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蓉
【摘要】為了更好地促進全球化背景下的信息技術發(fā)展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動信息技術課程改革創(chuàng)新和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本文結合“編程設計”的教學實踐案例,從單元內容的整合、單元情境與任務的設計以及單元評價體系的構建三個方面來闡述如何開展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信息技術大單元教學設計與實施,促進信息技術課教學評一體化的實現(xiàn)。
【關鍵詞】大單元教學;編程設計 ;教學設計
為了更好地促進全球化背景下的信息技術發(fā)展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動信息技術課程改革創(chuàng)新和轉變學生學習方式,信息技術課要以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開展基于項目的學習,在項目中滲透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整合知識與技能。同時,老師重構教學組織形式,凸顯學生主體學習探究性,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思維和能力?!镀胀ǜ咧行畔⒓夹g課程標準(2017 年版)》的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shù)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信息社會責任四個要素。其理念及內涵是建立在初中學段的基礎上。為迎合新課標改革的趨勢并能和高中新課標銜接,《新課標》影響下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方向是: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信息技術大單元教學設計是以一個單元為學習單位,以貼近生活的真實情境為場景,以小組合作為依托,以任務為驅動,并借助教學評的單元評價來把握知識的整體性和連貫性,使學生在單元學習中循序漸進地獲取知識與技能,提升關鍵能力,形成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單元教學設計。
開展立足大單元整體結構,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以生活情境為載體,以學習任務為驅動的課堂教學,不僅能夠提高知識的整合性,讓教師從整體上更準確地把握教學,還能讓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在大單元學習中實現(xiàn)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形成。下面以廣教版第二冊《信息技術》第2章《程序設計初步》教材的用7課時安排 Python 單元教學設計為例,從單元內容的整合、單元情境與任務的設計以及單元評價體系的構建三個方面來闡述如何開展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信息技術大單元教學設計與實施。
由于Pyhon進入初中信息技術教材時間短,部分學校電腦配置較低等各種原因,導致以下教學現(xiàn)狀:第一,教學目標的設定單一。傳統(tǒng)模式的按課本章節(jié)設定教學目標,而且教學目標設定把握不準確,導致教學目標達成度不理想。某知識點只是掌握了,但沒有形成技能。第二,教學內容碎片化,脫離生活實際。教學內容“碎片化”,先單課教,再利用單元復習對所學知識進行總結、歸納,缺乏聯(lián)系的“知識體系”,達不到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思維的目標;教學內容抽象脫離實際,不夠貼近生活,比較抽象。第三,缺乏系統(tǒng)的教學評價體系,只針對某知識點掌握的檢測,掌握不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第四,學生學習方式守舊。傳統(tǒng)的學習模式,被動學習,為完成任務而學習,主動學習能力不強,沒有達到形成數(shù)字化創(chuàng)新,更談不上把知識內容升華到社會責任的境界。為了達到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教、學、評都必須變革和創(chuàng)新。
一、基于核心素養(yǎng)重組結構化的單元知識體系
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的大單元教學內容源于教材,但更要高于教材。結構化的單元知識體系是在把握好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根據(jù)課程標準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將大單元中的信息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素理清知識結構的內在關聯(lián)、知識結構與核心素養(yǎng)之間的關聯(lián)、核心素養(yǎng)之間更深層面的內在關聯(lián),對單元知識內容進行適當增減,對單元知識結構進行適當重組再建,進而調整單元課時的設計,為保證教學實施過程的完整性和連貫性做好鋪墊。
分析課程標準結合教材內容,梳理單元中的知識要點,確定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明確知識指向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重新建立知識結構框架。程序設計包括:語言工具(Python)、數(shù)據(jù)結構+算法(Python編程基礎)、程序設計方法(結構化程序:分支結構、循環(huán)結構),重組再建后的《程序設計》知識體系和單元教學設計如圖1和圖2。
二、堅持以生為本創(chuàng)設大單元的情境和學習任務
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實用教育理論指出,教育即生活,學校教育應該以兒童為中心,提供可以引起思維的經(jīng)驗的情境,讓兒童從做中學。大單元教學設計以生活情境為載體,以學習任務為驅動,參與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而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導者,是引導推動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人。因此,大單元教學設計的學習情境要堅持以生為本,貼近生活,學習任務要尊重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個人差異性。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未知的渴望。同時,單元情境和學習任務的設置是基于大單元整體結構化知識體系而設計的,貫穿著整個教學實施過程,因此情境之間,學習任務之間必須具有大局性、整體性和連貫性,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
圍繞課程單元目標“認識并掌握Python程序設計語言”和“學會用Python編程解決一些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筆者構建了基于Moodle的網(wǎng)絡教學平臺(如圖3)。
采用項目主題式的設計理念,創(chuàng)建該單元學習項目,并按階段性主題內容安排創(chuàng)設不同主題的微項目,資源分模塊呈現(xiàn)。模塊一是知識庫,理論或概念知識采用思維導圖呈現(xiàn);模塊二是操作坊,分層次設計好問題導向任務的研學案;模塊三是助功區(qū),微課、微視頻或教學光盤等內容;模塊四是研究所,拓展知識問題;模塊五是能力測試,作業(yè)、線上測驗、投票、問卷調查等。該網(wǎng)站的數(shù)字化學習模式是教師課前添加學習資源(思維導圖)、添加設計好的研學案;課中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在學習或操作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可以在助功區(qū)查看微課或微視頻等相關資料完成活動任務;對拓展知識在“研究所”里可進行分組進行探究學習;在“能力測試”模塊部分,課后對學習活動的結果進行多樣化和持續(xù)性的評價。
三、促進教學評一體化的單元評價體系構建
教學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檢測教學效果,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評價的設計和實施,將評價融入到教學中,實現(xiàn)教學評一體化。大單元的教學評價要考慮評價對象的全面性,評價方式的多元性和評價內容的合理性,還要考慮如何將評價更好地融入到教學活動中,讓教師能夠及時了解教學效果的同時,還能夠讓學生從更多維度了解學習效果和自我認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大單元教學評價要將知識、技能、核心素養(yǎng)有機融合為一體,采用不同的方式,結合不同的評價主體進行多維度的評價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活動。首先,不同教學內容要采用不同的教學評價方式。對于概念性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可以選擇書面的形式,教師作為評價的主體進行學習效果的測評;對于操作性技能的掌握,采用上機操作的形式測試,教師評和學生自評相結合來檢測學生對技能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大單元的教學評價更重要的是還要進行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測評,要進行更加全面的素養(yǎng)測評,就需要更加多維度地呈現(xiàn)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大單元教學恰恰可以實現(xiàn)這一點。大單元教學可以依托項目式學習來開展,呈現(xiàn)階段性學習結果,教師可以針對項目的完成情況進行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不同等級的評價,包括作品完成過程中的團隊合作等方面進行自評、互評和他評,既能多維度評價學生,尊重學生的差異性,還能促使學生不斷自我反思,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為突出評價的導向作用,基于Moodle的網(wǎng)絡教學平臺評價設計有作業(yè)評價、線上測驗、成績報表、作品互評等。其中清晰的作業(yè)要求和評分標準,可以實現(xiàn)每次作業(yè)都評分、特殊的加評語;線上測驗常用題型為選擇、判斷、填空、完形填空,這種評價方式是設計是自動出卷和評卷,省心又省力。(如圖4-7)
Python課程單元教學基于Moodle網(wǎng)絡化系統(tǒng)課程管理:讓老師的備課更加有條理,讓學生對學習目標、內容更清晰,完整保存歷年的教學資料、檔案,學生學習檔案方便教師之間的資源共享和交流多樣的評價模塊,能產生客觀、公正的學生課程成績報表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有跡可尋,方便課堂管理和對學生學習狀態(tài)追蹤。引領性的學習主題、指向素養(yǎng)導向的學習目標、挑戰(zhàn)性學習活動、持續(xù)性的學習、開放性學習環(huán)境、反思性教學改進都可以呈現(xiàn)出來。
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立足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更加宏觀的視角下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可以幫助學生構建微觀課時的內在聯(lián)系,知識構建更加結構化。同時,教師基于核心素養(yǎng)開展項目式學習活動的教學,將教學評融為一體,不僅能夠讓學生在熟悉真實的生活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教學更具時代特征,還能讓學生增強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習效率,提升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廣州市教育研究院.信息技術[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20.
[2]方其桂.青少年Python創(chuàng)意編程趣味課堂[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0.
[3]劉承林.計算思維培養(yǎng)視角下高中 Python 課程教學模式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
[4]徐耀華.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信息科技項目化學習設計[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19(5):50-5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