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麗萍
摘要:主題是文學作品思想價值的集中呈現(xiàn),更是文本情感和情緒的表達與流露。小學語文主題閱讀就是根據(jù)某一特定主題集合相關的素材,讓學生進行同步閱讀,從而加深學生對主題認知的一種教學模式。因此,文章將對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進行深度探討,旨在讓語文學習真發(fā)生。
關鍵詞: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小學是學生所受教育的基礎部分,如果能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和習慣,就能為其今后的語文學習道路夯實基礎。但如何才能在豐富的閱讀素材中挑選適合學生需要的內容,又如何組織眾多素材以實現(xiàn)預計的教學目標?主題式閱讀將為上述問題提供具體的思路。因此,文章將對主題式閱讀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運用展開深入分析。
一、同主題中求異,激發(fā)閱讀思維
為提升語文閱讀教學效率,同時貫徹素質教育以及新課改的重要指示,教師應積極改革閱讀教學,從而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為語文教學夯實基礎。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思維是極為關鍵的教學任務,學生的思維越活躍,通過閱讀獲得的啟示才會越多。教師在組織主題閱讀活動時,應著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思維,讓學生對文本展開有效的閱讀與思考,及時發(fā)掘文本中的難點與重點,并從同一主題文章中尋找不同之處,這樣才能加強學生的閱讀經驗。
例如,在教學《北京的春節(jié)》一文時,作者用細節(jié)化的方式描摹北京春節(jié)的相關習俗,烘托出一派熱鬧、喜慶的節(jié)日氛圍,使讀者產生身臨其境之感。等學生通讀文本以后,教師開展了主題閱讀活動,為學生拓展了《過年》這篇素材,要求學生進行對比閱讀,發(fā)現(xiàn)這二者之間的異同點。通過閱讀和分析,學生意識到這兩篇文章的相同之處在于它們都是以“春節(jié)”為主題,但文本中呈現(xiàn)的氛圍卻截然不同。《過年》這篇文章中營造的氛圍相對感傷,表現(xiàn)了作者單獨過年時復雜的情緒。而《北京的春節(jié)》則展現(xiàn)了老北京人獨特的春節(jié)習俗,從字里行間都能感受到那種熱鬧和喜慶的氛圍。發(fā)現(xiàn)不同之處后,教師讓學生繼續(xù)探索這種區(qū)別背后的原因。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這兩篇文章的作者處于不同的時代以及生活背景,而且他們的創(chuàng)作初衷不同?!侗本┑拇汗?jié)》更像是對真實春節(jié)民俗的一次生動記錄,《過年》則表現(xiàn)出作者對傳統(tǒng)陋習的厭惡。兩者的表達方式截然相反。在深入思考以后,學生對同一主題的文本形成了不同的認知,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思維具有積極的意義。
在開展主題閱讀教學時,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從同一主題的文本中發(fā)現(xiàn)不同之處。在對文本展開探索與研究的過程中,學生對文本的認識更加深刻,對文本主題的理解更加深入。
二、創(chuàng)設文本情境,促進主題理解
閱讀教學,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尤其在開展主題閱讀活動時,教師不能只是關注閱讀素材的選取問題,更需要關注如何教學的問題。因為教師采取的教學方式將直接影響學生的主題閱讀效果,如果采取單一化的教學模式,學生很難產生閱讀的積極性,對主題的領悟自然不夠深刻。因此,教師不妨為學生創(chuàng)設文本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閱讀文本、理解文本,這樣可以加速學生對主題的感知與領悟,從而提高主題閱讀教學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時,本單元主要涉及三首古詩(示兒、題臨安邸、已亥雜詩)、三篇文本(少年中國說、圓明園的毀滅、小島)。通過分析課文內容可知,本單元涉及的主要都是愛國題材的文章。但是對大部分小學生而言,他們對中國歷史的了解相對較少,其愛國情懷不夠深刻,自然無法對文本內容形成深切的感受。教師可結合“愛我中華”這一主題,為學生展示了兩個不同的視頻。其中一個視頻主要展示的是宋、清時期的歷史,另一個視頻展示的是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重要歷史。接著引導學生閱讀文本,讓學生思考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視頻中的內容有哪些關聯(lián)。與此同時,教師可組織課堂討論,讓學生圍繞問題展開探索和研究。在討論過程中,學生意識到視頻更加直觀,主要展現(xiàn)的是大的歷史趨勢,但文本的描繪更加具體,主要展現(xiàn)某一個特定的歷史事件,或人物在歷史洪流中的感受。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為了運用主題閱讀模式,教師還需要優(yōu)化課堂教學方式,不同的教學方式會起到不同的作用,通過情景創(chuàng)設,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主題的認識和理解,還可以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
三、尊重主體地位,給予表達空間
不論采取任何一種閱讀教學模式,其實施的對象都是學生,因此教師不能總是從主觀的角度設計,還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考慮到學生的情緒和感受。其實,小學生雖然活潑調皮,但他們對任何事物都有獨到的見解,也愿意深入其中去體驗和感受。在主題閱讀實施過程中,教師不能總是從主觀角度出發(fā),將知識強加給學生,而是應當尊重學生的想法,傾聽學生的心聲,這樣才能提高主題閱讀的實施效果。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時,本單元主要涉及四篇課文,分別是《短詩三首》《綠》《白樺》和《在天晴了的時候》。通過這些文章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典型的“現(xiàn)代詩”單元,編者篩選的詩歌都具有特殊的審美價值,向讀者展現(xiàn)了豐富多彩的世界之美。通過學習本單元的課文,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現(xiàn)代詩,體會現(xiàn)代詩的特點以及情感抒發(fā)方式。為了實現(xiàn)主題閱讀的目的,教師將這幾篇文本進行梳理整合,旨在引導學生通過“詩歌”這把鑰匙發(fā)現(xiàn)文本背后的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學生劃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讓學生誦讀文本,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語言、畫面以及情感,使學生進一步把握詩歌的獨特韻味。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想象:“通過閱讀詩歌,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同時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從生活化的角度表達自己的見解。
主題閱讀是一種閱讀教學模式,但其實施的對象是學生,因此教師不能總是從成人的角度進行分析,也不能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而應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給予學生充分的表達空間,這樣才能提高主題閱讀的效果。
綜上所述,創(chuàng)新原有的教學模式,使小學語文展現(xiàn)新的活力是教育教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主題閱讀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型教學方式,它既可以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還可以增添課堂的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朱秀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析[J].安徽教育科研,2020(20):47-48.
[2]高春玉.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策略[J].新智慧,2020(36):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