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吟誦教學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其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有利于傳承中華文化。在教學中,教師可教授學生基本調和吟誦調,采用靈活的方法教授吟誦,并輔之以詩詞寫作進行教學。
關鍵詞:大學語文;古典詩詞;吟誦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 215 -01
吟誦是古典詩詞最早的一種誦讀的方式。關于吟誦的定義向來不統(tǒng)一,古人有吟、詠、誦、哦等說法。陳少松先生認為:“傳統(tǒng)的吟,就是拉長了聲音像唱歌似地讀;傳統(tǒng)的誦,就是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有節(jié)奏地讀?!盵1]陳先生較恰當?shù)馗爬艘髡b的含義。總之,吟誦即吟唱和誦讀二者的結合。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古典詩詞凝聚了古人的智慧,是語言文化的藝術體現(xiàn)。在大學語文課本中,古典詩詞的內容幾乎占了所學內容的四分之一,表現(xiàn)出高校在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重視。然而在教授古典詩詞的過程中,大多數(shù)教師未能擺脫中學式的教學方法,一般按照作者簡介、字詞注音注釋、詩句翻譯、主旨情感等順序來講解詩詞。學生能從教師的講解中理解詩意和主旨,然卻感受不到詩詞的情感美和藝術美,容易產(chǎn)生厭學心理。
吟誦不同于朗誦,它抑揚頓挫,聲情并茂,意蘊悠長,同時承載著濃厚的中華文化。采用吟誦教學對學好古典詩詞,提高大學生素養(yǎng)、傳承中華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古典詩詞節(jié)奏鮮明,韻律和諧,這主要體現(xiàn)在其平仄、押韻、聲調、對仗和句式上。因此讀起來朗朗上口,抑揚頓挫,給人音樂的美感。詩歌的產(chǎn)生,是和音樂緊密相關的,詞產(chǎn)生之初也是依據(jù)音樂的曲調進行“倚聲填詞”,由此可見,采用吟誦學習詩詞,可以更好地探析詩詞的原貌,感受詩詞的音樂美。
詩歌是一種高度凝練的語言藝術,其語言含蓄內斂,其情感深沉蘊藉,而這往往通過意象和意境來表現(xiàn)。因此學習古典詩詞時,可以“因聲入境”,即通過吟誦把學生帶入到詩詞的意境中,感受詩人思想的起伏變化,體會詩歌的精神內涵和情感意蘊。吟誦教學打破了以往單純的“朗誦——講解——朗誦”的授課方式,在講解的基礎上進行吟誦,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詩詞內容、思想主旨的理解,并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詩詞的意蘊美、情感美和音樂美,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其次,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吟誦是一門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問,它不像歌曲,必須按照固定的曲譜來演唱,它的曲調是多樣的,學生可以在古詩詞基本吟誦調的基礎上,根據(jù)自己音色、腔調及對詩詞的感悟能力,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吟誦調。我們現(xiàn)在常見的“唐文治吟誦調”、“葉嘉瑩吟誦調”、“陳少松吟誦調”、“徐健順吟誦調”即是如此。此外,還可以依據(jù)同類型的詩詞曲調吟誦其它的詩詞篇目,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都較強,在掌握了一定吟誦理論之后,他們可以自主學習,創(chuàng)作吟誦調,這對豐富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三,有利于傳承中華文化。詩詞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其表現(xiàn)出的思想與情感也往往能引起讀者的共鳴。詩詞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朱自清、葉圣陶、南懷瑾、葉嘉瑩、徐健順、陳少松等教育家、學者都進行過吟誦的推廣,這不僅重塑了民族文化自信心,也大大增強了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大學是學習和傳播文化的場所,大學生學好吟誦,可以弄清詩詞文化的原貌,進而傳承和推廣吟誦文化。
總之,吟誦教學對于改革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發(fā)展、弘揚傳統(tǒng)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在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采用多種方法進行吟誦教學。
1.教授基本調和吟誦調。
吟誦雖曲無定調,然也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的。徐健順先生將吟誦的方法概括為“一本九法”?!耙槐尽奔匆髡b之本是運用聲韻手段,傳達詩詞內涵。詩詞是講究平仄和用韻的,“九法”即“入短韻長、虛實重長、依字行腔、依義行調、平長仄短、平低仄高、模進對稱、文讀語音、腔音唱法”。因此,教師在教授吟誦前,可引導學生對詩詞進行節(jié)奏的劃分,使之在吟誦中感受其韻律和氣韻。接著要求學生弄清詩詞中的平仄。關于詩詞中的入聲字,教師可引導學生查閱《平水韻》入聲字表,然后依據(jù)“平長仄短”的基本原則去吟誦?!捌介L仄短”是吟誦的基本調,然學生也可根據(jù)自己對詩詞的感悟進行靈活地處理,創(chuàng)作出屬于自己的吟誦調。
2.采用靈活的方法進行吟誦。
吟誦的曲調是多樣的。因此教師在課上可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進行教學,如(1)類比吟誦。即把古典詩詞進行歸類,找出各類詩詞的異同點,通過類比來感受詩詞的情感變化。(2)對比吟誦。把不同詩詞的吟誦調進行對比,讓學生感受不同風格的詩詞吟誦的差別。(3)多調吟誦。相同的一首詩詞,由于不同的人其人生經(jīng)歷、情感態(tài)度、感悟能力的不同,因而也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曲調。教師可找出這些不同曲調,吟誦給學生聽,讓學生在不同的曲調中感受吟誦的多種韻味,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風格。此外還可通過開展“課前吟誦”、“吟誦比賽”、“吟誦錄像展示”等活動提高學生的興趣。
3.引導學生進行詩詞寫作。
吟誦是感受古典詩詞意蘊的最好途徑,然要想深入地領會其意蘊,把握作者創(chuàng)作的心態(tài),就必須把自己融入詩詞中。而要想做到這一點,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也能創(chuàng)作古典詩詞。詩歌發(fā)展在唐代達到了頂峰,李白的“吟詩作賦北窗里”,杜甫的“新詩改罷自長吟”,都說明吟誦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種方式。就連魯迅先生也說“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因此,教師需要學會創(chuàng)作古典詩詞,并引導學生進行古典詩詞的創(chuàng)作。吟誦和創(chuàng)作是相輔相成的,創(chuàng)作有助于更好地吟誦,吟誦有助于學生把握節(jié)奏、韻律,從而更好地創(chuàng)作。
進行吟誦教學意味著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語文教師隊伍中,有很多是非文學專業(yè)的教師,缺少對古典詩詞的感悟能力和文化底蘊。因而在進行吟誦教學前,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增強對詩詞的感悟能力。如多讀一些古典詩詞的作品,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多讀文學史,了解文學發(fā)展的過程,增強對詩詞作品產(chǎn)生背景的了解,進而更好地去解讀文學作品;認真研讀一些文學理論的書籍,增強對吟誦理論的認識,掌握詩詞的對偶、平仄、押韻等方面的格式和技巧。只有如此,吟誦教學才能成為一項可行性強、促進師生共同提高的一項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陳少松.吟誦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門絕學[J].古典文學知識,2005(2):91.
[2]胡俊林.論中華吟誦文化的發(fā)展軌跡[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6.5
作者簡介:韋曉蘭(1987—),女,漢族,廣西賓陽人,講師,文學碩士,南昌工學院,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