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杲任萍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山東 青島 266555)
互聯網保險是一種以計算機互聯網為介質,基于現代網絡及相關技術支持的保險銷售、經營、管理的保險營銷模式,與傳統的保險代理人營銷模式經營行為極為不同。
從2013年,眾安保險成為我國第一家持照合規(guī)經營的互聯網保險公司以來,此種保險形態(tài)憑借自身高效率、低成本的特質得到了較快的發(fā)展。據中國保險行業(yè)協會數據統計(圖1),“2020年我國互聯網保費收入2908.75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7.88%,其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797.85億元,略微有所下降,人身保險保費收入2110.8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13.6%”[1]。
圖1 2014—2020年互聯網保險保費規(guī)模
普通受眾可能都基于對當下互聯網的樸素理解,認為互聯網業(yè)態(tài)中保險會形勢一片大好。但是,基于圖2和附表1的數據(根據保險行業(yè)協會官網統計數據整理),很難有力支撐我們僅憑直覺所做出的互聯網保險發(fā)展形勢一片大好的判斷。我們可由以上數據分析得出,2016年在整個行業(yè)中的占比2015年互聯網保險保費收在整個行業(yè)中的占比下滑了1.77個百分點,此后逐年下滑,到了2019年才稍有好轉,但直到2020年也沒有達到2016年的水平,更不用說超過歷史上最好的2015年。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報道:我國的保險業(yè)2020年累計實現原保費收入4.53萬億元,互聯網保險保費僅為2908.7億元,同比增長僅為0.1%。因此,不難得出:在互聯網技術如此蓬勃的當下,即使“互聯網+”遍地開花結果,這樣的滲透率,真是有點不如人意。西南財經大學保險學院的周皓月就指出“這是保險公司監(jiān)管部門、投保人都有立場提出的一個疑問”[2]。有的學者甚至把中國互聯網保險2016年以來的這個時期認為是瓶頸期。
附表1 互聯網保險保費與行業(yè)保費總收入對比 (單位:億元)
圖2 互聯網行保險保費與行業(yè)保費總收入對比
案例:杲某,男,現年50歲,初中文化,農民,于2018年12月4日,從太平洋保險公司APP上購買了安行寶3.0版兩全保險,保險終期2048年12月4日24時,按年(10年交清)繳納保費,保險費2388元/年。又于2020年11月26日,從中國太平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購買了安享百萬醫(yī)療保險(費率可調),保險終期2035年12月04日24,按年繳納保費(15年交清),保險費1399元/年。其在今年9月份覺得他不能再交了,他覺得他被騙了。經過交流才知道,他根本對自己的保險不了解,也不知道保障具體是什么。電子保單那么長,安享百萬醫(yī)療保險(費率可調)所謂保單60頁,前后共計64頁;安行寶3.0版兩全保險所謂保單32頁,前后共計34頁。初中文化的他,看到60多頁,頭暈眼花,也看不懂,就知道現在又要交錢,不想續(xù)交了。身邊這樣的人不少,都不是很明白,聽身邊的人買就買了,現在不知道要怎么辦。
就前文所說的“隱憂”,我們不得不產生疑問:互聯網保險為什么會出現與我們預期完全不同的發(fā)展結果。我們通過杲某的案例,會得到一些啟示。不難看出,杲某不想再投保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知情權沒有得到滿足,對兩份互聯網保險合同沒有良好的預期。一旦他能得到滿足,他會繼續(xù)履行合約,按時繳納保費。
與此同時,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2019年,中國銀行保險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接到互聯網保險消費投訴共1.99萬件,同比增長88.59%,是2016年投訴量的七倍,成為投訴的重災區(qū)”[3]。
由此,我們的互聯網保險發(fā)展就進入了一個“困境”。這個困境的一方面是我們的互聯網保險發(fā)展進入洼地;另一方面是互聯網保險在經營中問題不少,消費者體驗感太差,投訴多,需要解決卻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太多。如果互聯網保險不改進,不想辦法脫離此“困境”,互聯網保險恐怕會讓人心生畏懼,也再難以實現業(yè)績突破。
分析案例,投保人不想投保、不想續(xù)保的原因,是其對想了解的不了解,想了解的不知道通過什么渠道了解,咨詢不能及時得到有效反饋。當然這不排除投保人的文化因素,但這個是保險人要考慮的因素。究其原因,不難發(fā)觀,互聯網保險基于平臺進行經營,平臺與人、人與平臺的對話從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提示說明”義務的履行。更主要的是作為互聯網保險一方當事人的保險人,“提示說明”義務的履行出現了問題,讓投保人對保險人的誠實信用產生質疑,也大大降低了投保人的預期。
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編第一章第七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盵4]我們稍有法律常識的人都明確:誠實信用原則一直以來就被奉為現代民法的最高指導原則,被稱為“至尊天條”。所約束的雙方當事人,一方面是指合同主體在從事合同活動時,都必須恪守各自諾言,講究信用,善意地行使自己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規(guī)避法律和合同,不得侵害相對方或是第三人的利益,不得損害社會利益的原則;另一方面是指在適用法律解決合同當事人的糾紛時,應當維持當事人之間利益、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平衡的原則,而不是為了己方利益,造成雙方明顯失衡。有的學者認為,特別法優(yōu)于一般法,所以保險合同不適用民法,而應受到《保險法》的調整和約束。因此,對于基本原則的繼承適用,是不能摒棄的。
2015年4月24日修訂后的《中華人共和國保險法》第五條:“保險活動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5]從此可以明確,所有保險活動也必須受到誠實信用原則的約束。并不是說,適用特別法,就不適用誠實信用原則。
1.互聯網保險中的保險人與投保人具有明顯的強弱位差
從保險的的利益與投保人的利益來看,彼此是矛盾的,并且這種矛盾是先天性的。保險人是開發(fā)保險制度規(guī)則的人,也是制定保險相關制度規(guī)則的人,具有專業(yè)性、專門性,職業(yè)性,是一個專業(yè)集合體,是一個集中優(yōu)勢的團隊。在互聯網上的交易平臺也是基于保險人的要求開發(fā)建立而成。所有信息的搜集處理,保險人明顯具有優(yōu)勢。保險合同設計,即使有很多格式條款,但是更多的條款,是保險人根據自己的需求預先設定好的。從以上來看,保險人相對于投保人來說是處于主動的、較強執(zhí)的一方,而投保人均處于被動的弱勢地位。就目前來看,這種強弱之差是一時難以取得均衡的。
2.《互聯網保險業(yè)務監(jiān)管辦法》中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要求
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的《互聯網保險業(yè)務監(jiān)管辦法》第一條:“為規(guī)范互聯網保險業(yè)務,有效防范風險,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提升保險業(yè)服務實體經濟和社會民生的水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等法律、行政法規(guī),制定本辦法?!盵6]此條款明確指出,要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消費者即是投保人,如何保護好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保護投保人的利益,是對保險人應該主動思考并積極采取措施的要求。其中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就是最重要的一條:讓投保人擁有更多的知情權,讓自己更好地盡到“提示說明”義務。
3.保險人完全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對于互聯網保險促進更為深遠
目前,相關法學理論界和實務界對于保險人和投保人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做了很多的探討,但是更多的是從投保人的角度去談“如實告知”義務的履行,較少解析保險人在確保投保人享有知情權的前提下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履行“提示說明”義務。
在當前互聯網保險發(fā)展的現狀下,保險人完全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可以更好地改善整個行業(yè)現狀。就保險的雙方當事人來說,保險人是具有整體性和優(yōu)先性的。投保人是個體的,這種個體性體現出劣勢,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具有后發(fā)性和被動性。從案例來看,只要投保人滿足了知情權,就不會產生退保、棄保等問題。因此,互聯網保險進入洼地的當下,互聯網保險要長足發(fā)展,必須倚重保險人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也可以這么說,即使互聯網保險發(fā)展沒有進入洼地,作為身處不斷前進的保險業(yè)里的保險人也有義務、有責任更好地履行誠實守信原則,以利于保險業(yè)的長期發(fā)展,以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提升行業(yè)水平,為民生提供更優(yōu)質的服務。
基于誠實信用原則這個大前提,基于保險人和投保人的強弱位差,基于雙方先天的不對稱性這樣的現實,相關的法律要求保險人承擔強制性的說明提示義務。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三十九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十七條將兩個義務分解成了“說明義務”和“提示義務”[7],概括起來就是保險人要履行“提示說明”義務。如果在這兩個義務履行的時候,保險人失去對誠實信用原則的遵循,那么“提示說明”就變成一句空話,將從根本上無法完成保險合同或將致合同無效。
1.保險人設置不利于投保人完全獲取的提示信息
保險人在保險經營活動中追求利益,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事,但是在實踐中,保險人利用自己處于強勢的地位,在實際業(yè)務操作時,為了充分地降低自己的賠付風險,在事先擬定的保險合同里,竭盡所能地添加若干各種所謂專業(yè)性條款。前文所列的案例中:一份合同34頁,一份合同64頁,這不過只是互聯網保險業(yè)務中的一個小小例子而已。保險人將相關條款越列越復雜,故意過度專業(yè)化的文字表述一般人看也看不懂。因此,就會造成很多投保人對于相應的權利和義務都不甚了解,自然會影響自己對自己合法權利的維護。這些篇幅過長或是過于專業(yè)的保險合同的本質無非是損害投保人的利益,最大程度上免除自己的責任,從而實現過度的利己。
2.保險人設置越來越多的詢問條款
互聯網保險人為了降低賠付風險,會在事先擬定的格式條款設置相應的詢問條款時,盡可能多地添加各種詢問條款[7]。當保險人一方設置的條款越多,投保人一方可能存在的問答出錯性就越高。一旦投保人啟動賠付,保險人就可以啟動自己免責程序。
3.保險人“提示說明”義務的虛化
在現有的互聯網平臺上,因為相關信息交流依賴于平臺,保險人的“提示說明”義務很大程度上都演變成了投保人的主動閱讀或是請求解釋的義務。這樣就導致了保險人的“提示說明”義務履行的虛化。需要指出的是,這種義務是法定義務,絕不是可以隨意減弱的“權利”。更不能因此虛化“提示說明”義務,轉移自己的責任,侵犯了投保人相關權益。
以上種種,究其根本原因是保險人的過度利己。過度地排除自己一方的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本質上是對誠實信用原則的破壞。
《互聯網保險業(yè)務監(jiān)管辦法》第二章第九條中明確指出,應當“優(yōu)先選擇形態(tài)簡單、條款簡潔、責任清晰、可有效保障售后服務的保險產品,并充分考慮投保的便利性”[6]。從我們所列的案例中可見,34頁、64頁的合同,且不說“杲先生”能否讀懂多少,就是一個大學生也需要研究很久才能搞清楚大部分內容。更何況,我們還有那么多的農村人口??梢赃@么說,保險人所做到的,展示在我們現實互聯網平臺上的保險產品離“形態(tài)簡單、條款簡潔、責任清晰、便利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今年正式實施《互聯網保險業(yè)務監(jiān)管辦法》正當其時。
2021年5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介紹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全國人口共141178萬人,居住在鄉(xiāng)村的人口為50978.8人,占36.11%。15~59歲人口為89437.6萬人,占63.35%。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我國農村人口、農民占比仍然很重,農村青壯年仍然是人口主力,而眾所周知的現狀是他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城市的保險業(yè)發(fā)展得好,農村的保險業(yè)發(fā)展得差,絕大部分農村人口“人身險”,依賴的是“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和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依靠農民自行自愿交保,個人、集體、政府等三方或多方籌資的“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保險”。發(fā)展農村市場,是保險業(yè)發(fā)展的方向。如果互聯網保險的客戶體驗都如案例中的杲某一樣,如果讓他們都面對好幾十頁的說明,哪里還能有下文,就是簽下了,投訴也少不了。這樣的發(fā)展背景下,互聯網保險未來只會更加微弱。
投保人與保險人本來在信息的獲取或分析上就具有不對稱性。對于互聯網保險來說,這種保險經營方式的信息交互平臺是人與平臺、人與系統交互。實際上,投保人一方還是現實意義上的人,而保險人一方,絕大多數時候已經脫離了現實“人”的范疇,它可以只是平臺,只是窗口,這種模式又加劇了雙方信息的不對稱性。加上現在平臺機器人廣泛運用,這些機器人常常答非所問,不及要點。投保人常難以得到有針對性的解答、有人性的服務。如此,因為平臺的運用,信息不對稱性加劇,信息的非真實性風險驟然加大。保險人如何讓信息對稱,如何讓服務更加個性化,加快對等信息平臺建設,促進互聯網保險的發(fā)展,是當下要思考的問題,也是互聯網保險業(yè)努力的方向。
綜上,保險人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如何完全完成“提示說明”義務,以確保不僅合乎法律規(guī)范、保護消費者權益又利于互聯網保險長遠發(fā)展,成了此種互聯網業(yè)態(tài)下不可回避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