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麗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藝術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高校藝術教育逐漸受到人們重視的同時,也遇到了困境和挑戰(zhàn)。本文首先介紹了藝術教育在高校的作用和發(fā)展,并且從課堂授課模式形式化、學生對其重視度不高、高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趨于技術化等三個方面分析了藝術教育在高校發(fā)展的困境,為此從課堂模式、課外實踐活動和學校制度文化建設等三方面對藝術教育的困境提出了相應的對策研究。對高校藝術教育發(fā)展困境和對策研究,有助于探索其發(fā)展的新模式,實現(xiàn)更長遠發(fā)展。
關鍵詞:高校? 藝術教育? 困境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3-0124-03
近年來,藝術教育在我國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尤其是在高校的發(fā)展更是獲得了教育部門的重視。藝術教育作為一種審美教育活動,在鄧小平提出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五育理念后,其地位在全民教育中不斷提升,同時它也是全民的一種終身教育,是全民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重要手段。高校作為學生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藝術教育發(fā)展的重要載體。高校藝術教育有利于學生提高自身的審美水平和生活素養(yǎng),使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目前藝術教育在高校的發(fā)展大幅度向前的同時,也面臨著很多現(xiàn)實的挑戰(zhàn),這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實現(xiàn)藝術教育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亦是目前努力的前進方向。
一、藝術教育在高校的作用和發(fā)展
藝術教育在高校的發(fā)展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它的重要作用和意義更是得到了國家層面的認可,其中所包含的藝術素養(yǎng)已經(jīng)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作為了一項重要的考察指標。藝術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在陶冶其情操和培養(yǎng)其審美的同時,對于促進學生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全面發(fā)展是時代和社會對學生的呼喚,學生要通過藝術教育全面發(fā)展自身,拒絕“單向度的思想”,避免成為一個“片面的人”,努力的成為時代所需的全面發(fā)展的人。
在藝術教育發(fā)展初期,大多數(shù)人把藝術教育的對象局限于藝術專業(yè)類的學生,目前這種現(xiàn)象也在發(fā)生轉變,從藝術類院校到非藝術類院校、從藝術類學生到全體學生,藝術教育的對象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和延伸。高校藝術教育本來就不應該只局限于某一類人,或者被定義為精英教育,它實際上是全民教育,因此高校內的所有師生都是其作用對象。目前藝術教育在高校的發(fā)展也在逐漸形成體系,從剛開始完全偏重技能訓練,到逐漸重視理論和實踐結合,高校藝術教育在努力探索自己的發(fā)展之路。近幾年來,藝術教育在高校的重視度在逐步提升,但同時也在發(fā)展過程中遇到了瓶頸期,這主要是人們在意識上還無法快速接受藝術教育發(fā)展模式,對于如何更好的把藝術教育模式融合在傳統(tǒng)的授課模式中還在不斷探索中。
二、高校藝術教育發(fā)展遭遇的困境
(一)授課模式僵硬化和形式化
受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影響,目前藝術教育在高校的傳授模式主要是以老師為中心開展的。這種模式短期內具有一些效用,通過老師向學生大量灌輸理論知識,來促使學生快速吸收掌握。但是由于這種模式具有僵硬和呆板的特點,在長期的學習中,學生無法更好的去吸收課堂授課內容,這對于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和鑒賞能力弊大于利。這種“聽老師講”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太適合藝術教育的發(fā)展,因為它搞混了藝術教育的對象,相較于老師,學生在課堂上更應該是核心,這也是目前大多數(shù)高校藝術教育授課模式的不足。此外,老師在授課時把課堂內容的側重點放在理論知識的講解上,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運用和實際操作。課堂的實操環(huán)節(jié)目前仍然是不夠豐富的,雖然部分高校在這方面做了不少嘗試,但是實踐效果和普及范圍仍有待完善。“老師教學生學”的授課模式忽略了藝術教育過程中學生學習的個性化需求,以統(tǒng)一的標準來教學,必然會造成課堂轉化率和學生對課堂內容吸收率低下這一現(xiàn)象,這也是大多數(shù)高校藝術教育的授課模式趨于形式化和僵硬化的結果。
(二)學生的熱情和重視度不高
就目前來說,大部分高校學生對學校藝術教育課程設置和知識學習上的重視度遠遠不及其他科目,這一現(xiàn)象在藝術類學生和非藝術類學生之間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xiàn),在非藝術類學生中體現(xiàn)的最為明顯。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從學生自身出發(fā),部分學生的思維是不正確或者認知是不夠的,他們對于藝術教育方面的不重視,恰恰反應了在他們的認知中,藝術教育是無法和其他學科相提并論的。也正是這種偏見思維導致了大多數(shù)非藝術類學生忽視了自身在藝術方面的學習和發(fā)展,這也是一定程度上的“偏科”,失去藝術的教育和滋養(yǎng),學生很容易成為一個“單向度的人”。其次,從課程設置來分析,傳統(tǒng)的課程設計和教學模式使得課堂太過于枯燥和無味,學生很難從課堂上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興趣點,沒有一個好的切入點,學生就像是被課堂知識排斥在外一般,學生和課堂,以及所學的知識融合不到一起,這自然會出現(xiàn)他們情緒低下和熱情不高的問題。此外,學生對于藝術教育的重視度不高,也從側面反映出部分高校對于藝術教育的實施措施是不足的,兩者之間是一種正比例的關系。一個特別重視藝術教育發(fā)展的高校,那么這個高校的學生也必然會受到影響,自然學生對于藝術教育的重視度也不會低。因此無論是從學生自身,還是課程設置以及學校方面,都會影響到學生對于藝術教育學習的熱情度和重視度,這也是目前高校仍需加強的一部分。
(三)人才培養(yǎng)出現(xiàn)技術化趨向
高校藝術教育近年來在整體發(fā)展上出現(xiàn)了一定的偏差,即過分注重藝術技能的訓練和技巧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從來都不缺少對畫成一幅畫或者學習一種畫風所需要的技巧訓練,或者彈成一首曲子所需要的樂理知識和指法的學習,但是對于如何去鑒賞一幅畫,如何去感受一首樂曲中作者貫入的復雜情感,學生在這方面的學習是欠缺的。從學校層面來說,在課程設計和編排上偏重于技能訓練,過硬的技能確實提高了學校的就業(yè)率,也為社會輸入了大量的技術人才,但是藝術理論知識學習的缺失是目前藝術教育發(fā)展的漏洞。目前很多的高校對藝術教育發(fā)展方向的把握上出現(xiàn)偏差,認為藝術教育即藝術技能的教育,這也導致了高校在人才培養(yǎng)上出現(xiàn)了技術化趨向。并不是說藝術教育不需要技能學習,而是藝術教育是技能和理論相輔相成、有機結合的一體,并不能偏重于其中任何一方。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高校在課程設計、教材選擇、課時編排上,都沒有達到藝術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標準。人才技術化趨向恰恰說明,高校把藝術教育人才培養(yǎng)等同于人才培養(yǎng),這便失去了藝術教育獨有的一些特征和亮點,藝術教育人才培養(yǎng)既要掌握藝術技能,同時也要把握藝術理論知識,這樣才不會使學生在長期的發(fā)展中,因為偏重于某一方而出現(xiàn)“跛腳”的狀態(tài),這也是目前高校要避免此狀況出現(xiàn)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高校藝術教育發(fā)展的對策研究
(一)轉變課堂教學授課模式
要打破傳統(tǒng)課堂授課模式的單板和僵硬,就要把以老師為中心的授課模式轉變?yōu)樵谡n堂上以學生為中心,增加課堂上學生參與的頻率和比重,相應的使老師作為輔助學生的角色來開展課堂學習。美國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反對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育方法,并且主張教學方法的實施應該緊扣學習者為中心,這也證明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模式合理性。美國作家塞林格《麥田守望者》中談到,“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筆者認為老師在課堂上的角色恰恰就像塞林格文中的“守望者”,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自己的主見,不過分干預他們的看法。其次,通過互動的形式使老師和學生在課堂上達成有效溝通,同時也使課堂不再呆板,變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增加學生對于藝術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這也使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率變高和課堂的轉化率變高。這種極具趣味性和高效率性的課堂是對于傳統(tǒng)課堂授課模式的一種突破和轉變。此外,老師在課堂授課時要格外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特征,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性,使得老師不能按照一種固有的模式去教學。美國教育學家霍華德·加德納特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倡導的便是以個人為中心的學校教育,并且認為對于學生的個性化和不同性特征要進行因材施教,實現(xiàn)平衡和全面發(fā)展。因此高校藝術教育要轉變課堂授課模式,不僅要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老師在授課時更要關注學生差異性,增加課堂的互動性,使課堂授課模式具備趣味性、高效率性和個性化的特征。
(二)豐富課外教學實踐活動
基于高校學生對藝術教育學習的熱情度和重視度不高的現(xiàn)象,除了要從主觀方面改變學生對其的認知思維,還可以從側面去影響他們對藝術教育學習的重視度,比如課程、實踐活動、老師和學校等方面。對于課堂授課模式單一化造成的學生熱情度不高,可以轉變老師課堂授課模式,這一點筆者在前文中有詳細介紹。此外,除了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知識和技能之外,學校還可以增加課外教學實踐活動,一方面增加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也能對所學知識進行實踐鍛煉。目前高校對于課外教學實踐活動也做了不少的探索,最常見的便是繪畫學習中的寫生訓練,還有親臨實地調研的田野調查,組織參觀當?shù)氐牟┪镳^,學生結課作品展覽和匯報表演等等,這些課外活動可以延伸與擴充學生課堂之外的知識,以及在活動中影響他們對藝術的感受和領悟,這是課堂學習所做不到。美國教育學家杜威的“從做中學”理論就是倡導要從經(jīng)驗、生活和實踐中去學習。中國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十分注重藝術實踐,其思想受到杜威的影響,認為美育的途徑和方法是“教學做合一”,他倡導的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因此課外教學實踐活動并不是一種多余、浪費時間的行為,而是提高學生的熱情度,以及教會學生從實踐中學習的一種良好途徑。此外對于非藝術類學生來說,藝術教育類課外實踐教學活動顯得更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能改變對藝術教育學習的“偏見”,因此學校在組織這類實踐活動時,要著重考慮非藝術類學生的需求和特點,大力倡導這類學生參與到藝術教育實踐活動中去。
(三)加強學校制度文化建設
為了避免高校藝術教育人才培養(yǎng)出現(xiàn)技術化趨向,學校要重視藝術理論知識的學習,要把理論和技術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對待,提高學校的重視程度。學校除了在課程設計上做出改變以外,加強學校的制度文化建設也十分重要。藝術教育和學校的制度文化建設并不是相互獨立的個體,要把藝術教育融入到制度文化建設中去,建立高校獨具一格的生命線和風景線。營造濃郁的校園藝術環(huán)境,是從側面潛移默化的影響高校藝術教育的發(fā)展,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它會使高校形成一種獨有的文化習俗,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中國現(xiàn)代教育學家趙廷為十分重視學生教育環(huán)境的營造,他認為教育環(huán)境是影響學生學習的一大因素之一。高校要通過活動組織把校園制度文化的氣氛烘托出來,目前部分高校在這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嘗試,并且效果顯著。比如“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學校邀請著名的音樂團隊或舞蹈團隊來學校進行表演,這讓更多的學生受到了高雅藝術的熏陶和感染,也為他們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一定的靈感。藝術類學生在學期結束的時候都會舉辦匯報表演活動,既可以向老師和學校展示自己一學期的學習成果,也可以讓非藝術類學生進行觀摩欣賞,刺激這類學生對藝術學習產(chǎn)生興趣。除了上面兩種活動形式之外,筆者認為還可以設置“藝術周”或“藝術文化節(jié)”等,營造校園藝術文化氛圍。因此高校加強制度文化建設,結合藝術教育,形成自身獨特的校園文化氛圍,能夠更加有效的促使學生重視藝術教育學習。
四、結語
藝術教育是高校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促使學生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關鍵手段,是促進學生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的有效措施。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藝術教育在高校得到快速發(fā)展的同時,也遇到了困境,解決課堂授課模式的形式化、學生對藝術教育的重視度不夠、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技術化趨向等問題,對于藝術教育在高校的發(fā)展具有巨大促進作用。高校要充分認識到藝術教育的重要性,把藝術教育工作擺在正確的位置,指引老師和學生向著全員藝術教育和全校藝術教育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蔣冬雪,劉瑩.高職藝術教育面臨的困境及措施[J].群文天地,2012(08):131.
[2]孫榮.中國現(xiàn)代小學教育的探索者—趙廷為[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3]馬長勇.藝術教育發(fā)展困境及機制建設[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10):170-172.
[4]李洪周.高校藝術教育的現(xiàn)實困境與實踐進路芻議[J].美術教育研究,2021(04):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