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斌
摘要: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的古典詩詞久傳不衰,隨著近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受到重視,特別是中央電視臺的中國詩詞大會受到社會推崇,語文教學中對古典詩詞的教學也得到加強,而詩詞中的情感在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起的作用很大,因此對詩詞中的情感教學問題進行研究和探索就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初中語文 ? 古典詩詞 ? 情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所展現(xiàn)的情感類型多種多樣。有憂國憂民的杜甫詩歌、有壯志報國的辛詞、有思念家鄉(xiāng)的李白、有直面挫折的蘇軾等等。這是語文教科書獨特的魅力,它散放著濃厚的人文氣息,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的基本特點。學習這些古詩詞時,讓學生感受古詩詞中豐富的情感,加深學生對于國家民族、家庭親人的認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家國觀,培養(yǎng)情感體驗的能力。這正是語文教育改革的目的。
一、欣賞詩詞的目的
對于一首詩詞,初中生從最初的閱讀感知到深入理解需要一個過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就在于讓學生從詩詞中豐富自己的情感,陶冶學生的人文情懷,進而熏陶品格,領悟人生道理。古典詩詞中蘊含的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正是教育的要義。
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可以了解到歷史人物的愛國情操、領略民俗文化的魅力、 欣賞祖國山河美色、 感受親人之間的溫情瞬間。 初中階段是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期。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學會抓住關鍵期,及時對學生的思想價值觀進行調整。
二、凸顯美育在教學中的地位
美育的重點就是人文教育,是將人的內心蘊含的情感激發(fā)出來,對人的精神進行啟迪和教育,通過審美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初中語文就是激發(fā)學生情感、打開“人文情懷”的陣地。
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根據(jù)初中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人文情懷教育,充分發(fā)揮古詩詞的情感熏陶作用,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
三、教材情感類型及教育分析
情感教育與認知教育不同,情感教育要與認知教育統(tǒng)一起來,綜合式的教育可以取得突出的效果。情感是一個人重要的發(fā)展領域,通過教育給予激發(fā),就會發(fā)生質變,這種質變是前行式的,一個人的素質也整體得到提升,人性的光輝也才會發(fā)揮出來。
中國歷代詩人人數(shù)眾多,風格萬千,詩中蘊含的情感也是千變萬化的。部編初中語文教材,增大了古詩詞的分量,要求背誦的篇目一百多篇。在教學中老師要帶領學生概括課本中的古詩詞,分清其情感類型。
1、愛國情感
家國情懷是中華文化的靈魂,是維系中華民族千百年活力的精神支柱,是凝聚中華民族的力量所在。幾千年來,許多愛國愛民的詩人, 發(fā)自內心的憂國憂民,把自己對國家命運、百姓冷暖的關切之情抒發(fā)出來,就產生了大量的愛國詩篇。
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國家和人民所表現(xiàn)出來的深情大愛,它是對自己國家一種高度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因此,在教學中,語文教師應當利用有利的資源,教給學生一份“家國情懷”, 幫助學生梳理我國歷史發(fā)展,讓學生明白每個朝代的興衰過程。以憂國憂民的情感為支點,引導學生感受杜甫憂慮國家現(xiàn)狀,一夜后“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 內心的痛心疾首。在學習《過零丁洋》時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堅貞氣節(jié);在學習《破陣子》時,要有“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后名”的殺敵報國建功立業(yè)的志向,要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愛國情懷在學生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記。 教育學生不能一味地低頭學習,要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心懷國家、民族,立志為國家建設奉獻力量。
2、思鄉(xiāng)之情
古代的很多文人懷著“好男兒志在四方”的壯志,或外出做官,或外出游歷,背井離鄉(xiāng),顛沛流離,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
如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王維的《九月 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的《水調歌頭》等。
《天凈沙· 秋思》開頭用 12 個字描繪出深秋僻靜的山村圖畫, 夕陽給這個偏僻的山村增添了悲涼氣氛,一位游子牽著自己的瘦弱的馬匹穿過村落,不知該往何處。28字卻將異鄉(xiāng)游子無限鄉(xiāng)愁、旅途孤單之情躍然紙上。
王灣的《次北固山下》第一個字“客”便告訴讀者詩中的主人公客居他鄉(xiāng),怎么能向親人傳達自己的思念的,只能寄托于歸雁。
鄉(xiāng)愁不只是對故園的留戀,也包括對親人的無限思念。“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是蘇軾對無數(shù)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的美好期盼,將思鄉(xiāng)之情與宇宙哲學相結合,希望游子能打開愁緒,放眼未來。
3、 思念友人
友情在人一生中是必需的情感,尤其是對于初中生來說,更傾向于向朋友訴說自己的心事。東晉詩人陶淵明說: “落地為兄弟, 何必骨肉親?”朋友之間的感情在陶淵明看來是高于親情的。
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將自己對于好友的思念與擔憂寄予明月,希望能“隨君直到夜郎西”,以慰藉友人被貶謫的孤寂。
高適的詩歌則一改這種悲傷的離別愁緒,鼓勵友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激勵友人精神抖擻的繼續(xù)前進,莫要被一時的分別絆住手腳。
4、熱愛大自然之情
中國地域廣闊,山川河流,形態(tài)各異,覽物之情,千姿百態(tài)。從古到今,無數(shù)詩人利用筆墨描繪祖國的河山風景,表達對自己生活的故鄉(xiāng)、自然風光、民俗風情、祖國的山川河流的喜愛、贊美。那些歌頌山川景色的古詩詞如同帶著情感溫度,我們可以在瀏覽祖國美景的同時,回味詩人獨特的感情體驗。教材中這些古詩詞可以讓初中生不出門便能領略祖國之美,激發(fā)對自然風光的向往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四、結語
在古詩詞教學中實行情感教育,不僅抓住了詩歌的本質特征, 并且更是一種對中華文化的傳承。情感教育是一種以態(tài)度為中心的教育, 它是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老師如果帶領著學生走進詩的國度,讓他們與詩人相遇,與詩人進行心靈的溝通,那么他們就會被詩人美好的情感所打動,在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激發(fā)了自己的情感,凈化了自己的心靈,提升人生的境界,從而實現(xiàn)知、情、意、行的高度和諧和素質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李雅利. 核心素養(yǎng)下中學古典詩歌教學中情感教育的研究[J]. 課程教育研究, 2021(4):3.
[2]徐麗華. 從美育角度探討初中語文古典詩歌的情感教學分析[J]. 中外交流,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