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燊
【摘要】新時代歷史學科教學改革方向重視對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歷史教學更注重對學生從識記到理解,到運用,并促進學生具備一定核心素養(yǎng)的歷史研究學者的方向培養(yǎng)。“主題+問題鏈”式互動教學模式應運而生,主題引領、問題驅動,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啟迪了學生的思維、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膽識。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領悟其中的歷史智慧,使他們能從一個更廣闊的視角認識歷史,吸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學會做人做事。
【關鍵詞】初中歷史;主題+問題鏈;主題引領;問題驅動
初中歷史教育的使命與追求是歷史教師一直以來探索的話題,育人是教育部不斷強調的發(fā)展方向。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引領,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新時代歷史教師的使命。在此背景下,歷史學科不僅要掌握歷史事件的時間、經過、結果的基本要素,還要理解歷史產生的原理,懂得運用歷史核心素養(yǎng)來分析各種客觀的歷史事物和事件,學會做人做事。為了適應這一新要求,下面筆者以八年級下冊《新文化運動》為例,講述以“主題+問題鏈”的教學模式在課改后的創(chuàng)新應用。
一、主題引領,構建有靈魂的歷史課堂
歷史本身是有血有肉的,歷史課堂理應生動有趣,而不是枯燥乏味的,它是有溫度的。“主題+問題鏈”式互動教學模式中的主題是一節(jié)課的靈魂,它起到定格課程感情色彩的作用?!伴_顱洗腦,浴火重生”用一種積極向上的感情定格了新文化運動感情色調。新文化運動出現(xiàn)在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時期,上承辛亥革命民主共和道路探索的失敗,下啟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創(chuàng),屬于近代化過程學習西方思想文化的階段。“開顱洗腦,浴火重生”一方面能讓學生非常深刻地感受到新文化運動的積極影響,另一方面又勾起學生對本課內容的聯(lián)想,提高學習興趣。
在大主題的引領下,根據課程內容的編排設計,筆者增加了三個小主題。背景:共和夢碎,何去何從;經過:開顱洗腦,革故鼎新 ;結果:禮教動搖,面目一新。主題的設計是筆者根據課程改革標準重構課文內容,它能夠鮮明又具體地表達學習的對象,使教學內容更加有條理性、連貫性、邏輯性,也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問題驅動,勢如破竹,提升課堂智慧
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說:“真知是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獲得的?!蓖ㄟ^問題驅動,打通課堂主線,層層推進,深入挖掘,提升課堂智慧。最新公布的《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實施建議”部分指出:“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絕不是取決于對現(xiàn)在的結論記憶,而是要在解決學習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惫P者因此精心設計以下問題鏈:
問題一:根據材料分析,共和夢碎,中國現(xiàn)狀如何?革命道路何去何從?
問題二:新文化運動有哪些重要代表人物?主要宣揚哪些思想?
問題三:你對新文化運動中猛烈抨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tǒng)道德和文化怎么看?
“主題+問題鏈”式互動教學模式在主題引領之下,創(chuàng)設情境,以有趣的內容和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例如,在《新文化運動》一課中,筆者多方挖掘教學資源,提煉主題,結合問題鏈,打通主線,使學生能夠輕松掌握本課內容,掌握一個時代的特征,并能快速領悟其中的歷史智慧。
【主題一】背景:共和夢碎,何去何從
【問題一】共和夢碎后,中國現(xiàn)狀如何?革命道路何去何從?
這一問題是圍繞新文化運動產生的背景而提出的,對應的是第一個小主題——背景:共和夢碎,何去何從。此環(huán)節(jié)開門見山,直截了解地提出了“共和夢碎后,中國現(xiàn)狀如何?”讓學生更深一層了解到辛亥革命失敗的必然,也引起了學生對共和夢碎后中國何去何從的好奇,啟發(fā)學生探究新文化運動的背景。
出示三則材料,一則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的數據表;一則袁世凱祭天圖;一則新舊思想沖突的表現(xiàn)圖。
材料一:1912-1919年,新增資本達到1.3億元,相當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資總額。
材料二:袁世凱稱帝后在天壇祭天。
材料三:
美國教育家哈曼說過:“那些不設法勾起學生求知欲望的教學,正如同捶打著一塊冰冷的生鐵?!鄙鲜霾牧?,重新構建新文化運動前夕的歷史背景,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欣欣向榮,還有代表腐朽落后的封建勢力在竭力反撲、復辟,新舊思想文化的沖突。學生設身處地感受新舊制度、新舊思潮的碰撞,形成一幅極具矛盾和沖突的畫面。學生在歷史畫卷與史料研讀中理性思考,認識新文化運動的背景。
“主題+問題鏈”式互動教學模式中,在一個個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在思維的海洋里快樂地穿梭,猶如撥開層層迷霧,收獲真知。當學生認識到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后,認識到社會轉型需要新思想、新制度。孫中山從改變舊制度的層面來探索救國道路,經歷了做一名醫(yī)生到一位總統(tǒng)醫(yī)國的轉變。辛亥革命失敗后,人們認識到僅有體制,沒有先進思想是不會成功的。因此,從思想層面去探索救國的真理。
主題二:經過:開顱洗腦,革故鼎新
問題二:新文化運動有哪些重要代表人物?主要宣揚哪些內容?
活動:我最喜歡的新文化運動人物
問題的驅動,引發(fā)了學生的興趣,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一步步地揭開問題的面紗,隨著一個個問題的解答,學生感受到“撥開迷霧見真知”的美好體驗,整個學習過程勢如破竹。
在學習了新文化運動的人物及內容后,通過新的問題促使學生感受那一輩人為國為民,敢為人先,追求進步、堅持不懈的精神。
材料一 :《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運動的雜志……我在師范學校學習的時候,就開始讀這個雜志了。我非常欽佩胡適和陳獨秀的文章。 ——毛澤東
材料二:看看他們的感受:《新青年》一經問世,立即被青年讀者視為“空谷之足音,暗室之燈光”“像春雷初動一般,驚醒了整個時代的青年”。
材料三:上午,看《新青年》。往訪林士及執(zhí)信。下午,看《新青年》。
學生深切認識這些后來帶領中國走向振興的人物,感悟新文化運動的持久而深遠的影響,一種文化、思想的力量。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大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問題就是點燃學生思維的火種,一個引發(fā)思維的點是有深度、有效的問題,它能夠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能促進學生的有效思維和深度學習。為什么新文化運動的矛盾會指向儒家傳統(tǒng)道德和文化?從西漢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到一度引以為國粹的儒家道德思想被批得面目全非,很多學生表示很不理解。因此,筆者設計了以下探究環(huán)節(jié),點燃學生思維的火種。
問題三:你對新文化運動中猛烈抨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tǒng)道德和文化怎么看?
教師引導學生們思考,當時中國的病根是什么?為何“醫(yī)生們”都猛烈抨擊儒家傳統(tǒng)道德和文化呢?根據材料,歸納出他們的觀點?
材料一:孔子是數千年來封建帝王實行專制統(tǒng)治的護符,儒教對人們思想的束縛比專制帝王加于肉體上的淫威更其嚴重。 —— 李大釗
材料二:孔教與共和乃絕對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廢一?!?主張尊孔,勢必立君;主張立君,勢必復辟?!惇毿恪稄捅倥c尊孔》
在問題的驅動下,經過一番探索,學生對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了。順理成章的,我們開始探索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問題四:新文化運動有何積極意義?有何局限?
材料一:1919年的《大公報》報道:山西省成為全國離婚率最高的省份,一年內離婚案多達2127件。浙江省鎮(zhèn)海縣婦女都知道沒有愛情就離婚。
材料二:聚集在《新青年》的知識分子的重要性是很難估價的。1919年“五四”運動后,這些學生是政治上的生力軍……——美國學者莫里斯
材料三:若是決計革新,一切都應該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國粹、國情的話來搗亂。——陳獨秀
打倒孔家店?!獏怯?/p>
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惇毿?/p>
通過一系列的史料,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封建禮教受到了動搖,當時的大學生在五四運動后成為政治上的生力軍;局限性是對于東西方文化的態(tài)度,新文化運動的知識分子是取決對否定和絕對肯定的態(tài)度。論從史出,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們的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yǎng)。
本節(jié)課通過設置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五個問題組成問題鏈,從而打通整節(jié)課的主線,使學生能輕松掌握一節(jié)課的知識。學生依托教材和材料,思考問題、分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
三、主題升華,培養(yǎng)責任擔當的家國情懷
李惠軍教師說過:“富有價值的歷史感必然是深沉的,深沉的歷史感是一種深刻的感知和厚重的理念。好的歷史課一定要有靈魂。靈魂是歷史課堂智慧的精髓,只有在這個靈魂的驅使下,歷史才有深度力量,才有神韻風采?!闭n堂的靈魂在于它的價值引領,這也是歷史教育的價值與追求的體現(xiàn)。在了解了新文化運動的概況及影響后,通過閱讀新文化運動影響的人相關史料,提出問題:新文化運動結束了,新文化運動還在進行著……開顱洗腦,浴火重生。新文化運動時,中國人民“開顱洗腦”,中國人民覺醒、站起來了,并浴火重生;受此影響,四年后中國爆發(fā)了五四運動;三十年后新中國成立,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六十年后,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現(xiàn)在,我們先烈所追求的美好生活都逐一實現(xiàn)。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開拓進取,為實現(xiàn)中國夢強軍夢不懈奮斗。
在師生互動中,學生認識到我們國家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肩負起祖國振興的責任,不斷地建設我們的祖國,使祖國更加強盛,人民更加幸福。通過具體的歷史事件刺激學生的思維,使他們萌發(fā)出向這些青年學生一樣,當擔起推動祖國進步的棟梁,從而提升課堂,培養(yǎng)責任當擔。
新文化運動喚醒了一代中國人。一代代中國人的責任擔當,實現(xiàn)了精神、文化的傳承、主題升華,將歷史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架起一道溝通的橋梁?!坝脷v史照亮現(xiàn)實”,學生在歷史的學習與體驗中欣賞歷史,感悟歷史人物帶來的精神財富,收獲歷史的啟迪和教訓,實現(xiàn)了情感的升華。
主題引領、問題驅動,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在主動探索中學習,讓課堂成為學生快樂成長的地方?!爸黝}+問題鏈”式互動教學法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又能引領學生去探索歷史的奧妙,不斷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及膽識。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堅持下來,一定能提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啟迪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個性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林崇德,羅良.情境教學的心理學詮釋——評李吉林教育思想[J].教育研究,2007(2):72.
[2]柳依寧.助力學生理解歷史之“道”[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7(9).
責任編輯? 吳華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