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燕
【摘要】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深入推進,教師也逐漸從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不斷地摸索、研究新的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以閱讀文本為聯(lián)系,借助閱讀來幫助學生豐富識字積累,端正寫字姿態(tài),也為學生的寫作積累大量的素材。更關鍵的是,教師能夠以閱讀為引導,指導學生去認識自己所處的世界,陶冶學生的情操,堅定學生的意志,促使學生健康地成長。為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語文教師更應該以核心素養(yǎng)為指導,發(fā)展拓展性閱讀教學,將語文學習拓展到課堂內(nèi)外和書里書外,拓展學生的視野。本文就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展開探討。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需要一個過程,對小學語文閱讀提出更高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師通過改善課堂教學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這些增加學生學習樂趣的方式讓語文課堂變得豐富,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感變得強烈,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所以,教師對語文閱讀方法展開細致的研究,以便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一、在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意義
在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總是過度參與學生的閱讀學習,將文本剖析得過于深刻,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沒能完全地凸顯出來,其自主學習能力缺少發(fā)展機會,導致學生拿到文章讀不深、不會讀,只能粗淺地記憶文本內(nèi)容和大致的思想感情,無法從細節(jié)入手來拓展到整個文章的學習。并且教師的閱讀教學活動總是局限于課堂之上,對課外知識的補充僅限于作者簡介、課文背景、課下注釋等幾個方面,加之課外活動教學存在一定的風險,如果組織活動時出錯便會使其流于形式,于是,教師對開展課外實踐避之不及。這使得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積累并不深厚,沒能領悟閱讀學習的精髓,不能很好地將書中所學習的內(nèi)容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針對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加強核心素養(yǎng)對語文學習的滲透,開展拓展性閱讀教學勢在必行。核心素養(yǎng)為語文教師的教學設計安排指明方向,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組織教學活動,加強閱讀學習的針對性,使學生每一節(jié)課都能夠有所收獲,開展拓展閱讀,打開學生的學習壁壘,將語文閱讀學習拓展到教材之外和課堂之外,使學生能夠具備多條獲取知識的途徑,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還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愛語文。
二、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1.對教學目標加以明確,議題緊緊圍繞核心素養(yǎng)
語文教師可以借助語言積累對學生語言文字方面的材料進行豐富。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期間,語文教師可對議題進行豐富,借此對有關內(nèi)容加以拓展,便于學生積累語言材料,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同時,教師還需強化學生語言表達以及交流能力,促使學生學會正確運用情境展開對話,強化和他人的溝通交流。對文學作品進行講解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與歷史背景對作者的具體寫作意圖加以判斷。例如,開展“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的教學活動,在教學期間,語文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群文閱讀。這個議題很有童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促使學生了解豌豆成長能夠滿足小姑娘的心愿,使其鼓起戰(zhàn)勝病魔的自信,這樣能夠讓課堂處在一種活躍狀態(tài)。在此之后,教師可指導學生對語言加以梳理以及整合。例如,議題為“不同的賣火柴的女孩”,借助不同結局這個要素,教師可對版本不同的文本加以選擇,在閱讀教學中借助表格帶領學生對故事起因、具體經(jīng)過以及最終結果加以梳理。這樣一來,學生能夠對所學知識以及積累的素材加以整理歸類,并且對所學知識加以靈活運用,促使其閱讀能力以及寫作能力有效提高。除此之外,在群文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還需對具有文化理解性和傳承性的議題加以關注。語言文字乃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而文化為精神文明當中的重要內(nèi)容。因此,語文教學肩負著文化傳承以及弘揚的重任。在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期間,語文教師需要對文化具有的傳承性加以重視。閱讀教學期間,語文教師可將我國的革命精神以及傳統(tǒng)文化當作議題,積極培養(yǎng)學生弘揚中國文化的意識。例如,《塞下曲》教學期間,語文教師可以再選擇《使至塞上》《涼州詞》與《出塞》這些文本,讓學生進行賞析,將“邊塞詩”當作議題,促使學生在閱讀中進行理解以及感悟,對邊塞詩具有的風格加以體驗。
2.學生自讀,展現(xiàn)閱讀能力
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教學活動中,“語言運用與建構”素養(yǎng)十分重要,也是本學科的一個教學特點,應該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應該要及時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切實展現(xiàn)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其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順利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為發(fā)展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積累成功經(jīng)驗。
3.展開有趣的課外活動,課下進行小組討論
語文教學因為其特殊性,可以結合多種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討論,在學生互相討論的過程中,其組織語言能力和思考能力能得到相應的激發(fā)。因此,讓學生單純坐在教室里看課文其實并不符合當代的教學模式,如何讓學生走出教室,更有效地感受語文的魅力,最大化地利用社會資源,才是新的教學策略。以小學四年級上冊《呼風喚雨的世紀》的教學為例,教師除了可以帶領學生去歷史名人館等地直觀感受歷史變遷之外,還可以讓學生分小組、分角度在課外進行自主分析,詢問長輩,結合課文的描述,看看爺爺奶奶的時代、父母的時代和如今自己體會到的新時代究竟有什么差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同時也可以達到鍛煉學生語言交流能力、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目的。
4.開展差異化閱讀活動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閱讀工作可以讓學生豐富其閱讀見識,應該讓學生將課內(nèi)所學習的閱讀技能與知識應用到課外文本中去,提高語文實踐能力,反過來又能增強學生的課內(nèi)閱讀能力。開展課外閱讀教學,首先需要語文教師立足于學生群體,針對學生的需要來推薦課外書目。比如,在義務教育第一學段的學生年齡尚小,教師可以推薦兒童繪本類書籍,聯(lián)合學生與家長,開展親子閱讀活動,在閱讀故事和賞析插圖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第二學段學生的思維開始逐步發(fā)展。為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教師就可以推薦寓言類、詩歌類和童話類的作品,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的同時也影響學生精神世界的建構;第三學段的學生已經(jīng)對語文學習有了一定的了解,更需要教師推薦一些具備良好文學素養(yǎng)和語文知識內(nèi)容的書籍,如,《海底兩萬里》《朱自清散文集》《汪曾祺散文集》等,可以加強學生對漢語言文字的應用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開展讀書交流會,及時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督促學生按時閱讀。在交流會上,學生可以通過朗讀、演講、舞蹈、戲劇等方式來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還可以與同學交換書籍閱讀。由學生彼此之間進行監(jiān)督,切實地提升學生拓展閱讀的效率,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結語
隨著時代的變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成為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zhì)教育中的重要一環(huán)。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學會如何合理運用學生的心態(tài),以及靈活使用社會資源來激發(fā)學生讀書的學習興趣,以此達到更好的教學目的,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喜歡閱讀,勇敢表達自己對文章的觀點,喜歡結合實際問題以及聯(lián)系自身實際發(fā)散思維,這樣才能為學生以后的語文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馬麗霞.核心素養(yǎng)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培養(yǎng)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1(11):51-52.
[2]何愛武.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對閱讀教學產(chǎn)生的影響探究[J].小學生(下旬刊),2021(1):95.
[3]黃丹.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對閱讀教學的影響分析[J].小學生(中旬刊),2019(12):26.
責任編輯? 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