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瑜
【摘要】深文淺教是把深刻難懂的內容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傳授給學生,用具體而形象化的語言描述出來,把抽象化的東西描述成具體的內容,可以先摒棄一些難懂的內容,讓學生理解為最終目的。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教學內容以及方法的確定,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應該結合學情合理確定深淺,實現(xiàn)深文淺教,實現(xiàn)教學效益最大化。
【關鍵詞】初中語文;深文淺教;教學方式;策略探究
在對人的態(tài)度上,筆者有三個原則:讓身邊的親人舒心;與朋友交往,讓身邊的朋友舒心;教學時,讓學生課聽得舒心。前面兩點,筆者認為盡心去做就好,第三點,卻要努力去做到極好。因為第三點,不僅是自己的做事態(tài)度,還是努力追求的方向。因為語文素養(yǎng)的高低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語言交流和人文素養(yǎng) 。因此,作為初中語文教師,要勤于潛心鉆研教學方法,努力做到深文淺教,讓學生盡可能在輕松愉快的教學中完成學習任務。
深文淺教是把深刻難懂的內容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傳授給學生,用具體而形象化的語言描述出來,把抽象化的東西描述成具體的內容,可以先摒棄一些難懂的內容,讓學生理解為最終目的。筆者欣賞春風化雨,于無聲處聽驚雷的教法——將蘊含深刻的課文淺教,讓學生輕松愉快地接受。那么,又該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一、把握教學重難點
拒絕貼標簽式教學,尊重學生的自然生成。有些文章不借助教參,連老師自己都很難讀懂,更別說學生了。教師要能深入地研讀教材,精準地把握教學的重難點,能根據文體特點、作者年代、作者國籍等進行教學。
比如,《白楊禮贊》這是篇寫景抒情散文。這篇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更為明顯。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美讀課文。學生品讀中領悟廣袤的原野,成排筆直的白楊,那陽光下耀眼的力爭上游的力爭上游的枝干。此時,教師要能引導學生從背景從外形上感受白楊樹的不平凡,去感受那個時代北方軍民的抗日熱情,了解作者的情感傾向,從而領悟本文的主旨,作者是借贊美白楊樹去贊美北方的抗日軍民。學生水到渠成的了解了什么是象征,什么是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學生會很自然地聯(lián)系到從前學過的《陋室銘·愛蓮說》等許多課文,也用過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這種深文淺教的方法,自然的分解了難點,強調了重點。因時代久遠,學生對茅盾、魯迅的這一代作家的作品了解的甚少,對那個特殊時代知之甚少,所以教師要進行資料助讀。只有適當的點撥,學生才能知人論世,才能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到文學作品的美點。學生對這類作品,喜歡美讀,才能達到深文淺教。
二、利用多元化朗讀
朗讀是學生學習語言、品味語言、運用語言的重要方法。精彩的朗讀可以呈現(xiàn)文字的音樂美、畫面美、情感美,使課堂流轉著濃郁的語文味。
比如,教師在教學《始得西山宴游記》一文時,要能突出朗讀的重要性。正如朱自清先生曾言:“古文和舊詩、詞等都不是自然的語言,非看不能知道它們的意義,非吟不能體會它們的口氣”。教師要能引導學生既要能讀出“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一句的舒緩遼闊與不舍傷感,又要能讀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的急促與艱辛、向往和堅持,充分體會作者內心的復雜情感,可謂難矣。
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不同的文本節(jié)奏導讀時,既有優(yōu)秀的范讀,又要求學生“先有情再傳情”,更為學生提供了“過湘江,噠噠噠……”這樣的讀書節(jié)拍,使其有了誦讀支架,更好地通過誦讀去琢磨人物心情。教師對學生朗讀的指點,要能做到循循善誘,由節(jié)奏到情感,由陶醉到傷感,引導學生真正讀懂了西山景、西山人與西山情。文章深奧,但朗讀卻化難為易,讓文本走進了學生心里。
再比如,在教學《在沙漠中心》一文時,教師可以采用下面的形式來凸顯朗讀的神奇性。先讓學生讀一讀文本的第二句獨白:“我聽見自己說,‘這里有一顆干枯的心……一顆干枯的心……一顆干枯得擠不出一滴眼淚的心……’”旨在進入文本語言內核感受人物在浩大的沙漠中的無助、絕望和痛苦。如果學生起初讀得很快,教師要能及時地引導學生關注標點:省略號,讀出停滯延長的意味;三個省略號連用,強化絕望之意;關注句子的重復,平靜堅強漸生;最后結合句子之前的提示語“我的思緒有點亂”,再次品讀這省略號,學生慢慢讀出了“眼淚”之外的諸多情緒:“希望、勇氣、熱愛、力量”等昂揚的精神。此時,學生已經融入了文本,融入了意味深長的省略號中,由模糊到清晰,由“一望而知”到“一望無知”再到“讀出未知”,充分感受到小小標點符號的穿透力。
三、巧借多媒體技術
教師可以通過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采用視頻、圖片、音頻等方式,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以及學習的積極性。利用多媒體課件不僅更加直觀,而且容量更大。針對九年級學生學習倦怠,學習困難情緒嚴重 的普遍特點。教師利用課件教學,更容易有的放矢,突出重點。課堂上促成學生互動,更有利于師生做好課堂小結,做好課堂知識的鞏固練習,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深文淺學,課件教學是語文老師現(xiàn)代教學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之一。
綜上所述,深文淺學不僅符合學生的具體學情,還要能符合當代的教學理念。教學有法,而教又無定法。教師只要能對教學保持住持久的熱情,就能探究出更好的教學方法,摸索出更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教學之路,讓深文淺教的教學方法走得更好、更遠。
參考文獻:
[1]林子英.語文教學導言的“境”、“情”、“趣”、“疑”[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0年05期.
[2]袁詩杰.翟啟明.插上多媒體輔助教學翅膀,讓小學語文教學更精彩[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年05期.
[3]盧蕓.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年05期.
[4]向仕權.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學生“質疑”難初探[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S2.
[5]司恒宇.探究文學文本意蘊的三條路徑——以《荷塘月色》為例[J].課外語文.2019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