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周紅
摘要:任何一件歷史事件,如果單獨來看,都是發(fā)生在特殊事件、特殊地點的偶然事件。然而,如果將其放在整個歷史卷軸中加以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一事件之所以發(fā)生在這一時間、這一地點,往往都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那么,初中歷史教學如何幫助學生從偶然中尋找必然,從表面中透視本質,從個案中尋找規(guī)律呢?這就要求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分析歷史、認識歷史,使學生在時空縱橫中提高學習效率、提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初中歷史;時空觀念;深度學習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從2019年秋季起,義務教育統(tǒng)編歷史教科書和高中歷史必修教材的敘寫均以通史為主。如何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成為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教學中,一些教師對于時空觀念的培養(yǎng),或因輕視而忽略,使學生不了解分割歷史時空的多種方式,不會構建歷史事件與時空的相互聯(lián)系,更不能在不同時空框架下形成對歷史變化的理解。
一、初中學生時空觀念素養(yǎng)的現(xiàn)狀分析
初中學生如何看待時空觀念的問題?筆者對近100名初中生進行了隨機訪談,訪談結果整理如下:第一,時間有方向嗎?時間具有不可逆轉性,即不能回到過去。如果人類突破了光速的極限,能不能回到過去?無法回答。第二,空間是什么?空間就是眼睛看到的、能走到的地方,走不到,看不到的地方呢?沒有感覺;天空、海洋、陸地就是空間;空間就是宇宙,宇宙有多大?無限大。第三,空間有方向嗎?有,東南西北上下。第四,時間和空間是什么關系?有關系,沒有空間,時間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沒有時間,空間存在沒有價值;沒關系,都是獨立存在的,沒有空間,時間也在流逝;沒有時間,空間也存在的。第五,歷史學科中的時間和空間是什么?……不知道。
可見,初中生對“時空”的理解是多樣的,也暴露出初中生并不理解歷史學科的時空概念,未能辨識歷史敘述中不同的時空表達方式,更不理解它們的意義。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基于時空觀念的深度學習的策略
(一)巧繪時間軸,培養(yǎng)時空觀念
歷史學家安托萬?普羅斯特曾經說過:“歷史學家是致力于時間的工作?!笨梢?,對于學生來說,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理清歷史事件的時間脈絡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帶領學生共同繪制“時間軸”,使學生以“時間軸”為線索,了解歷史事件在時間上的先后順序及內在聯(lián)系,進而引導學生以宏觀而動態(tài)的眼光觀察歷史、學習歷史。
例如,在學習“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時,教師需要讓學生明確五四愛國運動的前因后果,這樣學生才會真正明白五四愛國運動的意義及影響。比如,教師可以將整個“時間軸”分成以下三個重要的時間段:首先,教師以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為這個“時間軸”的起點,讓學生明白五四運動并非是偶然事件,它是我國民主思想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其次,教師將1919年1一5月作為“時間軸”的第二個時間段,并分別通過1月的“巴黎和會”召開,4月的山東權益“移交”日本及5月的學生集會和抗議三2021年第9期(總第516期)h個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向學生展現(xiàn)五四運動爆發(fā)的“導火索”性事件;再次,教師以1919年6月以后的“大罷工事件”為“時間軸”上的第三個時間段,向學生展現(xiàn)五四運動的發(fā)展情況及重要影響。這樣一來,學生在“時間軸”的啟發(fā)下,不僅順利理清了五四愛國運動期間的重要歷史事件的前后順序及影響,也深切體會到了五四愛國運動的意義及影響。
(二)巧用地理圖,培養(yǎng)時空觀念
古代兵書上經常形容一些軍事要塞為“兵家必爭之地”,可見,地理環(huán)境對于戰(zhàn)爭成敗的重要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利用“地理圖”,使學生明確歷史事件之間的地理關系,并認識到地理位置對歷史發(fā)展的潛在影響,鼓勵學生從空間視角觀察歷史、了解歷史。
例如,在“血腥的資本積累”一課中,“三角貿易”這部分內容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如果教師只是用語言向學生陳述“三角貿易”的過程,學生會產生很多疑問:為什么把這種貿易往來叫“三角貿易”?為什么先到非洲,再到美洲?為什么在海上交通并不十分發(fā)達的情況下,這種海上貿易能順風順水,持續(xù)幾百年……隨著地圖的呈現(xiàn),學生的這些疑惑很快就能迎刃而解。原來,這些資本主義國家進行資本掠奪之所以采取先到非洲、再到美洲這種“順時針三角形”的貿易路線,是由三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決定的—三個大洲之間的加那利寒流、幾內亞、北赤道、墨西哥和北大西洋暖流剛好為歐洲掠奪者圍成了一個全程順流而下的“安全地帶”,這為他們的資本掠奪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因此,最初的資本積累就從這個罪惡的“三角區(qū)”展開了。
(三)軸圖相結合,培養(yǎng)時空觀念
歷史事件的發(fā)生通常是“天時”“地利”“人和”三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除了向學生渲染人為力量對歷史進程的影響之外,也應該通過“時間軸”和“地理圖”相結合的方式,將時間順序與空間關聯(lián)結合起來,共同呈現(xiàn)歷史事件發(fā)生的背景及緣由,使學生感受到歷史長河中時空縱橫的奇妙,進而促進學生時空觀念的形成與發(fā)展。
例如,學習“北伐戰(zhàn)爭”一課我們都知道,北伐戰(zhàn)爭歷時18個月,途經廣東、湖南、湖北、江西、南京、福建、浙江、上海等多個地區(qū),是一場輻射地域廣、持續(xù)時間長、歷史意義大的戰(zhàn)爭。那么,教師如何幫助學生準確而全面地了解戰(zhàn)爭的發(fā)展歷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取“軸圖結合”的方式,將“時間軸”與“地理圖”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時空縱橫”中將時間與空間進行綜合理解與記憶,使學生對整個歷史事件有綜合性的把握。這樣一來,學生對北伐戰(zhàn)爭作戰(zhàn)的時間和空間順序就能夠做到綜合把握,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時空觀念,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結語
總之,由于“時空秩序是一種更本質、更上位、更具統(tǒng)攝力的學科思想與育人價值的整合體,要充分挖掘這種整合體的價值,走向整合取徑,最重要的是構建深度學習。因此,基于時空觀念的深度學習,能夠使學生作為主體參與人類的偉大歷史實踐,了解并認同歷史知識背后所蘊含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提升學生的歷史認知水平與精神境界,使其成為具有高級社會性情感、積極的態(tài)度以及正確價值觀的人,有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鄭小強,莫圣森.初中歷史復習課下時空觀念的培養(yǎng)與實踐—以《多元文化碰撞交融與社會經濟高度發(fā)展》一單元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19(6).
[2]羅紅偉.基于時空觀念培養(yǎng)的初中歷史地圖教學以統(tǒng)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的教學實踐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下半月?實踐),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