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議題式教學是一類以學生生活為出發(fā)點、以話題為抓手、以學科知識為骨架的綜合性教學方法。與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不同的是,議題式教學是一種活動型教學,它以活動為基礎,實現(xiàn)課程內容活動化與活動設計內容化。議題式教學具有開放性、系列性、思辨性、指向性等特征,這些特征與政治課程分外契合,在提高課堂質量的同時,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文章對基于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實踐進行了探究,以期為廣大教育者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29-0037-02
引? 言
思想政治課要始終遵循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而議題式教學也要求教師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融合,以課外助推課內,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議題式教學還要求教師把握好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原則,圍繞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突破教學重難點,掌握科學的價值判斷標準,并在此基礎上設計好教學情境和活動形式,不限于議題導入和描述、議題商議和展開、深入議題進行決策、議題升華與議題踐行等。這個過程需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要發(fā)揮引導和糾正方向的作用。
在議題式教學中,議題可以大致分為三類:實證性議題,即教師在課堂上提供議題背景材料或學生熟知的生活現(xiàn)象,以確定議題,幫助學生理解學科知識;辨析式議題,即教師在課上提供社會生活中有價值沖突的案例,通過對議題的討論開闊學生視野,該類議題一般只有統(tǒng)一標準,而沒有標準答案;社會實踐類議題,一般是學生帶著議題與學科任務參與社會調查、專題訪談及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以此豐富社會體驗[1]。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依據(jù)具體教學內容選擇不同類型的議題,以實現(xiàn)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2]。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
一、利用社會實踐類議題培養(yǎng)“政治認同”核心素養(yǎng)
政治認同是公民愛國的根本表現(xiàn),“政治認同”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一直是高中政治教學的重要任務,但取得的成效始終不盡如人意。雖然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通過高中政治課堂學習得知愛國乃至政治認同的重要性,卻始終無法將其付諸生活實踐中[3]。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通過社會實踐類議題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核心素養(yǎng)。
例如,在教學“文化傳承與文化創(chuàng)新”時,教師可以利用課上時間組織主題為“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議題活動,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五至六人,利用課堂時間對校園周邊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調查,如帶領學生對戲曲表演人員進行訪談,以此令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形成切實感知。通過該類社會實踐型議題活動,學生不僅內化了政治理論知識,自身的民族自豪感也得到了有效激發(fā),政治認同感自然得到了有效增強。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實施社會實踐類議題教學時應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以確保學生高效學習,令“社會實踐類議題”的真正效能得到有效發(fā)揮,令學生的“政治認同”核心素養(yǎng)得到有效培養(yǎng)。
二、利用實證性或辨析式議題培養(yǎng)“理性精神”核心素養(yǎng)
理性精神的核心是促使學生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以此為依據(jù)在生活中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4]。這對高中生而言至關重要,缺乏理性是當今高中生的典型標簽,若教師無法利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培養(yǎng)理性精神,將影響學生的成長與進步。教師可以通過實證性或辨析式議題幫助學生樹立理性精神[5]。
例如,在教學“新時代的勞動者”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實證性議題實現(xiàn)對學生理性精神的培養(yǎng),如本校某教師曾以自身的經(jīng)歷為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該教師在入校參與教育工作前曾有一段工作經(jīng)歷,在其工作過程中,公司未依照勞動法為其繳納“五險一金”,對此該教師有兩種選擇,一是去老板那里討回公道;二是找勞動仲裁處進行仲裁。教師該做出怎樣的選擇?教師分別就兩種選擇可能造成的后果與學生展開了討論,使學生形成了理性的認知判斷。
又如,在教學“解開貨幣的神秘面紗”時,教師可以根據(jù)電子貨幣發(fā)展情況設計“紙幣該不該被淘汰”的辨析式議題,令學生在課堂上對其進行分析與討論。在此期間,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如對電子貨幣的優(yōu)缺點做出分析等。通過辨析式議題,學生能夠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判斷,其理性精神自然可以得到有效增強。
三、利用實證性議題培養(yǎng)“法治精神”核心素養(yǎng)
所謂“法治精神”,即遵法、守法、用法的一種素質與能力。從本質上來說,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xiàn)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亦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法治精神是公民在國家內安身立命及生存發(fā)展的重要素養(yǎng)[6]。對高中生而言,法治精神的內容并不復雜,主要可以概括為三方面,一是遵守法律,二是得知履行義務的重要性,三是理解自身擁有的權利[7]。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實證性議題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精神。
例如,在教學“權利與義務”時,教師可以引入身邊發(fā)生的實例,如屢禁不止的校園暴力事件,引導學生創(chuàng)立“班級法庭”,再由學生分別扮演法庭中的原告、被告與陪審員,一同對案例做出理性分析。通過分析該類實證性議題,學生能夠對自己的權利與義務形成更深層次的認知,法治意識自然可以得到有效培養(yǎng)。
四、利用辨析式議題培養(yǎng)“公共參與”核心素養(yǎng)
公共參與意識的要旨是對公共資源形成切實理解,其中比較重要、貼近學生生活的要點是“公民的權利與義務”“集體主義精神”與“在社會中發(fā)揮自身價值”,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直接影響著學生未來的社會生活。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當今社會中公共參與事件的時事熱點創(chuàng)設辨析式議題,引導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對議題展開討論。若討論過程中存在爭辯,教師可以先交由學生進行自主辨析。在辨析過程中,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能夠得到有效增強。
例如,在教學“有序與無序的政治參與”時,教師可以引入“十六歲環(huán)保倡議者登上聯(lián)合國演講臺”的新聞,令學生開展對相關內容的辨析討論。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劃分為幾個小組,并定下正反方觀點,由小組自行選擇觀點并做出辨析。最后,教師進行總結、評價,提高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
結? 語
綜上所述,議題式教學法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應用議題式教學法,教師應根據(jù)具體教學內容靈活選擇不同類型的議題,同時采用情境創(chuàng)設法、小組合作法等教學方法,加強課堂互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議題實踐和討論,從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其后續(xù)學習與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沈青青.政治議題式教學對主題情境探究教學的超越[J].教學與管理(中學版),2021(09):69-71.
蔣興春.思想政治課精準開展議題式教學的三個基點[J].教學與管理(中學版),2021(04):54-56.
劉洪波.議題式教學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的實施[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1(07):45.
姚亞平.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J].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學研究),2021(06):55-56.
陳革.議題式教學在中職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中的探索[J].廣西教育(中等教育),2021(01):54-56.
孫智明,張志.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議題式教學中親和力元素的引入[J].基礎教育課程,2021(06):54-58.
陸心怡,高超.議題式教學在高中地理課程思政的應用:以“國際合作”為例[J].地理教學,2021(09):24-28.
作者簡介:陳勵霞(1984.7-),女,福建莆田人,本科學歷,高中政治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