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艷珍
【摘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通過歷史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實現課程教學目標,是當代歷史教師的共同追求。幫助學生提升家國情懷,要求歷史教師除了具備良好的歷史文化知識基礎和素養(yǎng)外,同時也要緊跟時代發(fā)展變化,不斷提升自身的水平,順利地將國家情懷教育融入課堂中,引導學生努力學習,借鑒歷史,更好地傳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文化。本文立足于高中歷史教學角度,分析了高中歷史家國情懷滲透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高中歷史;家國情懷;課堂教學
引言:在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很多高中教師都存在這樣一種觀念,認為學習歷史的目的僅僅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文化知識和得分點,在歷史考試中取得高分。這樣的教學思想不僅是一種新課改主流下的逆行,更是完全忽略了歷史學習對高中生的影響。通過學習歷史,培養(yǎng)家國情懷,學生深刻了解了中外社會的形成與發(fā)展,充分感受到祖國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增強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學生素養(yǎng)培養(yǎng)越發(fā)重要,因此,對于高中歷史家國情懷滲透策略的研究有著鮮明現實意義。
1利用多媒體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教師可以搜尋一些歷史紀錄片等音像制品,這些紀錄片很大程度上能夠還原歷史的真實性。學生通過觀看影片,看到最真實的歷史,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比如,在學習“鴉片戰(zhàn)爭”一課時,教師要提前備好課,通過鴉片戰(zhàn)爭的學習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十九世紀四五十年代,我國先后經歷了兩次鴉片戰(zhàn)爭,這對我國的政治、經濟、思想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使我國人民處于水深火熱的境地。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更是對我國的文物的霸占,燒毀圓明園則是為了掩蓋罪行。教師可以找出這一段歷史的記錄片,讓學生們認真觀看,看完之后談談自己的感想。學生看完這一段真實的歷史,一定會有很多感受。沒有什么比親眼所見更能震撼人心,相信每一位同學都會對英法兩國這種強盜行為感到憎惡,為我國遭受的苦難感到憐惜。學生們學完本課之后,一定能夠在心底涌現一股愛國之情,想要為祖國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F在我國正在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為我們知道只有祖國不斷壯大,才不會因落后而挨打。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學習,為祖國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2開展實地參觀活動,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參觀教學是歷史教學中的一種實地教學方法,通過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烈士紀念碑等地方,讓學生能夠直接觀看和觸摸到具有歷史意義的文物,讓學生能夠感受到祖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切實感受到英雄人物的英勇與偉大。在游覽博物館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一下文物的出土朝代以及代表意義,讓學生對文物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在參觀烈士紀念碑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感受紀念碑莊嚴肅穆的氛圍,激情學生對英雄人物的敬慕之情。參觀這些地方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比如,在學習完“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一課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抗日博物館,讓學生對能夠直觀感受歷史。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我國軍民上下一心,共同抵擋日本侵略者,保衛(wèi)家園。通過走進抗戰(zhàn)時期的博物館,將當時抗戰(zhàn)時期的艱苦環(huán)境與現在的美好生活做對比,讓學生能夠珍惜現在的革命成果,并樹立崇高的理想,愿意投身于祖國的建設當中。
3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情境,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
雖然高中生的身心發(fā)展已經比較成熟了,但是這并不影響他們喜歡有趣的課堂氛圍。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不斷想辦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歷史的熱情。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可以為學生良好的課堂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學習。這樣學生就能融入到課堂中去,促進學生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在學生感興趣的前提下,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比如,在學習“五四運動”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一些學生出演《五四驚雷》歷史劇。教師可以在網上找一些視頻,然后進行剪輯,加入自己的想法,打印出來一個小劇本。學生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物,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表演。教師要組織其余學生認真觀看,觀看完之后,要對他們的表演進行評價。學生可以從語言、動作、心理、神態(tài)等方面揣摩人物角色,演出人物的風采。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人物,還能加深學生對歷史的認識。教師通過讓學生出演歷史劇,不僅可以提高出演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還能激發(fā)觀看學生的愛國熱情,可謂一舉兩得。而且五四運動本身就是一場偉大的愛國革命運動,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4基于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滲透家國情懷教育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是教師向學生滲透家國情懷的重要資源,對幫助學生樹立家國情懷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前,由于受各類電視劇、文學作品的廣泛普及,高中生對眾多歷史人物都已有了較多的了解,但由于學生獲得的資源仍相對有限,其對歷史人物的了解往往不夠真實,也不夠全面,這就要求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加強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從而通過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向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形成家國情懷精神。例如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為我國鐵路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自12歲留學于美國,1881年畢業(yè)于美國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后,先后工作于福州船政局、廣東博學館、廣東水陸師學堂,1905至1909年間,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中國第一條自主設計的鐵路——京張鐵路,并創(chuàng)設了“人”字形線路和“豎井開鑿法”,震驚中外,由于其在鐵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中國近代工程之父等。在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下,詹天佑能夠積極投身于中國鐵路建設中,充分展現了其愛國精神和憂國情懷。通過對歷史上具有愛國情懷人物的評價,學生在無形之中就會受到他們愛國精神的感染,從而使學生能夠以他們?yōu)榘駱?,逐步樹立家國情懷?/p>
結論:綜上所述,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要貫徹落實新課改對學生精神層面的培養(yǎng)要求,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已經成為歷史教學的重要目標。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提升專業(yè)素質,改良教學方法,充分挖掘文本,對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正能量引導,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心懷祖國。
參考文獻:
[1]王忠東.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中心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J].作家天地,2019(24):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