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梅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解讀編者用意,加強教材資源的整合與開發(fā),努力用教材教學生學語言、用語言、學策略,發(fā)展思維,學會閱讀,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整合教學;教材資源;核心素養(yǎng)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教師應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加強教學內(nèi)容的整合,統(tǒng)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統(tǒng)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以下簡稱“統(tǒng)編版教材”)正是通過雙線組合的編寫形式,要求教師著眼單元整體考慮局部來設(shè)計問題,既要圍繞單元主題,又要兼顧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如果教師仍然按照原來那樣一課一課地教,學生一課一課地學,那么就失去使用新教材的意義了。所以,在使用統(tǒng)編版教材時,教師應從整體出發(fā),整合單元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建立起結(jié)構(gòu)化的知識體系。下面筆者結(jié)合統(tǒng)編版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談一些粗淺的思考和做法。
本單元編排的三篇精讀課文、一篇略讀課文都是寓言故事,語文要素之一是讀懂寓言故事所寄寓的道理,整個單元始終圍繞學寓言、讀寓言、懂寓意展開?!妒刂甏谩贰短展藓丸F罐》《鹿角和鹿腿》《池子與河流》四則寓言體裁不同,取材角度多元,揭示的道理不同;《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安排學生交流寓言故事及其寓意,并從寓言聯(lián)系生活實際;“日積月累”積累的詞語都是寓言故事;“快樂讀書吧”推薦學生閱讀的也是寓言故事?;谡Z文核心素養(yǎng)的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維度,為了實現(xiàn)主題學習與核心素養(yǎng)雙線并行,筆者以“明白道理”為核心,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對單元教學內(nèi)容進行整合關(guān)聯(lián),以此貫穿整個單元教學。
一、基于核心素養(yǎng),整合單元教學目標
單元教學目標是單元整體教學設(shè)計中首先要考慮的。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筆者根據(jù)這一單元教學內(nèi)容的編排特點,將這一單元要整合的教學目標制訂如下。
(1)能認30個字,會寫31個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體會不同角色的思想感情。
(2)初步感受不同文體的寓言故事,體會文言文朗讀中的停頓,背誦《守株待兔》;能復述童話寓言《陶罐和鐵罐》《鹿角和鹿腿》;分角色朗讀詩歌寓言《池子與河流》,注重語言實踐,激發(fā)學生對寓言故事的興趣,能廣泛開展閱讀。
(3)能聯(lián)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在明白故事道理的過程中提升分析、歸納思維能力,對文章闡述的道理能結(jié)合自身經(jīng)驗進行比較、分析、判斷,培養(yǎng)思辨能力和審辨思維。
在設(shè)計單元整體目標時,我們要從單元整體出發(fā),把握這一單元教學的任務和要求,圍繞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和人文要素,考慮單元教學的目標和策略,避免面面俱到。
二、落實核心素養(yǎng),整合單元教學內(nèi)容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把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理念落實到教學行動中,才有可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诖?,依據(jù)本單元教材內(nèi)容編排的特點,圍繞教學重、難點,筆者嘗試了單元整合教學。
本單元的教學內(nèi)容中四篇課文以及“語文園地”“快樂讀書吧”都緊緊圍繞寓言來編排,在教學中,筆者打亂了教學順序,將這些內(nèi)容進行了有效的整合。
(一)課文內(nèi)容與語文園地的整合
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和“日積月累”作用很凸顯,滲透語文知識,對本單元的學習重點、學習方法進行梳理或是學生學習成果的展示交流。所以在教學本單元第一課時,筆者便有意將這兩項內(nèi)容進行滲透。對于“日積月累”的寓言成語故事,筆者在上本單元第一篇課文時設(shè)計了“看圖猜成語故事”的方式,讓學生初步了解寓言成語故事,接著引出本單元第一篇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在這一課的尾聲,筆者又出示《自相矛盾》這個成語故事的文言文,讓學生運用今天所學的文言文方法自學《自相矛盾》;接著,再讓孩子們課外去閱讀“日積月累”中這些寓言故事的文言文。這樣的整合,讓孩子們對寓言故事有了閱讀的興趣。“交流平臺”中閱讀寓言故事的方法也適用于本單元四篇寓言故事的“明道理”環(huán)節(jié),于是,筆者讓學生進行了交流,讓他們在交流中內(nèi)化語文素養(yǎng)。
(二)課文內(nèi)容與快樂書吧的整合
本單元的快樂書吧推薦的是三本寓言故事書。課文《鹿角和鹿腿》選自《伊索寓言》,《池子與河流》選自《克雷洛夫寓言》。在教學這兩篇課文的結(jié)尾,筆者都對這兩本書進行了推薦閱讀。在教學《守株待兔》時,筆者拓展了《日積月累》這一成語故事,然后引出《中國古代寓言故事》這本書,讓孩子們從這本書中去閱讀更多的古代寓言故事。這樣的整合很自然地將“快樂讀書吧”的內(nèi)容融入課文教學中,不必在整個單元學完了再進行推薦閱讀,也更激發(fā)了學生讀這本書的欲望。
三、基于表達,聚焦語言實踐
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學科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的綜合運用能力,而新教材的編排也正遵循這一規(guī)律。這一單元的《陶罐和鐵罐》《鹿角和鹿腿》兩篇課文的體裁都是童話寓言故事,從課后習題看,都有讓學生理解、積累語言,朗讀、復述的要求。所以在教學中,筆者將兩篇課文進行了整合教學,在初讀、檢查預習生字新詞后,重點聚焦語言實踐,培養(yǎng)語用能力。
(一)立足語用,提升語文素養(yǎng)
《陶罐和鐵罐》這一課中有很多的對話描寫,課后的第二題“結(jié)合課文中描寫陶罐、鐵罐神態(tài)和語言的語句,說說陶罐、鐵罐的性格有什么不同,再分角色朗讀課文”;《鹿角和鹿腿》的課后第一題“朗讀課文,注意讀出鹿的心情變化”,無論是“分角色朗讀”還是“讀出鹿的心情變化”,都要引導學生從語言描寫中體會主角的性格特點或心理活動后才能更好地朗讀。由此,筆者設(shè)計了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讀感悟后再指導朗讀:(1)請同學們找出對話描寫,圈出神態(tài)或動作描寫的詞;(2)由這些詞可以感受到陶罐和鐵罐各有什么性格特點?(鹿的心理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3)指導朗讀。其中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重點,筆者整合“語文園地”中的詞句段運用的內(nèi)容,分別設(shè)計了語言文字訓練:《陶罐和鐵罐》讓學生補充對話描寫中的提示語,如:“何必這樣說呢?”陶罐? ? ? ? ?地說:“我們還是和睦相處吧,有什么可吵的呢?”《鹿角和鹿腿》的語言訓練點則是補充心理活動的描寫,如:就在獅子灰心喪氣不想再追的時候,鹿的角卻被樹枝掛住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鹿是怎么想的?)這樣的設(shè)計讓學生對語言的生動從感知到實踐,實現(xiàn)了內(nèi)化。
(二)立足表達,提升復述能力
對于《陶罐和鐵罐》《鹿角和鹿腿》兩篇童話寓言,筆者根據(jù)文本特點及課后的練習都設(shè)計了復述和表演課本劇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并將其整合,由扶到放,提高學生復述故事的能力?!堵菇呛吐雇取愤@個故事的復述根據(jù)課后的習題,給出角和腿的各三個重點詞提示,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降低學生復述的難度,并教給學生抓提示語復述故事的方法;接著,用同樣的方法,讓學生先找出《陶罐和鐵罐》的重點詞,即文中描寫陶罐和鐵罐神態(tài)的重點詞,讓學生自己復述《陶罐和鐵罐》。這樣由扶到放,提升了復述能力;最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組進行兩個寓言故事的課本劇表演。這樣的語言訓練激發(fā)了學生讀寓言的興趣,發(fā)展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四、基于主題,巧搭思維階梯
思維能力是學生學習能力的核心,語文教學同樣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是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圍繞這一教學重點,基于寓言這一主題的特點,筆者注重搭建思維的階梯來達成這一教學目標。
基于四篇課文都是寓言故事,筆者將四篇課文進行整合教學,達成“懂寓意”這一教學目標。首先,筆者設(shè)計了一張表格(如表1所示),讓學生邊讀課文邊完成。
接著,引導學生思考:這一寓意是怎么概括歸納出來的(如表2所示)?
筆者引導學生歸納出概括寓意的方法:看題目、抓重點詞句、看寓言故事的結(jié)尾等。學生通過自己思考發(fā)現(xiàn)得來的方法,他們自然印象更深,在閱讀其他寓言故事時就能學以致用。
“寫什么?”“怎么寫?”這兩項還只是低階思維的訓練,僅僅這樣還不夠,根據(jù)本單元課文的課后習題,筆者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通過比較、分析、討論、 思辨等方式進行高階思維的訓練,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讓學生學會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問題,并將所學加以分析后運用于生活實際。例如,在教學《鹿角和鹿腿》一課時,筆者讓學生思考并辨析以下兩種說法:(1)美麗的鹿角不重要,實用的鹿腿才是重要的;(2)鹿角和鹿腿都很重要,它們各有各的長處。再如,教學完《池子與河流》一課后,筆者讓學生結(jié)合生活實際說一說:池子與河流的觀點,你更贊同哪一種?為什么?這種通過自己分析、比較、思辨后發(fā)現(xiàn)、得來的道理,學生印象自然會更加深刻,也會被帶入文本,聯(lián)系自身實際思考該如何去做。
總而言之,教師要樹立大語文觀,改變語文課堂單一教學的模式,立足單元整體的角度,用心解讀教材,整合文本資源,優(yōu)化教學過程,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