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雙
摘要:在新課改影響下,小學英語教學更加重視學生的參與度,這就需要英語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程學習中,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小學階段的學生剛開始學習英語知識,單詞儲備量較少,且沒有形成英語語言環(huán)境,加大了學習難度。因此,小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肢體語言來幫助學生理解所學英語知識,充分發(fā)揮手勢、面部表情、動作等的作用,幫助學生培養(yǎng)英語學習熱情,從而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
關鍵詞:肢體語言;小學英語;教學策略
小學英語教學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基礎階段,雖然教學內(nèi)容都是比較基礎的單詞、語法、語句,但是對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和語言思維的發(fā)展非常重要。作為一種無聲交流方式,肢體語言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和價值是非常大的,教師采用科學合理的肢體語言展開課堂教學,將會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更能讓生硬的英文字母變得跳動起來,更易于學生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和語言思維。
一、當前小學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大多比較簡單,教材中所涵蓋的內(nèi)容大多與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緊密相關,也協(xié)助學生掌握相關學習英語的知識內(nèi)容,加強學生的友好交流。教師在開展英語教學時也要更加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過分強調(diào)小學英語成績。但是由于學生的升學壓力越來越大,學校和教師面對社會和教育的壓力也在增大,家長對孩子成績的急于求成,導致教師在英語教學工作中會不由自主地狠抓工作,為了讓學生掌握英語知識,給學生布置大量作業(yè),導致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下降,對英語充滿反感。
而且,由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普遍年齡都小,愛玩愛熱鬧的天性并沒有因為上學接受教育而被掩蓋掉。因此即便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時候,他們也總是忍不住被周圍或是室外的風景吸引注意力。等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緒已經(jīng)飛出窗外了,或是學生自己回過頭來自己還在上課的時候,課程已經(jīng)進行了大半,學生再次進行學習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居然聽不懂了。
二、肢體語言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一)單詞教學,提升趣味性
英語教師在進行單詞教學時,可以根據(jù)單詞的含義及難易程度來使用肢體語言進行表達'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并不利于單詞的理解性記憶,容易導致學生對單詞的記憶不夠深刻,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可以采用肢體語言進行教學。
例如,學習“book”這一單詞時,教師可以表演讀書的動作;學習“rabbit”這一單詞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模仿兔子跳的動作,讓學生通過閱讀和模仿,加強對單詞的記憶。在對所學單詞進行鞏固時,教師也可以使用這種方式,例如表演跳躍的動作讓學生回答代表的英語單詞是什么。教師還可以通過兩人一組接力的形式來進行單詞含義的鞏固,由前一個學生表演,下一個學生回答,并向后接力。在對動物的名稱進行教學時,如“Cat”“Dog”“Pig”等,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向?qū)W生展示動物圖像,之后通過肢體語言模仿的方式帶領學生模仿這些動物的形態(tài),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這些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提高英語單詞學習的趣味性,也能夠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增加學生的詞匯積累。
(二)語音教學,提升教學直觀性
小學英語的教學十分注重學生的語感和初步用英語進行簡單交流的能力,而在教學中可以運用肢體語言將一些字母或者是單詞的發(fā)音進行滲透,這樣能使學生更好的感知英語及更好的運用日常英語進行交流。
比如在教“mouth”和“mouse”這兩個單詞的發(fā)音聽起來似乎區(qū)別不大,但是發(fā)音部分確是截然相反。教“mouth”時,“th”的音并不好發(fā),教師可讓學生仔細看嘴型和舌頭部位。發(fā)“th”時,舌頭要出來,上排牙齒和下排牙齒輕輕咬住舌頭。學生依據(jù)老師的方法嘗試去讀,通過幾遍的操練大部分學生發(fā)音明顯比原來標準許多。而“mouse”中“se”僅需要上排與下排牙齒緊閉發(fā)出即可,比“th”的發(fā)音要輕松。兩個相近發(fā)音相似的相似單詞,通過讓學生觀察發(fā)音方式,既能正確發(fā)音,又可正確分辨單詞。
(三)優(yōu)化課控,保障教學有效性
要想上好一堂課,良好的常規(guī)是保證。在常規(guī)管理中,肢體語言起到了尤為重要的作用。如果單靠有聲語言的提醒,如老師單純地說如“要坐端、要聽講”,再喋喋不休地重復,這樣教師自己很累,學生也越聽越麻木,效果也越來越不明顯。然而一個明確的眼神,一次簡單的拍手動作,就可以讓學生回歸課堂。這就是肢體語言意義之所在。
在課堂上,一方面,較為有效的課堂管理方式是教師通過語音語調(diào)、聲音的大小、語速的快慢和說話速度的變化,來引起和控制學生的注意。另一方面,教師也通過表情變化對學生進行暗示、提示和警告,同時也相應地表達了期待、鼓勵、贊賞等情感。不管是教師的面部表情、頭部動作、手勢及身體的移動都傳遞著豐富的信息,這都有助于師生間的交流。面對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教師不可能滿堂課地進行有聲提示,其實簡單地給個眼神或者是示以一個動作就可以告誡他們停止不當?shù)男袨?。此時肢體語言的運用既起到了提醒警示的作用,也沒有破壞整個課堂的組織。在課堂組織中,肢體語言不僅促使了學生把心思放回到學習活動中來,而且又可以營造出一種愉快而活潑的學習氛圍。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與認知特點,在學習活動過程中是需要教師用一些肢體語言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習興趣,最終提高學習效率。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低年級采用肢體語言進行英語教學,有助于為乏味的英語課堂注入活力,讓學生不自覺地被教師教學內(nèi)容所吸引,將學習力和專注力放在學習上。采用肢體語言教學,還能夠拉近學生和教師的距離,讓學生正確地對待教師,減少對教師的誤解和畏懼,幫助小學生更加健康的成長,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全面發(fā)展的小學生。
參考文獻:
[1]瞿蒨. 全身反應法(TPR)在小學低年級英語教學中的行動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20.
[2]李雅.肢體語言在小學低年級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實踐思考[J].校園英語,2020(19):121-122.
[3]王錫斌.淺談肢體語言在小學低年級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嘗試[J].考試周刊,2021(46):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