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銳
摘要:現(xiàn)如今,隨著新課改的不斷落實,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已經成為當前高中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高中的教學體系中,歷史教學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而教師的提問設計則會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為了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就需要歷史教師能夠深入地了解高中生的發(fā)展特點,精心設計課堂中的提問內容,采用科學的提問方法,為高中生構建一個更具有趣味的課堂氛圍,充分調動其自主思考能力,達到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歷史核心素養(yǎng);高中歷史;課堂提問
引言
歷史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具備由該學科賦予的相應能力與思想,形成適應個人長遠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的重要能力,以及塑造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學會將從歷史課堂中學習到的知識充分應用于實踐,并且指導自己的生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從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出發(fā),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避免被課本所局限。
1高中歷史教學課堂提問的現(xiàn)狀
現(xiàn)階段,教師在歷史的教學課堂中,對于學生歷史模型、歷史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都不夠好,這主要是由于部分老師對于核心素養(yǎng)的理解不夠透徹,導致具體的課堂實踐與歷史核心素養(yǎng)實施要求存在一定的差異,某些具體的素養(yǎng)落實程度不夠,使得歷史教學質量受到嚴重影響。因此,很多的教師雖然都會依照課本的要求進行教學,但是卻無法達到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僅僅是將理論知識告訴了學生,教學效果并不是很明顯。除此之外,即使是進行了提問,很多教師在課堂上提問時,使用的語言非常平淡無奇,并且語調平淡,提問缺乏激情,也不會根據提問的不同內容來轉變語調或者提問方法,這種缺乏激情的提問方式很難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因而不能發(fā)揮出提問應有的作用,也使得課堂教學效率非常低。
2基于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歷史課堂提問有效策略
2.1聯(lián)系實際生活,強化唯物史觀培養(yǎng)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關鍵是要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革新,高中歷史教師應該在課堂提問方式上進行更豐富的設計,傳統(tǒng)上教師一般都是采取直接提問的形式,這樣學生不會感興趣,還會感到學習壓力,實際上即使是針對一個知識點,也可以采用多種提問方式,能夠促使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這樣的提問也不會顯得那么單一枯燥。生活化的問題總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因為是他們比較熟悉的話題,所以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將歷史學科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將歷史理論知識與學生的身邊事情融合到一起,這樣引起學生的思考興趣,并且有助于對學生強化唯物史觀的培養(yǎng),提高教學有效性。例如在岳麓版高中歷史“新中國的科技成就”教學時,在分析新中國以來為什么能夠獲得這么多科技成就的時候,要結合到國家的相關政策,最重要的就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一系列變化,在提問的時候要注意緊密結合學0 生的日常實際生活,讓學生們認識到正是由于國家經濟的不斷發(fā)展,才促使人民生活得到各方面的逐步改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力的發(fā)展帶動了生產關系的進步,從而強化對學生唯物史觀的培養(yǎng),充分體現(xiàn)歷史學科的重要價值。
2.2安排提問時機,提高提問效率
合理的提問時機能更好地提升提問效率與課堂質量,提問可以安排于課前導入與課堂小結的反饋。課前導入的提問可以幫助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及時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與教學深度進行適當調整,如果提問效果較好,本節(jié)課可以進行延伸學習,如果提問效果較差,教師則需要專注于知識點的教學,鞏固基礎知識,避免揠苗助長。而課堂小結的提問是溫故而知新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從簡到難進行課堂提問,首先抽查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讓學生能從教材中找到一部分答案的同時也需要主動思考,融入自己的觀點;而后,教師再提出具有拓展性的提問,以橫向或者縱向對比的方式進行問題的設定,輔助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與運用,引導學生形成有條理的答題思路與時空觀念,從而加強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與水平。通過課堂中恰當的提問。例如在學習《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時,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提問:“先秦時期德治與法治存在著什么沖突?”,并以該問題為切入點引出中國先秦時期成文法的產生過程及其影響,分享這一時期思想家對于德治與法治關系的討論。在課后小結中,教師并提出問題:“從時空觀念角度從多角度分析法律在統(tǒng)治中的作用”“法律在歷史發(fā)展中出現(xiàn)了哪些變化?出現(xiàn)變化的原因是什么?”通過問題帶領學生梳理歷代王朝的法律與禮教統(tǒng)治措施,
2.3多角度提問,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歷史解釋能力是當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內容之一,這一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以史料為前提,歷史理解為基礎。但是,現(xiàn)階段由于歷史教師自身素養(yǎng)的限制,以及知識教學的約束,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分析史料的時候經常會存在一定的偏差,而這會導致學生僅僅是片面地,甚至是錯誤地理解歷史資料。除此之外,在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中,很多教師的提問僅僅是知識點,最終給出學生一個固定的講解模式或者是答案,這樣容易將教學停留在表面。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教師還應該更加注重學生歷史解釋能力的培養(yǎng),在設計課堂提問的教學活動時,面對一個問題,歷史教師不應該以一個模板化的答案來限制學生的思維,而是需要引導學生積極展示自己的想法,既可以贊同,也可以反對,不能夠將學生的思維固定在一定的模式上,讓學生將歷史知識通過比較和分類進行綜合分析,引導學生正確的區(qū)分歷史史實和歷史解釋,在進行主客觀結合的思考和質疑,再通過教師的引導進行論證,得出更加客觀的答案,讓學生能夠更加客觀地論述歷史事件和人物,從而讓學生的思考能夠更加有高度,確保學生在表達觀點和看法時可以有理有據,要讓知識有一定的寬度,能夠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注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也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的學習不僅僅只是為高考而服務,更是對個人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教師在課堂中應利用良好的提問方式幫助高中生拓展思路,形成唯物史觀與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提升課堂質量與效率,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黃艷瓊.通過提問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20(11).
[2]梁俊奇.核心素養(yǎng)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提問策略初探[J].高考,2021(11).
[3]熊兵.核心素養(yǎng)下高中歷史問題教學法的實踐[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