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英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與發(fā)展,對待教師的要求也隨之不斷增加,對于初中的語文教育的過程中,要不斷豐富教學方式適當調節(jié)課堂氣氛。從而引導學生吸收和思考教學中所灌輸?shù)恼n本知識。教師要結合現(xiàn)代化的教學模式,將課堂內容與生活實踐進行有機的結合,從而激起學生對語文與詩詞的興趣,從而使得課堂的教學更加貼近生活。對于由于語文這門課程學生不僅可以使學生學習知識,還可以獲得使學生得到內心的滿足,從而實現(xiàn)知識和精神層面的多重滿足。教師為了提高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應將學生作為主體,給學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因此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回答問題和思考的過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與專業(yè)知識。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教育教學;優(yōu)化策略
有效性提問,是針對當前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無效性問題所提出來的保證問題教學法有效性的一種問題類型。當前,部分語文教師在教學時具.備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教學觀念,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將問題的質量控制到位,提出的問題要么過于簡單,要么過于困難,因此都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思考的需求,這就會直接影響課堂質量。為此,本文主要研究將有效性提問更好地應用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策略。
一、當前初中語文課堂提問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提問次數(shù)多,間隔短
新課改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強調師生之間的互動,反對“一言堂”,很多初中語文教師都意識到了這點,于是出現(xiàn)“滿堂問”現(xiàn)象。在一節(jié)語文課中,教師提問次數(shù)過多,而且提問時間間隔較短,學生缺乏深入思考,被動回答問題,這種“提問”與“回答”,看似“熱鬧”,實則忽視了學生主體地位,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理想。
(二)過分關注“預設”忽視“生成”
有的語文教師在備課時準備得很“充分”,甚至設定了回答某個問題的具體學生人數(shù),在授課時,他們更注重的是如何通過一步步提問讓學生的思維跟著教師預設的教學思維走。當學生的回答與預設不一致時,教師沒有關注學生是否真正理解,提問理答不足,而是通過不停追問引導學生向預先制定的“標準答案”靠,以完成所謂的“教學目標”,學生茫然,因此失去提問的意義。
(三)面向少數(shù)“優(yōu)生”的提問
在一部分初中語文教師的公開課上,常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被點到回答問題的總是個別幾名成績較好的同學,多數(shù)同學對教師所問以及同學所答毫不關心,常規(guī)課上更是如此。究其原因,不難理解,由于“優(yōu)生”回答問題比較準確,一方面可以節(jié)約時間,使課堂教學順利進行;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師的壓力。但是,實際上會挫傷中等生以及基礎比較薄弱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久而久之,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策略分析
(一)重視創(chuàng)新課堂提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慣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當前在初中語文教學工作中可供采用的提問教學策略是多樣化的,但是各種提問教學策略的應用都應體現(xiàn)出教學重點,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所以教師應注重提出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課堂提問,讓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
處于初中時期的學生,其心理和生理都處于發(fā)展階段,對新鮮事物具有強烈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部分學生也對語文學習有著抵觸心理,很難跟上教師授課節(jié)奏。而教師則應創(chuàng)新課堂提問來拉近師生距離,實現(xiàn)在交流溝通中讓學生具備良好學習能力,改變以往學習態(tài)度,從而提升整體授課效率。因此,教師要將教學重點放在提問手段、提問技巧上,在實際教學之前注重準備工作,設計各種問題,并始終從創(chuàng)新的角度來看待問題,開發(fā)學生學習思路,促使學生根據(jù)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開展深度思考和研究。以此來讓學生將自身關注點始終放在學習中,讓學生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tài),提升動腦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迎合新課改提出的各項要求。
(二)創(chuàng)新提問形式,增強問題的實踐性
語文教學的開展離不開課本,在初中語文課堂上,教師要立足于課本,全面、科學地講解課本上的知識點,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語文這門學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與實際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倘若要進一步鞏固所學的語文知識,教師要回到實際生活中,在實際生活中更好理解語文知識點。為此,在課堂提問時,教師不能僅僅局限在語文課本上。教師要積極開展實踐活動,并且選擇一些針對性較強的體驗活動,如以某篇課文為中心,展開延展性閱讀。在延展性閱讀中,教師要讓學生思考,提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然后課堂上,與其他學生、教師相互交流,找到該問題的答案。學生自主提問這種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提問的有效性,還調動起學生回答問題的主動性,并且還提高了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為此,語文教師要給學生留出自主思考的空間和時間,給每位學生提供展現(xiàn)自我能力的機會,鼓勵每位學生敢于發(fā)表自身的想法與意見。
(三)優(yōu)化提問過程
教師在提問時應該注重層次性。首先,教師應該秉承循序漸進的原則。提出的問題應該與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征是一致的,能夠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幫助學生對語文知識產(chǎn)生透徹的理解。因此提出的問題呈現(xiàn)出層次性,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還可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素養(yǎng)。另外,教師還要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設計問題,這樣才能兼顧到全體學生。教師在制作教學方案時應該對問題仔細考量,提出對學生學習有幫助的問題,并且問題應該是精短簡練的,這樣才能保證課堂的秩序,并且起到由點及面的作用。教師提出的問題的效率和語言有關聯(lián),也與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有關聯(lián)。教師應該從學生的認知水平著手,靈活提出問題,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和能力。教師提出的問題也應該讓學生深入思考,學生可以運用交流互動的形式解決問題,教師也可以參與學生的交流,與學生保持良好的關系。
為提升課堂提問有效性,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與問題意識,需促進師生在課堂中角色轉變。只有提高提問質量,讓學生在對問題的解析中,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才能體現(xiàn)問題價值。從而,使中學生思維更具獨創(chuàng)性,讓其獲得有益知識,形成自學能力,具有審美意識,增強文化理解。從而,通過優(yōu)化課堂提問,提升施教效率,助力學生學科素養(yǎng)與情感態(tài)度協(xié)調發(fā)展,體現(xiàn)語文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吳先發(fā).如何確保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亞太教育,2015(35).
[2]吳珊.關于初中語文教學提問策略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的運用分析[J].亞太教育,2016(23).
[3]張銀花.優(yōu)化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教學的措施分析[J].學周刊,2020(0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