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 要:勞動教育是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主要內容之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德育對學生未來良好的發(fā)展起到了奠基作用。進行勞動教育與文化德育融合促進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文章以廣州市番禺區(qū)市橋橫江民生小學“春草學子校園成長四季”思政教育系列活動為例,從四個方面進行勞動教育與文化德育融合促進的探究。
關鍵詞:校園成長四季;文化德育;勞動教育
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要結合校本課程,不斷完善思政課的課程體系。廣州市番禺區(qū)教育局發(fā)布的《番禺區(qū)教育局關于加強中小學文化德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優(yōu)秀文化是實現德育工作持續(xù)發(fā)展的原動力。以優(yōu)秀文化引領能有效促進學生融入文化體驗,激發(fā)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樹立文化追求。我校開展并實施“春草學子校園成長四季”思政教育系列活動,以期夯實學校德育成果,提升學校德育實效性。故進行勞動教育與文化德育融合促進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勞動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間教育學,給我們開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這種源泉是書本教育理論所不知道的。我們深信,只有通過有汗水、有老繭和疲乏人的勞動,人的心靈才會變得敏感、溫柔。通過勞動,人才具有用心靈去認識周圍世界的能力?!眲趧咏逃谌说某砷L中,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宋朝詩人范成大詩曰:“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從來把勞動與文化教育高度融合。筆者結合教育教學實踐,對于勞動教育與文化德育融合促進的研究進行以下思考。
一、勞動教育與文化德育融合促進的原動力
一年之計在于春,只有早規(guī)劃,早安排,播撒勞動光榮的種子,才是勞動教育與文化德育融合促進的原動力。“春草學子校園成長四季”思政教育系列活動強調分年齡分年級把好習慣、中華禮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勞動教育等主題教育融合促進形成校園四季主題,以此夯實學校德育成果,提升學校德育實效性。一年級的第一堂勞動課是在入學第一周開始的,主題是觀察綠豆種子的發(fā)芽。筆者從選種開始,讓學生對生命的原貌親密接觸,感知生命的奧妙。接著從浸泡、放置、發(fā)芽直到成長,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讓學生認真觀察,栽種的每一步工作都讓學生親手完成,同時指導學生撰寫觀察日記,讓學生體驗生命在勞作中綻放光彩。然后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談談自己的收獲或感受。學生有感而發(fā),語言淳樸,感情真摯。功夫不負有心人,勞動快樂、勞動光榮的體驗在學生的心田生根發(fā)芽。
二、勞動教育與文化德育融合促進的有效辦法
勞動教育與班級文化建設相結合,促進良好班風的形成,是勞動教育與文化德育融合促進的有效辦法。教育如琢玉,溫潤而明仁。只有溫潤的教育才會有真正的思考,才會有真正的教育。教室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是學生的“家”,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每次的教室布置,學生都能以主人翁的意識參與,并做到常換常新,創(chuàng)意無限。整潔美觀,和諧統一,溫馨有愛,生機勃勃的教室布置,對班集體建設起著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
“滿園春草皆風景,一莖一葉總關情”,學生通過參加植樹活動,裝扮了校園,認識了自然,鍛煉了勞動能力,陶冶了情操。全班上下總動員,齊行動,一以貫之,從而達到了既樹木更樹人的目的。五年來,在學校舉辦的三屆紅領巾愛心義賣跳蚤市場活動中,我班全體同學以活力和愛心所經營的義賣超市充分展示出他們一顆顆純真、善良的心,還開展了“我為家人做美食”、去敬老院為老人家搞衛(wèi)生等活動。勞動實踐由班內延伸到學校,由校內延伸到校外,學生的勞動技能不斷提升,勞動的價值體驗越來越廣泛而深刻,學生在勞動中掌握本領,在勞動中體會勞動的價值,在勞動中感受集體的力量,在勞動中感悟真善美。蔚然成風的集體意識,讓學生在集體生活中充滿精氣神。
三、勞動教育與文化德育融合促進的重要途徑
勞動教育與農耕文化相結合,構建自然生態(tài)的教學文化,是勞動教育與文化德育融合促進的重要途徑。中國是農業(yè)大國,農耕傳統文化歷史悠久而深厚,是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它體現和反映了傳統農業(yè)的思想理念、生產技術、耕作制度以及中華文明的內涵。長期以來,人們?yōu)榱诉m應生產和發(fā)展的需要,創(chuàng)造了豐富博大的農耕文化,在它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浸透著歷代先賢的血汗,凝聚著我們民族的智慧,它集中升華了億萬民眾的實踐經驗與教訓,反映了中華民族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規(guī)律的認識與把握。
從三年級開始,筆者組織學生開展“科學農耕,傳承中華農耕文化”主題系列勞動實踐活動。作為新時代的少年,他們身體力行,從科學農耕做起,扎扎實實地開展科學農耕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念,增強探究意識,訓練科學思維,為攀登科學高峰、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個主題系列活動,通過師生交流,資料收集,分組討論、實地調查、采訪請教農技專家,實地農耕,快樂體驗勞動成果,制作宣傳板報,撰寫活動總結,主題辯論等形式,讓學生意識到勞動在生活中的意義,不僅是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類自己,人類還在勞動中創(chuàng)造了文明。從第一次學會使用火開始,一直到駕駛飛船遨游太空,人類無不是通過勞動,將文明之光傳遍世界,中華農耕文化博大精深,也是幾千年來,我們的先祖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不斷創(chuàng)新的結果,我們唯有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才能更好地把中華農耕文化發(fā)揚光大。學生由此意識到要敬畏勞動,敬畏科學,樹立正確的勞動觀、科學觀。
四、勞動教育與文化德育融合促進的動力源泉
豐富學生的想象,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是勞動教育與文化德育融合促進的動力源泉。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包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成為知識化的源泉?!贝罅康默F實生活和生產實際說明,一切創(chuàng)造性實踐都伴隨著想象,豐富的想象是創(chuàng)造性實踐的翅膀。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并進行創(chuàng)造性勞動實踐是極其重要的。
“校園成長四季系列課程”的設計與開發(fā)研究,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發(fā)展特點,形成分學段序列化活動方案,讓學生在活動中增進對自我、社會和歷史文化的認識,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發(fā)展;通過豐富多彩的道德實踐體驗活動,提升學生道德品質。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與道德品質的高階發(fā)展互為支持,相得益彰。結合當前環(huán)保形勢,我校組織學生以《踐行低碳環(huán)保 創(chuàng)建綠色家園》為主題開展勞動實踐活動。這次活動,主題鮮明,學生通過自由組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參與熱情十分高漲,通過采訪專業(yè)人士、查閱相關資料、策劃活動方案、開展頭腦風暴,反復試驗裝置,每一個人都發(fā)揮出自己最大的作用。勞動實踐活動激發(fā)全體學生的創(chuàng)新熱情,一件件充滿智慧的小發(fā)明脫穎而出,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團結的力量和溫暖的友情,對保護環(huán)境、熱愛國家等高尚的情感也因活動的深入開展噴薄而出。
任何的教育實踐及教育理論概括,都必須服務于當下的社會發(fā)展大勢,也必須符合教育的規(guī)律。勞動教育是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主要內容之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和勞動態(tài)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養(yǎng)成勞動習慣的教育,能直接決定學生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
“校園成長四季系列課程”是我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略。開展勞動教育與文化德育融合促進的研究,緊扣時代脈搏,深深扎根于教育實踐,著力于解決現實問題,有針對性地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是充分考慮本校的實際情況而制定的一套德育工作系統工程,具有顯著的校本特色。我們致力于典型案例的深度發(fā)掘,力求促進學生在勞動中成長,在德育熏陶下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史宗武.小學勞動課應切實抓好勞動習慣的培養(yǎng)[J].石油教育,1997(02).
[2]上官景坤,張在軍.談農村小學勞動課的分層次教學[J].中國教育學刊,19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