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志敏
摘要: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小學語文階段的教育逐漸由應試性的填補性教育轉向實踐性的素養(yǎng)型教育。在新式教育理念的灌溉下,學生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對新式教育理念下學生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構成與培育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路徑;教育理念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0-230
一、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構成與涵義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首要任務是理解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內在涵義。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綜合概括之無外乎四大板塊,即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獨立方面。在語言建構方面,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的生字含義和語法句式,并得以熟練運用于現(xiàn)實交際中;對于思維的發(fā)散,則需要學生具備基本的文學思維,學會以語文的獨特學科視角來看待事物;審美與鑒賞是指學生應當具備讀寫結合能力,在閱讀與寫作的不斷轉換練習中提升語文綜合水平;文化傳承與理解則是指學生通過語文綜合階段的學習,達到繼承并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最終目的。
二、培育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性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是學生勇攀語文高峰的奠基階段。換言之,學生只有形成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才能在以后的語文學習中穩(wěn)扎穩(wěn)打、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語文進階之路。在小學階段,學生只有掌握最基礎的句式語法、學科思維、讀寫能力與文化自覺,才能在接下來的語文學習中全面發(fā)展、綜合提升。
三、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路徑
1.加強師生交流,推進家校溝通
列夫·托爾斯泰曾經(jīng)說過:“與人交談一次,往往比多年閉門勞作更能啟發(fā)心智。”同樣的,在教師的工作實踐中,有時候適當放緩知識輸入的速率,給予機會并耐心聆聽學生對同樣問題的獨特看法、對疑難問題的不解之處,相比于永動機式的一味輸入,往往會獲得更好的效果。廣開言路才是教師教學中的當取之道,閉目塞聽猶如掩耳盜鈴,只會使教學效果在溫水煮青蛙的安逸中逐步退化。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做好稱職的“橋梁”,既要傾聽學生的聲音,又要為促進家校溝通、深入了解學生的課后學習狀態(tài)添磚加瓦。
2.督促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工作
課程的開展需要有充分的準備,不僅教師要進行備課,學生也要在課前預習當堂的內容,只有學生對當天的課程進行了預習,有了一個大概的印象后,才能幫助學生在課上提出自己的疑問或是對自己所不理解的地方仔細聆聽與思考。學生對課程預習的過程也是他們去思考、去理解的過程,因此,教師需要在課前為學生布置相關的預習任務,這與課后作業(yè)是同樣重要的。關于教師布置的預習內容,也不能任由學生自己去籠統(tǒng)的預習,而要分化成具體的任務或問題,例如可以讓學生根據(jù)預習的內容自行提出一至三個問題,自己再去思考問題的答案。
3.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合理運用多種教學資源
在教學過程中,枯燥乏味的傳統(tǒng)講授很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難發(fā)揮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作用。尤其是在小學語文中,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教師往往可以抓住這些特點,通過多媒體教學、趣味教學等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親身參與教學活動,而不只是坐在座位上聽著單一的講解。
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畫楊桃》這一課文時,教師可以帶來幾個楊桃讓學生畫一畫,然后再組織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所觀察到的楊桃是什么形狀、什么樣子的,這樣能夠使學生感受到課文中的實際情況,自己也親身參與了進來,對課文中主人公的處境感同身受,也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整體內容的把握和對課文所蘊含的哲理的理解。使學生掌握對事物的觀察判斷能力,在教學中使學生掌握更多的人生哲理。
4.注重情感培養(yǎng)與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語文這一科目本就是很特殊的,它不是單純的向學生傳授書本中的知識,而是使學生通過課文對人生的哲理、親人朋友之間的情感、愛國的情懷產(chǎn)生共鳴,通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和了解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與民族文化認同感。教師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上更要注重發(fā)掘文章的內涵,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和引導,使學生學到更多課本之外的東西。
在學習課文時,教師可以通過對課文的相關內容、背景進行補充,讓學生更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在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實時想法,或者將其記錄下來,如果學生對課文感興趣,可以給他們推薦相關的讀物或活動,豐富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發(fā)散思維。
5.帶領學生參與實踐,加深學生印象記憶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啟發(fā)感染,更要注重學生的實踐情況,一切思維和想法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之上的,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也能夠讓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有更加深刻的記憶。
例如學習課文《爬山虎的腳》《蟋蟀的住宅》等寫實類文章時,教師可以利用課間或課后帶領學生在校內或周邊進行觀察,只有學生親眼所見才能夠對課文的內容有真正的理解。而在這過程中,學生的實踐能力、獨立思考能力會有一定的提升。
四、結束語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充分了解到,當今階段的小學語文教育中仍存在許多觀念上、方法上的錯誤,致使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或浮于表面、或綴于形式,更有甚者還會采取高壓態(tài)勢的揠苗助長式教學,強行為學生灌輸難以理解和接受的知識,長此以往,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及學習興趣都會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勢必要改變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而最為行之有效的途徑就是采取諸如因材施教、讀寫溝通、師生交流等措施,從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素養(yǎng)入手,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及學科興趣為目標,進而為培育高素質的實踐型語文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官愛靜.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構成與培養(yǎng)探析[J].小學生(下旬刊),2021(1):66.
[2]湯芳.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及培養(yǎng)路徑[J].基礎教育論壇,2020(36):40-41.
[3]吳朝明.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構成與培養(yǎng)路徑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20(34):95-96.
[4]阿依古麗·克瑪力.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構成與培養(yǎng)路徑[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0(5):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