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目前初中英語教學輕學生主體、輕語用能力和輕高階思維培養(yǎng),不能很好地發(fā)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等現(xiàn)狀,筆者提出借助項目式學習這一策略,通過項目引領、優(yōu)化方案、策略實施、評價反饋,以期達到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高階思維品質,提升學生語言運用能力,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關鍵詞:項目式學習;初中學生;語言運用能力
作者簡介:陸健男,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金惠初級中學。
一、問題提出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 年版)》提出,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2017 年版)》提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
然而,目前的英語教學現(xiàn)狀存在以下問題:
1.重教師主導,輕學生主體。通常情況下,以教師為主的課堂上,學生被動地吸收知識,忽視以學生為主體的教法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也不利于學生將知識內化、運用和遷移。
2.重語言知識輸入,輕語用能力發(fā)展。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較為關注學生對詞匯、語法的掌握和書面表達的記憶,尤其是面臨中考壓力的九年級。這樣的方式導致學生難以用碎片化的知識來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不利于發(fā)展學生的關鍵能力。
3.重低階思維培養(yǎng),輕高階思維培養(yǎng)。部分教師的教學往往以學習和理解語言知識為教學目標,這樣的課堂缺乏有層次性的對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長此以往,學生無法將掌握的知識遷移和創(chuàng)新。
基于這些問題,筆者提出了借助項目式學習這一教學策略。以建構主義為指導的項目式學習是以小組合作方式探究真實情境中的問題,通過解決問題而發(fā)展能力的學習方式。它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內驅力,發(fā)展了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提升。
二、操作框架
基于上述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項目式學習這一教學方式值得嘗試,其實踐探究分項目引領、優(yōu)化方案、策略實施,評價反饋這四個步驟。具體操作框架如下(見圖1):
三、具體實踐
(一)項目引領,學情與教材并舉
1.立足學情?;趯W情,設計符合真實情境的任務才能使學生的學習能力與任務相匹配,學生的能力才能通過解決問題在原有水平上得以提高。
(1)基于學生的能力。項目式學習中,學生是主體。這種教學模式從制訂方案、實施項目到評價反饋各個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的英語語言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筆者選擇具備一定詞匯量和掌握基本語法的八、九年級學生進行探究,具可操作性。
(2)基于學生的特點。確立主題時,為提高學生學習的內驅力,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年齡、性別特點和興趣愛好等特征,聯(lián)系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設計有趣的、互動性較強的任務。
(3)基于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項目式學習會涉及一些跨學科內容,如歷史、地理、文化等,這就要求教師做到心中有數,對于學生可能碰到的困難做好預估和準備,及時給予學生適時的引導。以八年級下冊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museum?” Section B Writing (3a-3b)為例,該課時教學目標為“讓學生運用已掌握的詞匯、句子描述自己熟悉的地點”,因此筆者確定該課時的主題為“制作英語手抄報”,內容四選一:中國最美的景區(qū)、我去過的地方、我的家鄉(xiāng)、我最想去旅游的一個國家。該任務涉及歷史、地理、文化等各方面知識,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提前一天從“size and location”“population”“weather”“history”“places to visit”“things to eat”等方面入手查閱資料,作為實施項目時可參考的素材。
2.聚焦教材。教師要首先依據課程標準,解讀教材,確定該課時的教學目標。圍繞教材設計的項目主題才能有效發(fā)展學生的語用能力。
(1)基于課程標準。依據《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應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的機會。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體驗、實踐、參與、探究和合作等方式,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
(2)基于教材。教材在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等方面全面體現(xiàn)了課程標準的要求,每單元每課時的教學活動應圍繞教學目標而設計。所以解讀好教材,厘清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熟悉教學重難點是進行項目式學習的必要條件。以八年級上冊Unit 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Period 1(1a-2d)為例,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是:掌握與食物制作相關的詞匯,正確區(qū)分可數與不可數名詞,以及用英語描述食物制作步驟。為落實好這一教學目標,教師確定這一課時的主題為“describe a process”,讓學生制作以“make a banana milk shake”或“make fruit salad”為話題的英語短片來呈現(xiàn),要求學生在描述制作步驟時正確表達食物的數量和運用合適的動詞表達動作,以及合理運用祈使句。
(二)優(yōu)化方案,目標與合作共進
1.細化目標促思維。有些項目主題直接分配給學生,學生會無從下手,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擬定若干圍繞教學目標的小目標,學生完成層層遞進的小目標有助于學生最終完成項目主題,同時也發(fā)展了學生的語用能力。以八年級下冊Unit 1 “What's the matter?” Section B Reading “He lost his arm but is still climbing”為例,深度解讀閱讀文本后,確定了該項目主題為“采訪主人公Aron Ralston”。根據新聞采訪的特點,組織學生討論草擬采訪提綱:采訪的時間、地點、對象、目的、方式和需要的器材等;指導學生提客觀、具體、有針對性的問題,問題要層層遞進(見表1)。
2.分工合作助實施。不同形式的展示成果方式決定了不同形式的分工合作,如寫臺詞、繪畫、拍照、攝像、制作PPT、后期剪輯等,這些分工都需要根據小組成員的不同特點在前期分配好。以八年級上冊Unit 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為例,這個單元的話題為“cooking”。于是,筆者確定項目主題為“美食節(jié)”,每個組自行決定展示制作任一美食,制作時用英語描述制作過程。以其中一個組舉例(見表2),這個組以“make a milk shake”為任務制訂計劃,計劃好每位成員帶不同器具和各種水果,以及具體操作時每位成員負責的部分,確保每位成員都參與。安全起見,水果刀由教師帶。
3.拓展新知促內化。項目主題的設置符合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情境,那么必然會涉及其他學科知識,如歷史、地理、傳統(tǒng)文化等;也會涉及其他行業(yè)的知識,如采訪、辯論、拍紀錄片等。這些拓展的知識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收集相關資料,查閱相關背景知識,這一環(huán)節(jié)也培養(yǎng)了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以九年級全一冊Unit 7 Section B Reading “Should I be Allowed to make my own decisions?”為例,該課時以“辯論青少年是否該自己作決定”為主題,這個項目讓學生在掌握英語學科知識的同時,又學到了關于“辯論”的相關知識,還有助于發(fā)展學生解決真實情境中問題的能力。
(三)策略實施,合作展示共存
1.合作探究創(chuàng)新。項目式學習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組員自主合作探究。這就要求全員參與,組員通力合作。每位成員不僅在展示成果環(huán)節(jié)合作,在前期的計劃階段、實施階段也需要一起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在合作中發(fā)現(xiàn)問題,在探究問題中獲得創(chuàng)新。
(1)合作中探究。每位組員負責自己的任務,大家在按照計劃共同解決問題時必然會產生新問題。這種情況下,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再次合作探討,協(xié)助小組獲得新的思路來解決,這個過程讓學生又一次進行深度思考和探討研究。
(2)探究中創(chuàng)新。小組成員們在遇到新問題,再次探討研究如何解決時,主動積極思考,反復交流探討,思維會進行無數次碰撞,最終必將產生更優(yōu)質的、更具創(chuàng)新意義、更有利于解決問題的新方案,該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品質,發(fā)展了語用能力。
2.展示分享成果。
(1)單課時的四人小組展示。每個單元分為兩節(jié)聽力課、兩節(jié)閱讀課和一節(jié)書面表達課,每個單元都有一個主題,但由于有些單元每一堂課本身就是一個小話題,而小話題合起來未必能確立一個提綱挈領的項目主題,這就決定了單課時項目式學習的存在。
以八年級下冊Unit 7 “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 ”為例,這個單元的主題為“談論地理與自然”,重點是數字和度量以及比較級和最高級的使用。而Section B (2a-2e)這個課時圍繞pandas,適合以單課時作項目,因此該項目以“pandas”為主題,以四人小組的形式展示紀錄片“pandas”。
(2)整單元的八個小組展示。整單元主題意義較明確時,所有學生分組一起參與合作探究。雖然難度更大、耗時較長,但能培養(yǎng)組員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增強班級凝聚力。以九年級全一冊Unit 14 “I remember meeting all of you in Grade 7”為例,這是初中三年英語學習的最后一個單元,單元的主題是“畢業(yè)”,通過兩次聽說課、一節(jié)小閱讀和一節(jié)大閱讀引導學生回顧了初中三年的生活,回憶了同學情、師生情等,并暢想了未來和夢想。這個成果是通過一個完整的視頻展示的,視頻的內容分四大塊,由四個小組完成。每個小組八個人,各完成一個主題,每個主題為十分鐘左右。主題分別為:
1. Documentary:share our wonderful memories;
2. Interview: show thanks to our school/teachers/parents/classmates/... ;
3. Interview: talk about our dreams;
4. Speech:wishes to our school/teachers/parents/classmates/...
每個小組根據自己負責板塊分工,小組成員分別擔任導演、劇本創(chuàng)作者、攝像、采訪者、被采訪者、文字編輯者、配樂者或后期剪輯師等。
(四)評價反饋,內容方式共享
1.評價內容。評價旨在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改進教師的教學。所以評價既要考查學生掌握的知識技能,又要評價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并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發(fā)展。項目式學習是合作學習,因此評價還應包括成員的參與度、成員間的配合度、活動的整體性等方面。
2.評價方式。傳統(tǒng)的課堂評價主體往往是教師,這種方式讓學生處于被動聽課狀態(tài),失去主動思考的機會。評價中不僅有教師評價,還應有學生自評和同伴互評,這樣的評價方式能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考中回顧和鞏固知識,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發(fā)展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以九年級全一冊Unit 11 “Sad movies make me cry.”Section A Period 2(3a-3c)為例,這是一篇童話,以課本劇的形式來展示項目,展示成果后開展組內成員自評和其他組成員互評,以及教師評價。評價標準如表3所示。
四、成效與反思
經過本課題的探究,筆者對項目式學習有了較深的認同感,在英語教學上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具體從以下兩方面加以闡述。
(一)學生層面
1.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項目式學習以學生為主體,設置貼近生活的語境,調動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2.培養(yǎng)了學生的高階思維品質。項目的實施促使學生對問題如何解決進行思考,同時在把知識進行內化和遷移的過程中又一次進行深度思考,發(fā)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3.提升了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學生在真實語境中合作探究實踐,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語言知識技能,更把掌握的本領運用到實踐中,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
(二)教師層面
1.轉變了教師的教學理念。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往往是中心,教師根據學科知識的特點“由淺入深”傳遞知識,學生被動吸收知識,無法將知識真正內化、遷移和運用。項目式學習符合人的心理特點,主題確立后,學生就馬上沉浸在解決問題這個挑戰(zhàn)中,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主動積極地學習了本學科乃至跨學科相關知識,并拓展了學習內容。學生的學習成效輕松地轉變了教師的教學理念。
2.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安全有效,但也有它的不足。新時代新環(huán)境要求教育應當結合時代的變化和需求培養(yǎng)人才,這就推動著教師了解并探究項目式學習這一方式,也推動著教師認真研究課標和解讀教材,結合課時內容中的重難點,尋找巧妙的切入點作為項目主題,引導學生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
(三)項目式學習提升英語教學成效
1.因為知識得到有效的內化和遷移,學生掌握的語言知識不容易遺忘。
2.項目式學習倡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學生有興趣地迎接問題、挑戰(zhàn)問題和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鍛煉了語用能力。
五、結語
項目式學習是順應時代要求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教學方式,發(fā)展了學生的語用能力,落實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但筆者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初中英語不是每堂課都適合用這種教學方式,項目式學習歸根結底只是一種輔助方式,如何在不適合運用項目式學習這一教學方式時運用其他有效的教學方式,是筆者在日后的教學中需要思考和實踐的課題。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胡孔旺.淺談項目學習模式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8(12):158.
377850190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