以及專家的解讀,總結歸納以下3種結構化教學實施策略。
結構化教學是在教學過程中對體育與健康的知識點、技能點根據真實的體育運動、健康生活等有機組織層次分明、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教學過程,幫助學生建立對體育運動、健康生活的整體認知,解決體育與健康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潘紹偉)。
對于結構化內容體系的理解,山東崔晴晴認為,結構化內容體系要避免靜態(tài)的、孤立的單一知識、單一技能的碎片化知識點的教學,應采用動態(tài)化的、在多種復雜運動情境下有內在關聯(lián)的知識技能等的內容體系。師生在學習之前首先要了解體育與健康學科的結構,根據現(xiàn)行課程標準、教材、學情等形成結構化教學設計并應用實施、評價反思,在此過程中伴隨著所教學生認知經驗的不斷增長,擴寬廣度和深度的再設計,呈現(xiàn)螺旋上升趨勢,幫助學生建立體育學科整體結構,加強學生對所學運動項目的完整體驗和理解。
浙江王玲結合球類運動項目、體操類運動項目結構化教學的經驗提出,體育結構化教學內容最明顯的特征是打破原來單個技術動作教學,將這些零散、單個的技術組合起來進行學練,目的是幫助學生真正學會該運動項目。以籃球項目為例,如,籃球運球,一節(jié)課都在進行高運球、低運球、高低運球之間的運球變換,而結構化教學則是通過運球+傳接球、運球+投籃、傳接球+跑位等,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接近實戰(zhàn)的真實情境,讓學生運用所學內容,理解各個動作技術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真正實現(xiàn)會比賽、能比賽、懂比賽。
針對結構化內容體系的特征,重慶向宏釗提出進階性、關聯(lián)性、融合性的特征,認為結構化教學內容要有進階,縱向關聯(lián):內容項目與其他項目間有關聯(lián);橫向關聯(lián):內容知識與技能、技能與體能、技能與能力相融合,不能單一分割,內容結構化是在目標結構化引領下呈現(xiàn)的“和”與“合”。山東李光銀認為,結構化教學內容應具有基礎性、銜接性、專項化等特征,提倡將“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健康教育、專項運動技能、跨學科主題活動等方面”的相關知識和技能融合在一起,整合碎片化、零散的知識點和技能點,把相關知識點和技能點串在一起進行重編,是倡導對2個或2個以上內容進行大單元或超大單元設計后進行課堂教學的一種方法。
綜合研討教師觀點,認為結構化教學是基于對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整體認知,將知識點與技能點有機聯(lián)系、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將掌握的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實踐運用于解決體育與健康的實際問題中,以提升體育課堂的實效性。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針對學習目標和學生特點合理選編教學內容”“注重采用結構化知識與技能教學,加強學生對所學運動項目的完整體驗和理解,提高學生在真實活動或比賽情境中運用知識與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線體育教師應結合不同水平段學生的學習能力基礎、技術水平基礎等差異,遵循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整體把握教材內容,以大單元教學為主要載體,結合具體運動項目,優(yōu)化教學內容。
新疆張朝明以水平四籃球運動項目大單元教學為例,認為教師首先要以大概念為統(tǒng)領,以學、練、賽教學方式貫穿課堂始終,對籃球教學內容進行整體統(tǒng)籌、分層設計。以籃球運動中的運傳投搶籃板、防守、隊員之間配合單項教學為基礎,幫助學生提高單項知識技能掌握和連接的熟練度,形成籃球專項技能,依托比賽讓學生具備會打籃球并且能夠組織、參加、執(zhí)裁的籃球能力。
浙江余立峰進行總結,他認為結構化教學關鍵是目標的結構化,以浙江省為例,將單元的重難點改為單元核心任務,核心任務明確后,教學內容自然就是結構化的組織實施。內容不僅包含技戰(zhàn)術,還包含運動認知、體能、展示與比賽、健康行為、規(guī)則裁判、比賽欣賞、體育品德等,并指出結構化的本質具有整體性、聯(lián)想性和遷移性。具體如下:整體性。結構化的教學要多采用完整的教學為主,盡量減少由分解到完整的教學,應從結構化教學角度出發(fā),先要整體,再用分解的方式解決整體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要認識運動項目原理性的知識,以技巧——前滾翻動作為例,其中的提臀動作即核心知識,在魚躍前滾翻、肩肘倒立、后滾翻中都運用到了提臀、重心的移動,這就是結構化教學中的聯(lián)想和遷移。
綜合研討教師觀點,認為實施結構化教學時,要注重教學內容的整體設計,結合項目特征,進行項目的大單元教學,明確單元核心目標,實施結構化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練、賽”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體能、展示或比賽等多方面素質的提高,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
《課程標準(2022年版)》教學建議中明確提出,“通過創(chuàng)設多種復雜的運動情境,根據學習目標、教學進度等引導學生在對抗練習、體育展示或比賽等真實、復雜的運動情境中獲得豐富的運動體驗和認知,提高技戰(zhàn)術水平和體能水平,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體育精神、體育道德和體育品格?!睂Υ?,實施結構化教學過程中,一線教師要注重真實運動情境的創(chuàng)設及其育人價值的體現(xiàn)。
山東黃偉以足球運球變向教學為例,通過創(chuàng)設比賽情境,設置了虛擬防守、1VS1、3VS3比賽情境,將單一的技術動作教學融入半場的攻防中,更加注重技術的運用,通過真實情境提升學生的運動體驗。在教學比賽環(huán)節(jié),滲透足球規(guī)則、禮儀文化,讓學生針對出現(xiàn)的犯規(guī)動作知道相關的裁判規(guī)則、認識裁判手勢,面對隊友出現(xiàn)運動損傷能做出正確的處理方式,以及在激烈的比賽中給學生提供更多展示體育品德的機會,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山東張衍瑩以七年級籃球大單元為例,為幫助學生在比賽中出現(xiàn)以多打少的局面時,能合理利用傳球與運球突破兩種技術完成進攻,通過創(chuàng)設逐漸進階的個人運球和接球上籃練習、2VS1弱化防守的進攻練習、3VS2弱化防守的進攻練習、搶籃板球轉推進練習、發(fā)底線球推進練習、防守技術等比賽情境,幫助學生在掌握籃球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及簡單的技戰(zhàn)術配合后,接球后主動思考是根據持球所在區(qū)域及防守隊員的能力,選擇個人運球突破投籃,還是通過運球牽制對方多名防守隊員后再通過傳球制造進攻機會,抑或通過隊友間連續(xù)的傳球制造進攻空間,通過團隊配合完成得分。在結合真實比賽情境的同場對抗及快速的攻防轉換下,發(fā)展學生體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好勝心、求勝欲,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突破方式的選擇、傳球時機和傳球方式的選擇、接球投籃時腳步的調整、投籃方式的選擇、跑位路線的選擇等多種因素,通過團隊的努力獲得成功的運動體驗,激發(fā)學生對該項目的興趣,實現(xiàn)籃球項目的育人價值。
山東張苗結合田徑大單元教學,在耐久跑內容中,采用旅游為主線的情境化教學、五子棋游戲的游戲化教學,自主設計合作跑,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跑步姿勢、呼吸與動作的配合,合理地分配體力,促使學生在不同情境下運用技術動作,激發(fā)了學生參加田徑項目的興趣。
綜合研討教師觀點,在實施結構化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情設置適宜的運動情境,如,游戲情境、比賽情境、展示情境;在練習過程中,通過調整比賽規(guī)則或降低練習難度等方式,提升學生完整的運動項目體驗以及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生綜合運用技術動作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健康行為以及體育品德,達到培育學生課程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