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云
摘要:在本文的高中語文有效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從文本的解讀能力入手,進行此部分內(nèi)容的授課,并在此過程中,真正為學生搭建相應的自主學習空間,并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設置相應的教學模式,最終達到增強語文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關鍵詞:高中語文;有效教學;教學策略
在現(xiàn)階段的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部分語文教師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上,并不注重為學生搭建相應的自主學習空間,導致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動性受到嚴重削弱。針對這種狀況,教師注重從實踐教學的角度,進行語文教學有效性授課。
一、運用分層教學法,提升整體的教學質(zhì)量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分層教學的方式進行此部分內(nèi)容的授課,并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制定具有層次分明、難易適度的高中語文授課問題,讓不同學習層的學生真正在解答相應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語文學習的自信,并讓更多的學生融入到相應的語文學習過程中,提升整體的高中語文教學質(zhì)量,獲得良好的分層教學效果。更為重要的是: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交流的空間,并結(jié)合學生的表達進行針對性的引導,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達到牽一發(fā)動全身的教學目的。
例如,在進行《游褒禪山記》這部分內(nèi)容的授課過程中,教師采用分層教學的方式,進行此部分內(nèi)容的授課,并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從而在此過程中為學生劃分相應的語文學習層,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獲得良好的分層教學效果。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出示了如下問題,讓學生思考:本文游記路程從什么地方開始,到什么地方結(jié)束?作者發(fā)了哪些議論?前一點是由什么事情發(fā)出來的議論?后一點呢?與此同時,教師根據(jù)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不同的引導。針對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針對第1個問題讓學生從第12段的游記部分進行分析。針對第2個問題,教師給予如下的提示,讓學生從第30段中進行分析。與此同時,教師鼓勵學生積極表達個人的看法。給教師印象最深的是小洛的回答。他積極的舉手說:“本文游記是從慧空禪院開始到出洞后結(jié)束。作者進行了如下的議論,近無志而不能至……慎取之,這一點是從由動由后動;而未能及夫游之樂引發(fā)后一點,是……?!?/p>
二、采用思維導圖法,增強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
在相應的文本解讀過程中,一些教師往往運用獨立講解的方式,讓學生理解相應的內(nèi)容,并不注重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教學方法,從而導致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較差,并對學教師產(chǎn)生嚴重的依賴感。針對這種狀況,教師可以采用思維導圖的方式,讓學生在掌握文本大意的基礎上,進行相應文本內(nèi)容的合理梳理,真正達到提升學生文本解讀能力的目的。在具體的思維導圖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繪圖狀況以及課本內(nèi)容,進行針對性的指導,讓學生獲得閱讀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進行《蘭亭集序》這部分內(nèi)容的授課過程中,教師采用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此部分內(nèi)容的授課,讓學生結(jié)合第1段中的主要內(nèi)容,提煉關鍵性的詞語,進并進行相應的思維導圖繪制,最終達到提升學生文本理解能力的目的。為了讓學生的思考更具有方向性,教師讓學生逐字進行閱讀;思考句子和句子之間的聯(lián)系;鼓勵學生運用語文敘述的常用方法,進行此部分內(nèi)容的解讀,進行相應思維導圖的繪制,最終達到提升學生文本解讀能力的目的。更為重要的是,教師走入學生中,并結(jié)合學生的繪圖狀況,以及語文基礎學習水平進行針對性的指導。教師在此對一位學生的思考成果進行簡要介紹。小陳說:“在此部分內(nèi)容的探究過程中,我采用時間、人物、環(huán)境、活動、天氣、感受6個方面,進行思維導圖的繪制,并進行詞段落的理解和分析。”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法,增強學生的閱讀全面性
任何文章的產(chǎn)生都需要一定的背景,都需要作者人生境遇的變化,而高中古文也是如此。在古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理解古文字面的意思,更讓讓學生理解作者在創(chuàng)作古文過程中所處的人生境遇以及時代背景,真正讓學生的閱讀更具有立體性,全面性,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與此同時,教師應注意到學生生活的時代和作者的時代具有很大的差距。為了拉近學生與作者時代之間的距離,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法,展示作者時代特點,作者的人生境遇以及文本內(nèi)容,讓學生的閱讀更具有全面性。
例如,在進行《赤壁賦》這部分內(nèi)容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展示此篇文章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境遇,從而讓學生更為全面的感受此首詩,讓學生的思考理解表達更具有方向性,提升學生閱讀的能力,增強學生思維的全面性。在此部分內(nèi)容的授課過程中,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此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蘇軾在宋仁宗元豐二年,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后經(jīng)蘇洵等人的營救,免罪釋放。于1082年被貶黃州打兩年之久。政治上的失意給蘇軾帶來了痛苦。與此同時,蘇軾在欣賞黃州美景以及赤壁美景的過程中,帶來了巨大的慰藉。更為重要的是:詩人在欣賞赤壁美景的同時,更為對于自身的經(jīng)歷以及英雄建立的成功偉業(yè)之間形成了鮮鮮明的對比,從而在此過程中創(chuàng)下此篇文章。
總而言之,通過應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教師讓學生結(jié)合文本并結(jié)合相應的語文知識,進行相應思維導圖的繪制,提升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通過運用多媒體教學法,教師讓學生更為全面的了解古文,并在此基礎上解讀古文,增強學生閱讀的立體性、全面性,獲得良好的多媒體教學效果等等,從而達到增強語文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路金.新課程理念下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解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7(14)
[2]孫元勝.新課程理念下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分析[J].甘肅教育.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