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浦城吳氏家族以科舉起家,其成員中有兄弟兩人先后位至宰執(zhí),在“尚官”而不“尚閥閱”的宋代,可稱得上是盛族。與王安石家族的成功聯(lián)姻,無疑是吳氏家族達到其家族發(fā)展巔峰的原因之一。然而,吳氏家族的主要成員并不支持王安石新法,在當(dāng)時黨爭激烈的時代,這也是吳氏家族迅速衰落的原因之一。
【關(guān)鍵詞】宋代;浦城;吳氏家族;王安石新法
北宋中后期迅速崛起的吳氏家族,作為王安石家族的姻親家族,其主要成員對新法的態(tài)度讓王安石始料未及,其家族的興衰成敗也與王安石及其新法息息相關(guān)。
1 吳氏家族的興起與發(fā)展
浦城(今福建南平浦城)吳氏家族是宋代最負(fù)盛名的科宦世家之一。其家族乃唐德宗時期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吳通玄之后裔。吳通玄之子吳睿任官浦城,家族遷居于此,遂為浦城人。據(jù)《舊唐書》記載,吳通玄在黨爭中失利,被貶官福建,后賜死,吳氏家族開始衰落。唐末,吳通玄五世孫吳進忠已為平民。六世孫吳諒?fù)〞匀鍖W(xué),在鄉(xiāng)里做教書先生。至吳諒之子吳待問時,因應(yīng)宋代重文輕武、大興科舉的時代變化,吳氏家族開始重新崛起。
吳待問,宋真宗咸平三年進士,累官光祿卿,以禮部侍郎致仕,是入宋后光大吳氏家族的第一人。自他之后,浦城吳氏迅速貴顯。吳待問的官職并不高,他對吳氏家族的最大貢獻是培育了四個兒子:吳育、吳京、吳方、吳充。其中,吳育、吳京、吳方同登仁宗天圣五年榜進士,吳育禮部試為第一;寶元元年,吳充“未冠,舉進士”。兄弟四人皆進士高第,于是,“吳氏兄弟名聞天下”。這在當(dāng)時傳為美談,浦城吳氏家族至此聲名大振。吳氏父子五進士,脫穎而出,除了時代背景外,有其家庭原因。據(jù)說,吳待問的父親吳諒“平生惟訓(xùn)童稚以自晦,里人以其長厚,目為‘吳觀音”。
吳待問“所生四子,參政育、樞密充,又京、方,并登進士為朝臣。諸孫數(shù)十,皆京秩”。在吳待問的子孫中,吳育、吳充最為著名,與其父一起,世稱“浦城吳氏三賢”。吳育,釋褐為大理評事,遷寺丞。歷知臨安、諸暨、襄城。景祐元年,以大理寺丞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入第三次等,擢著作佐郎、直集賢院、通判蘇州。慶歷五年,拜右諫議大夫、樞密副使,進官參知政事,終資政殿大學(xué)士、尚書左丞、知河南府,為仁宗朝一代名臣。吳育官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時,吳待問仍在朝,“公在二府時,太保公(吳待問)以列卿奉朝請。父子在廷,士大夫以為榮”,這是吳待問在世時,吳氏家族發(fā)展的最高峰。
吳充,釋褐為鐘離縣尉,歷國子監(jiān)直講、吳王宮教授。熙寧元年,知制誥。期間,王安石長女嫁給吳充之子吳安持,據(jù)說,王安石對這門親事曾經(jīng)很滿意,賦詩云:“同官同齒復(fù)同科,朋友婚姻分最多”。熙寧年間,王安石先后為參知政事、宰相,主持變法,深得宋神宗的信任。“王荊公與吳沖卿丞相同年同歲,又修婚姻之好。熙寧中,越兩制舊人三十余輩,用為三司使、樞密使副。又薦代己為相”,熙寧九年十月,在王安石的推薦下,吳充接替王安石,成為宰相。至是,吳氏家族進入了其家族發(fā)展史上的極盛期。
吳京、吳方,均仕至太常寺丞。
在吳待問的孫子輩中,較為著名的有吳安詩與吳安持。吳安詩,元祐三年為禮部員外郎,四年,擢右司諫,七年,除天章閣侍讀,改直集賢院兼侍讀,尋除中書舍人;吳安持,即王安石女婿,熙寧中,提舉市易,元祐三年為都水使者,八年為太仆卿,紹圣元年為權(quán)工部侍郎,終天章閣待制。
吳待問四世孫、吳育之孫吳儔,紹圣元年以右通直郎應(yīng)賢良方正制科入第三等,累官至承議郎。吳安詩之子吳儲、吳安持之子吳侔,皆官至員外郎。
在宋代“尚官”而不“尚閥閱”的家族觀念之下,浦城吳氏家族已經(jīng)是名符其實的名門望族了。
2 吳氏家族主要成員的政治立場及對新法的態(tài)度
在熙豐變法期間,作為同僚、兒女親家,王安石對吳充抱有很大的期望。然而,吳充“雖與安石連姻,而心不善其所為,數(shù)為帝言政事不便”, 于是,宋神宗認(rèn)為此人“中立無與”。吳充對變法持保留態(tài)度。吳充是個城府很深的人,據(jù)說他做了宰相后,“所言于上,人無知者”。對于他的兩面性,王安石可能知之甚少或者可以說是一無所知,要不然,按照王安石的性格,關(guān)于新法,他的眼睛里是容不得半點沙子的,不可能容忍吳充這樣的行為。所以,盡管吳充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王安石仍然不斷地舉薦他。熙寧九年,王安石第二次罷相后,吳充與王珪并相。吳充“知天下不便新法,欲有所變更,嘗乞召還光及呂公著、韓維、蘇頌,又薦孫覺、李常、程顥等十?dāng)?shù)人,皆安石所斥退者”,一部分反變法人士得以重返朝廷。他甚至離間神宗與王安石的關(guān)系,阻止王安石復(fù)相,“力言荊公家兄弟不和事以阻抑之。荊公去而不復(fù)召者,沖卿力也”。吳充對于新法的這種搖擺態(tài)度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家族其他成員的政治立場。
吳安詩為吳充長子,元祐時為諫官,在舊黨排斥打擊新黨的斗爭中表現(xiàn)得比較活躍。新黨人物、元豐宰相蔡確貶知安州,閑暇時游覽車蓋亭,作《夏日登車蓋亭》十絕句。當(dāng)時,知漢陽軍吳處厚與蔡確有矛盾,乘機牽強附會,指責(zé)此詩為誣陷宣仁太后而作。時為右司諫的吳安詩伙同諫官梁燾、劉安世等人一起,交章論奏,緊抓不放,非置蔡確于死地不可。蔡確最后被貶為英州別駕,新州安置,并死于貶所,史稱“車蓋亭詩案”。
在黨爭中,吳充夫人非常支持其子吳安詩的所作所為。據(jù)說,紹圣初,吳安詩“欲論事而懼其親老,未敢”,而吳充夫人“屢促其子論列時事”,吳安詩由此被貶,夫人“不以為恨也”。吳安詩屬于堅定的反對新法的舊黨人物,崇寧元年,名列元祐黨籍。
王安石女婿吳安持政治態(tài)度也比較保守。在王安石任相期間,多次與變法的堅定支持者呂嘉問同僚,然而,其表現(xiàn)遠沒有呂嘉問積極,兩人經(jīng)常發(fā)生分歧,令王安石非常難堪。由于其左右搖擺的態(tài)度,元祐、紹圣期間,不僅新黨人物攻擊他,舊黨人物,如蘇軾等也對其進行彈劾。崇寧元年,入元祐黨籍。
吳儔亦為舊黨人物,卷入黨爭頗深。元符二年,被剝奪一切官職,崇寧元年,入元祐黨籍。
3 對家族的影響
“觀國朝以來,將相大臣子孫保有其家室,迨數(shù)世而不墜門法者,不十?dāng)?shù)家”,相對于以往來說,宋代世家大族地位變化的速度無疑在加快,很多家族處于快速的上升或下降的變遷當(dāng)中。吳育、吳充兄弟官至宰輔,位極人臣、封妻蔭子,家族的發(fā)展達到鼎盛。借助于吳充的余恩及姻親們的拔擢,吳安詩做到了正四品的中書舍人,吳安持做到了從三品的工部侍郎。但到下一代,吳儔只做到從七品的承議郎,吳儲、吳侔均為從六品的員外郎,幾乎就要喪失蔭補子孫的權(quán)利。再下一代,在史籍中已經(jīng)很難找到吳氏子孫的活動情況了,吳氏家族迅速衰落。
吳氏家族迅速衰落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吳育、吳充兄弟以后的科舉不興;姻親家族的連累;徽宗年間張懷素謀反案對吳氏家族的致命打擊等等。然而,吳氏家族主要成員的政治立場及對新法的態(tài)度也是其家族衰落的一個重要因素。從熙寧以后,北宋大部分時間都由新黨人物或者打著新法旗號的人物主政,吳氏家族主要成員的政治立場和態(tài)度對其仕途的發(fā)展是相當(dāng)不利的。入黨籍,本人及其子孫遭到禁錮,對吳氏家族的發(fā)展更是一種傷害,家族的迅速衰落不可避免。
參考文獻
[1]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10238,10239.
[2]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M].四部叢刊本.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
[3]吳曾.能改齋漫錄[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李壁.《王荊文公詩箋注》卷33之《酬充卿見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20.
[5]王铚.四六話[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6]李燾.《長編》卷303[M].北京:中華書局,2004:7364.
[7]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錄[M].王瑞來,校補.北京:中華書局,1986:470.
[8]呂本中.紫薇詩話[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9]蘇頌.《蘇魏公文集》卷60[M].四庫全書本.
作者簡介
瞿小娟(1970-),女,黎族,現(xiàn)供職于安順學(xué)院圖書館。中學(xué)高級教師職稱。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xué)。
作者單位
安順學(xué)院圖書館 貴州省安順市 5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