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宋代是文化發(fā)展的高峰時期,民俗作為傳統(tǒng)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特有的民俗文化載體進行傳播,其傳播途徑主要有繁榮的商業(yè)貿(mào)易、寬松的使節(jié)外交以及興盛的佛教活動,傳遞著以天下為公、以和為貴、遵從禮教的深厚情感內涵。
關鍵詞:宋代 民俗文化 傳播
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一個時代的縮影,包含的內容囊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方面,作為人民智慧結晶的民俗文化構成了傳統(tǒng)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宋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朝代,也是繼盛唐之后華夏文化發(fā)展的另一座高峰,獨具特色的“宋型文化”將自己的精神風貌和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宋代民俗作為宋代文化的載體在特定的時代下衍生出一系列的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其中有飲茶文化、香俗文化、瓷器文化。民俗文化的傳播途徑主要有三:一是通過宋代繁華廣泛的商業(yè)貿(mào)易進行經(jīng)濟上的往來互動,二是通過宋代完善的使節(jié)外交進行文化交流碰撞,三是通過盛行于宋代的佛教活動進行傳教互動。宋代民俗文化交流架起了與世界文化相互溝通的橋梁,傳遞了本民族的情感內涵,天下為公、以和為貴、尊崇禮教等情感內涵更是加固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友誼之橋。
一、宋代民俗文化傳播載體
宋代在商品經(jīng)濟的大發(fā)展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發(fā)展的局面甚至超越唐代,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促進了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帶動了一些地區(qū)民俗文化產(chǎn)業(yè)的出現(xiàn),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飲茶文化、香俗文化、瓷器文化,紛紛走出國門,推動了中國與世界各地的往來聯(lián)系,為宋代民俗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堅實的經(jīng)濟基礎。如馬克思所說:“某一地方創(chuàng)造出的生產(chǎn)力,特別是發(fā)明,在往后的發(fā)展中是否會失傳,取決于交往擴展的情況,當交往只限于毗鄰地區(qū)的時候,每一種文明在每一個地方都必須重新開始?!?/p>
(一)飲茶文化
茶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直居于重要地位,飲茶習俗更是興于唐朝盛于宋朝??v觀宋代,茶作為商品傳播到日本、朝鮮半島、南亞等國家,同時飲茶文化向世界傳遞著本民族的價值導向。宋代海外貿(mào)易的充分繁榮彰顯著悠悠千年歷久彌新的華夏文明,中國作為茶葉的故里更是將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承載在茶葉之中。
文學作為文化符號,記錄了當時茶文化發(fā)展的整個歷程。宋代對茶文化的記載不在少數(shù),在文學作品之中可以看到宋代茶葉作坊林立的景況。宋代孟元老筆記《東京夢華錄》中就有對茶坊的記載:“潘樓東去十字街,謂之土市子,又謂之竹竿市。又東十字大街,曰從行裹角,茶坊每五更點燈……又投東,則舊曹門街,北山子茶坊,內有仙洞、仙橋,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通過這一段描寫不難看出,在宋代商品貿(mào)易高度發(fā)達,茶坊經(jīng)營時間從早上持續(xù)到晚上,茶葉作坊在凌晨五點就開始營業(yè)。后文又云北山茶坊更是為愛夜游品茗的女子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場所,足以說明當時茶文化的繁榮以及國人對品茶民俗的喜愛,這也為飲茶民俗文化走出國門奠定了基礎。
茶文化正是在這樣繁榮的經(jīng)濟基礎下在宋代傳播到朝鮮,宋代徐兢撰寫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中就有記載:“土產(chǎn)茶,味苦澀不可入口,惟貴中國臘茶,并龍鳳賜團……故邇來頗喜飲茶,益治茶具。金花烏盞、翡色小甌、銀爐湯鼎,皆竊效中國制度?!?從中可以看到在朝鮮高麗王朝時期,本土的茶很是苦澀難以下咽,但是自中國流入的茶葉作為一種名貴的禮物品相極好,得到了高麗時期一眾人的喜愛。伴隨著飲茶風俗的盛行衍生出的相關民俗文化產(chǎn)品茶具等也紛紛從中國傳播開來,華夏文化與高麗文化也因飲茶風俗不斷激蕩交流,構建起更加緊密的關系,同時在傳播過程中高麗王朝也增添了獨具的民族特色,使得飲茶民俗更加絢麗奪目。
(二)香俗文化
作為使用香料的大國,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無論是在大型祭祀、朝貢以及日常生活都會使用大量的香料,不同的場合香料的使用也是不同的,香料的廣泛使用逐漸成為一種香俗文化。在《宋史·食貨下》中有對香料的記載:“香料, 陸路以三千斤, 水路以一萬斤為一綱。”可見在宋時水陸交通的發(fā)達為香料的傳播發(fā)展提供了便利。在宋代經(jīng)濟繁榮發(fā)展的情況下,人們對生活質量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對香料的追求和使用既繼承了前人用香傳統(tǒng),又在此基礎上增添了時代特色。宋代興盛的香俗文化為華夏文明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內蘊。
宋代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對香俗文化記載得十分詳細,就像陸游《老學庵筆記》中記載:“京師承平日,宗室戚里歲時入禁中,婦女上犢車,皆用二小環(huán)持香球在旁,在袖中又自持兩小香球,車馳過,香煙如云,數(shù)里不絕,塵土皆香。” 當時香料在日常生活中廣泛地使用,女子放在袖口的球都是香的,乘坐的車里面也使用香薰,香味遠播,甚至走過的泥土都帶著芬芳,可見當時人們審美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充盈富足。又如在陳元靚的《事林廣記》中寫道:“端午間采燒灰,用稠米飲搜團如鵝卵大,熟炭火鍛一伏時,火勿令焰,取出搗碎再搜煉兩次。每十兩別鍛石膏二兩,滑石、蚌粉各一兩,胭脂一錢,共碎為末,同殼麝一枚入器收之,大能去風剌,滑肌肉,消瘢點,駐容姿?!边@則資料記載的正是脂粉的制作過程,使用花香入脂粉是很常見的制作工藝,經(jīng)過多道工序提煉而成的脂粉不僅香氣四溢,而且對肌膚的護理起到一定的功效,這也是宋代女子十分喜愛用香的原因。
隨著宋代社會對香料需求量的不斷增大,在原有香料的基礎上,商人們與世界各國在交流互動中引入了大量的外域香料品種?!端螘嫺濉分杏涊d:“占城蒲端在宋代傳入香料達到十四萬斤以上,其中紹興二十五年從泉州港進口的沉香等香料, 有六萬三千余斤……同時, 西域各國與中國的香料貿(mào)易也有所加強,熙寧五年, 于闐國進奉價值四萬四千余貫的三萬一千余斤乳香, 賣于宮庫?!睆闹锌梢姰敃r中國與世界的交流促進了各國地域之間香料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這些傳入的香料可用來進貢朝廷,為宋代的宮廷生活增添不少的情致。
(三)瓷器文化
瓷器作為民俗藝術是中國文化中最為璀璨的一部分。宋代是物質文化飛躍發(fā)展的時代,瓷器在宋代無論是制作工藝上的創(chuàng)新還是對外貿(mào)易上的交流互動都有著顯著的提高,就像史學家陳寅恪對宋代的評價:“中國古代文化于趙宋而臻造極;無獨有偶,英美漢學家均稱宋代為中國文化的古典時期,具有理智主義的精雅風格?!庇纱丝梢娢幕陌l(fā)展在宋代達到了高峰,瓷器是古代文化繞不開的話題,歷史上的宋代也開啟了一個瓷器時代,瓷器也在文化的交流中傳播海外。
在宋代王沂孫的《天香·詠龍涎香》中對瓷器就有記載:“紅瓷候火,還乍識、冰環(huán)玉指?!睂埾逊诺郊t色瓷盒里面進行研制,可見當時瓷器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承裝器具。宋代朱彧撰寫的《萍洲可談》是關于宋代的民俗風貌的一部筆記著作,其中記載了瓷器的傳播:“海舶大者數(shù)百人,小者百余人……舶船深闊各數(shù)十丈,商人分占貯貨,人得數(shù)尺許,下以貯貨,夜臥其上。貨多陶器(即瓷器),大小相套,無少隙地?!蓖ㄟ^這則筆記可以看到宋代瓷器產(chǎn)業(yè)興盛,商人們利用船舶運載大量的瓷器銷往海外,瓷器的銷量很大以至于承載的船都沒有空間。南宋趙汝適在《諸蕃志》中也有同樣的記載:“越南和泰國都在不同時期模仿龍泉窯,生產(chǎn)出很多風格相似的青瓷器?!庇纱丝梢娫谒未?,瓷器的發(fā)展已經(jīng)達到領先世界的水平,隨著瓷器民俗文化的傳播海外,一些地區(qū)紛紛開始盛行效仿中國的瓷器工藝。
中國民俗文化瓷器的傳播與普及代表著時代歷史長河中人們審美價值取向和精神生活的追求。
二、宋代民俗文化傳播方式
豐富燦爛的宋代民俗文化對外輻射十分廣泛,其中最為主要的傳播方式有三種:一是商業(yè)貿(mào)易,二是使節(jié)外交,三是佛教活動。
(一)繁榮的商業(yè)貿(mào)易
宋代經(jīng)濟的發(fā)展促進了商業(yè)貿(mào)易往來頻繁,商貿(mào)活動也不僅僅局限于國內的貿(mào)易,更是把商業(yè)活動發(fā)展到海外,對外貿(mào)易往來的頻繁加速了中國與世界之間物質精神文化的傳播,將來自華夏的民俗文化和價值導向傳播出去。南宋趙彥衛(wèi)的《云麓漫鈔》 中寫道:“福建市舶司常到的諸國舶如:大食、嘉令、麻辣、新條等國家和地區(qū)有五十多個?!?在這則筆記中可以看到當時中外貿(mào)易往來頻繁,相互往來多達五十多個地區(qū)。
宋代的商業(yè)重心在東南沿海地區(qū),這就使得港口商業(yè)貿(mào)易往來十分密切,經(jīng)濟上的對外開放促進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經(jīng)濟文化往來,在宋代吳自牧《夢粱錄》的筆記中就有所記載:“宋代海船可乘五六百人到千人以上。海船很多,據(jù)推斷福州一地就有三百余艘寬一丈二尺以上的海船。大批海外蕃客來華貿(mào)易且‘住唐’,也有宋朝海商、水手‘住蕃’的現(xiàn)象。”可以看到當時海上商船的運載量是很大的,其間往來的海外商人絡繹不絕,水上便利的航海運輸也為海外貿(mào)易的拓展提供了現(xiàn)實基礎。
面對宋代如此繁盛的對外貿(mào)易,作為太守的南宋真德秀在《祈風文》 中寫道:“ 惟泉為州,所恃以足公私之用者,蕃舶也。 舶之至時與不時者,風也。而能使風之從律而不愆者,神也。……神其大彰厥靈,俾波濤晏清,舳艫安行,順風揚帆,一日千里,畢至而無梗焉。是則吏與民之大愿也,謹頓首以請?!睆倪@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在當時開放的海上貿(mào)易很發(fā)達,在經(jīng)濟發(fā)展中占據(jù)很重要的地位,正因如此人們認為來往的商貿(mào)航船的順利是很重要的,是否順利又取決于風向,人們將更多的期盼寄托于神靈。這種誠摯的祈求神明的海上庇護就是來自于民間的祈風典禮。
宋代發(fā)達的商業(yè)貿(mào)易往來促進了各國之間民俗文化的溝通交流,促進了引進來和走出去的經(jīng)濟往來格局的形成。
(二)寬松的使節(jié)外交
宋代作為一個開放的國度,與周圍多個國家有著外交往來經(jīng)歷,也秉承著積極的外交態(tài)度向各國派遣使節(jié),建立彼此間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上的友好關系,民俗文化就是在這樣相對寬松的外交環(huán)境下傳播互動的。
《宋史》中記載:“熙寧十年,國王地華加羅遣使奇噦噦、副使南卑琶打、判官麻圖華羅等二十七人來獻豌豆珠、麻珠、琉璃大洗盤、白梅花腦、錦藥、犀牙、乳香、瓶香、薔薇水、金蓮花、木香、阿魏、鵬砂、丁香。使、副以珍珠、龍腦登陛跪而散之,謂之撒殿。既降,詔遣御藥宣勞之,以為懷化將軍、保順郎將,各賜衣服器幣有差;答賜其王錢八萬一千八百緡、銀五萬二千兩。”可見在宋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關于瓷器由使者傳播到南亞的記載,外來使者攜帶眾多奇珍異寶前來覲見,在交往過程中互通有無,使者帶來了很多香料例如乳香、瓶香、薔薇水、金蓮花、木香等,同時也得到了賞賜的瓷器和服裝等。
宋代為來宋的使者提供了周到的服務,朝廷為了保護使節(jié)安危和順利入境成立了押伴官制度, 政和六年(1116),宋詔書:“今后番夷入貢,并選差承郎以上押伴,依行程, 無故不得過一日,在路住滯,強買人使香藥,不還價錢。”從中可以看到押伴官的職責就是護送來往使者順利入境。押伴官的存在打開了彼此交流互動的安全通道,這種制度的設立無疑為使節(jié)外交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和穩(wěn)定。
宋代在使者的往來互動中促進了香俗文化以及瓷器文化的交流和傳播,讓各國異彩紛呈的文化迸發(fā)綻放。
(三)興盛的佛教活動
宋代民間盛行佛教,出現(xiàn)了趨于世俗化、平民化的特點,統(tǒng)治階級也利用佛教文化給予人們精神上的撫慰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佛教活動的興盛,使得中國吸引了許多外域僧侶前來交流學習禪宗,促進了僧侶間的文化交流,大大地加強了民俗文化的傳播互動。
香俗文化的盛行有一部分來源于佛教活動的影響,“佛教進入中土后,為了禮佛,又把焚香作為佛教的一種禮儀,在市民生活中流傳開來”。在佛教文化中用香是必不可少的事情,這些香料在寺院大肆使用,大多是檀香、沉香等由外域傳入的香料,這些香料為寺院營造了幽靜凝神的氛圍,同時無論是統(tǒng)治階層還是黎民百姓在祭祖敬神中也用香進行祈禱、祈福,這都與佛教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中國與日本僧侶的交際在南宋時期就很頻繁,像日本著名的僧人榮西就曾兩度來到中國學習和交流佛文化以及禪宗,把禪宗傳到了日本,茶文化也隨之傳播?!叭毡痉鸾探?,把中國天臺山分茶法帶回日本的同時,在分茶時,茶盞茶湯表層浮現(xiàn)的異景,稱之為瑞華(花),譽之為吉祥,所以分茶的影響,不僅波及全國,而且還產(chǎn)生了深遠的國際影響。”高麗王朝在傳播宋代民俗文化中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一些僧人來到中國取經(jīng)學習禪法。伴隨著佛教的傳播與互動,茶文化引入朝鮮半島,一些茶坊成為僧人休息小憩的場所。
由此可見,宋代的民俗文化走出去和引進來的交流互動離不開宋代繁盛的佛教活動,勾連起中國與世界的聯(lián)系。
三、宋代民俗文化情感內涵
宋代民俗文化的傳播,其核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蘊含著深刻豐富的情感內涵,其中包含有天下為公、以和為貴、尊崇禮教的思想內涵,并以此作為價值觀引領著中國與世界交流互動。
(一)天下為公
儒家說:“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钡兰艺f:“道可道,非常道?!倍卟贿^一個說表現(xiàn),一個說內在,表里互補都是既有道,也有藝、有術。宋代民俗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充分彰顯了天下為公的情感內蘊。
文化的出現(xiàn)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各國文化在交流碰撞中不斷豐富其內涵,宋代在思想、政治、文化、經(jīng)濟方面的發(fā)展高度是封建社會的高峰時期,民俗文化上也因此呈現(xiàn)出兼容并包的景象。宋代文化并沒有因為自己的繁盛而一家獨大,反而秉承著天下為公的理念,通過絲綢之路、海外貿(mào)易,將本民族的文化成果傳播出去,同時也能夠吸收和接納外域文化。
宋代范仲淹就曾發(fā)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慨嘆,在這樣天下為公的社會氛圍下涌現(xiàn)了很多優(yōu)秀的人才,例如蘇軾、黃庭堅、嚴羽等人。天下為公的這種思想更是有利于作為價值導向引領宋代民俗文化傳播,君臣百姓更是在思想文化上保持高度的一致,凝聚文化的力量將更為豐富的民俗文化以最嶄新的面貌傳播到世界各處,讓世界共享宋代民俗文化盛世,將瓷器文化、香俗文化、飲茶文化互通,展現(xiàn)出世界多元的民俗文化的魅力。
(二)以和為貴
“禮之用,和為貴”,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尊崇以和為貴的國家。宋代是一個軍事相對來說較弱的朝代,統(tǒng)治階層崇尚文治很少發(fā)動戰(zhàn)爭,因此百姓都在一個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中過上富足的生活,文化生活高度繁榮,弘揚了《論語》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精神,在文化激蕩的大背景下求同存異,兼容并蓄,為燦爛的時代文化添磚加瓦。
宋代朝貢秉持著“厚禮薄來”的原則,如太平興國八年(983)“吐蕃諸戎以馬來獻,上召其酋長對于崇政殿,厚加慰撫,賜以束帛”,這里面就可以看到使節(jié)前來進貢會受到厚禮優(yōu)待,這就將本土的帛布傳播到外域。再如元豐三年(1080)正月詔:“高麗國王每朝貢,回賜浙絹萬匹,須下有司估準貢物乃給,有傷事體。宜自今國王貢物,不估直回賜,永為定數(shù)。”高麗國王覲見都會獲贈數(shù)萬匹浙江絹布,這就是禮尚往來的體現(xiàn)。
民俗文化正是在這樣良性的環(huán)境下傳播互動的,以和為貴的情感內涵促進了中國的對外往來,也促進了宋代民俗文化的傳播發(fā)展。
(三)尊崇禮教
宋代正處于封建社會的轉型時期,封建禮制開始衰敗,為了鞏固統(tǒng)治而重新建立了一系列禮儀制度,同時將民間禮俗引向規(guī)范化的道路。
在宋代禮器文化興盛,器具更是因此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器以載道,將器作為禮的物質載體具有象征意義,就像李公麟所言:“圣人制器尚象,載道垂戒,寓不傳之妙于器用之間,以遺后人,使宏識之士,即器以求象,即象以求意,心悟目擊命物之旨,曉禮樂法。”從中可見禮器是教化民眾、傳播禮教文化的依托,在宋代,瓷器對外的傳播也是在輸送尊崇禮教的價值觀。
茶是外交中不可缺少的禮品,茶文化中蘊藏著的禮教文化與國家禮儀制度相結合,有外國使者覲見時會將飲茶作為國禮饋贈,高麗王朝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也將茶飲民俗引入當?shù)?,并在宋朝飲茶禮制的基礎上有所改進,進一步將茶飲禮制分為兩類:一是王室茶禮,二是普通茶禮。在上流社會盛大的典禮上,國王會將茶賜給臣子,以此來向大家昭示自己的權威和能力。朝鮮半島上的高麗王朝是與宋朝同時期的國家,在宋代寬泛的外交環(huán)境下茶文化傳播到高麗,更是攜帶著深刻的情感內涵,將禮教文化注入飲茶民俗之中,可見朝鮮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能夠廣泛接受。
宋代豐富燦爛的民俗文化的對外傳播對世界文化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民俗文化的互動將中國與世界緊密聯(lián)系起來。宋代發(fā)達的經(jīng)濟貿(mào)易使得民俗以文化載體的形式傳播,將承載著宋代獨特的審美取向和價值導向輸送到世界,散發(fā)出深厚的情感內涵。伴隨著物質文化的交互,即飲茶文化、香俗文化、瓷器文化的傳播,精神文化也廣泛普及,天下為公、以和為貴、尊崇禮教的情感追求使得宋代民俗文化更具有美感和魅力,中國與世界的民俗文化之橋的建立讓人們回歸了無限的精神家園。
(通訊作者:宋娟,哈爾濱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牡丹江師范學院文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孟元老撰,王云五主編. 東京夢華錄[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36.
[3]孫希國著. 《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 整理與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9.
[4]許嘉璐主編,倪其心分史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宋史) [M].北京:同心出版社, 2012.
[5]陸游撰,李劍雄,劉德權點校. 老學庵筆記[M]. 北京:中華書局, 1979.
[6]陳元靚撰. 事林廣記[M]. 北京:中華書局, 1999.
[7]劉琳,刁忠民,舒大剛等校點. 宋會要輯稿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8]徐飚 .兩宋物質文化引論[M]. 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
[9]劉成群. 詞說文學史[M]. 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 2016.
[10]朱彧撰. 萍洲可談[M]. 北京:中華書局, 1985.
[11]趙汝適撰. 諸蕃志[M]. 北京:中華書局, 1985.
[12]趙彥衛(wèi)撰,傅根清點校. 云麓漫鈔[M]. 北京:中華書局,1996.
[13]吳自牧撰. 夢粱錄 [M]. 北京:中華書局, 1985.
[14]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15]王迪.宋代中國與印度洋沿岸各國的醫(yī)藥文化交流[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1993(3).
[16]鄒濤. 清玩書系 雅室清賞 文房雜項[M]. 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2016.
[17]夏陽編. 茶藝知識[M]. 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 2015.
[18]王玲著. 中國茶文化[M]. 北京:中國書店, 1992.
[19]湯開建,劉建麗輯校. 宋代吐蕃史料集 [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20]楊天宇.禮儀譯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1]朱鳳瀚. 中國青銅器綜論(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基金項目: 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8BZW095)
作 者: 楊安琦,牡丹江師范學院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編 輯: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