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
[摘 要]教學需要把“教材中的數(shù)學”變成“活動中的數(shù)學”,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經(jīng)歷和探索中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以“千克和克的認識”教學為例,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考慮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從而構建數(shù)學知識。
[關鍵詞]千克與克;動手實踐;質量單位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29-0064-02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基本理念中指出“積極思考、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是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課程改革的基本特征是重過程、重探索、重體驗。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中要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數(shù)學知識,需要積累豐富而有效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沒有動手實踐,沒有親身體驗,知識很難扎根在學生頭腦中,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必須由學生在“做”中獲得,是教師沒有辦法“教”的。只有通過猜一猜、掂一掂、稱一稱等多種操作活動,讓學生多感官感受的同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能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
“千克和克的認識”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內容。本節(jié)課是學生系統(tǒng)學習質量單位的開始,要求學生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質量觀念,并能估出物體的質量,感受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能根據(jù)生活情境選擇合適的單位,為后面學習“噸的認識”奠定基礎。本節(jié)課的設計意圖,主要體現(xiàn)了數(shù)學教學的三個特性:
第一,生活性。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質量單位看不到、摸不著,不像長度單位那么具體和直觀。因此,教師可搭建一個比較重的“支架”,將其放置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基礎之上,使抽象的知識生動起來。
第二,體驗性。安排猜一猜、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等多種實踐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千克”和“克”。
第三,科學性。教材把“千克”和“克”編排在同一節(jié)課中,這樣的編排可以讓學生在對比輕重中形成整體感知。生活中更多的是以“千克”為單位表示質量,本節(jié)課先安排學生認識“千克”,然后再給出比較微觀的“克”,這是基于學生對概念認知直觀上的先易后難來強化生活性。
【教學實錄】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輕重
1.體驗一:猜
師(拿出兩袋大小相同的黃豆和棉花):黃豆和棉花,誰重?
生:黃豆重。
【設計意圖:學生對于物體的輕重是有生活體驗的,當物體的質量相差很大時,通過眼睛就能看出來。這里的問題重在突出物體的性質決定質量,豐富學生對于物體質量的體驗?!?/p>
2.體驗二:掂
師(拿出和黃豆質量相同的一大袋棉花):黃豆和棉花,誰重?
師:有同學認為黃豆重,有同學認為棉花重,有同學認為差不多重,誰說的對呢,有什么辦法可以準確驗證?
生:稱一稱。
【設計意圖:學生首先會基于大小判斷物體的輕重。通過猜、掂、稱三個有層次的教學活動,學生會感受到不能單靠眼睛觀察,而要用手去感知輕重,當“掂”無法判斷時,需要用“稱”的方法,這就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二、經(jīng)歷體驗,建立概念
(教師介紹生活中幾種常見的秤;學生認識盤秤,并使用盤秤稱量物品)
師:你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指針,刻度,kg)kg是千克的英文縮寫。我們把物體的輕重叫作物體的質量,像長度一樣,質量也有單位,國際上通常用千克來作單位。
師(課件演示用盤秤稱1包物品的質量):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1:放了一些物品后,指針指向1,表示物品重1千克。
師:一大格表示1千克,如果指針指向2呢?3呢?4呢?5呢?
生2:放物體后,指針指向幾,就表示物體重幾千克。
師:這個秤最多可以稱多少千克呢?
生3:5千克。
師:黃豆和棉花到底誰重?我們一起來驗證。
生4:一樣重,都是1千克。
師(課件出示圖片;圖略):木頭和塑料,哪一個重?
【設計意圖:通過認識盤秤,明確kg是千克的英文縮寫;通過稱一稱這個環(huán)節(jié),確認一袋黃豆和一大袋棉花的質量都是1千克;通過問題幫助學生打破認知的誤區(qū),理解物體的輕重比的不是物體的外觀和大小,而是物體的質量?!?/p>
3.體驗1千克的質量
(1)一掂,建立標準量感
師:請組長拿出1千克的黃豆,組員輪流掂一掂(雙手捧),靜靜地感受1千克有多重,并把1千克的感覺記在心里。
(2)二掂,比較標準量感
師(呈現(xiàn):300克鹽、3千克洗衣液,1千克黃豆):組員輪流掂一掂,判斷物品質量比1千克重還是輕。
(3)三估,判斷標準量感
師:你覺得這根香腸和1千克大米比起來怎么樣?
生:很輕。
師:估一估,幾個這樣的香腸重1千克?
師:小組合作,估出重1千克的物品后放入袋中,然后進行驗證,并數(shù)出它的個數(shù)。
【設計意圖:在進一步認識千克的過程中,首先通過掂一掂1千克的大米建立1千克的標準量感,接著通過掂一掂鹽和洗衣液,進一步建構1千克的概念,最后通過估一估1千克物品的數(shù)量并驗證,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具體的、現(xiàn)實的實物參照。這三個有層次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經(jīng)歷了感受、判斷,猜測、驗證的過程,學生在反復的對比中建構了1千克的概念,形成1千克物品的量感?!?/p>
4.確立1克的標準
師:你覺得7顆黃豆重不重?
生1:很輕。
(教師用迷你電子秤稱7顆黃豆的質量)
師:g是克的縮寫,克也是質量單位。
師:大家將7顆黃豆放在掌心,靜靜地感受1克的質量,把這種感受記在心里。
師:找出杯子里哪些物體的質量大約是1克。
⒌建立克和千克的聯(lián)系
師:你知道這根香腸有多重嗎?
生1:200克,包裝袋上寫了凈含量200克。
師:凈含量是什么意思呢?
生2:就是指不算外包裝袋的重量。
師:那兩根這樣的香腸有多重?3根?4根?5根呢?(生答略)
師:通過數(shù)一數(shù),我們知道5根香腸的質量是1000克,而之前我們稱出來的是1千克,克和千克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生4:相等。
師:1克和1千克比起來,你有什么感受?
生5:1克的感覺很輕,1千克的感覺有些重。
師:什么樣的物品通常用克作單位呢?
生6:比較輕的物品。
師:什么樣的物品通常用千克作單位呢?
生7:比較重的物品。
師:千和千克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質量單位。你還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質量單位嗎?
師:對,公斤、斤是我們中國人常用的質量單位,1千克就是1公斤,也就是兩斤。
三、鞏固練習,內化認知(略)
【教學反思】
首先,雖然千克與克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學生的視野中,但日常生活中學生并不會關注。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課堂呈現(xiàn)的素材應貼近學生的現(xiàn)實,學習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結合學生生活中的素材引導學生認識質量單位。
其次,“1千克、1克的物體有多重”觀念的建立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和重點。質量單位的建立不同于長度單位,不能靠觀察得到,而要靠身體的感覺和感知。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具體感知1千克、1克物體的具體質量,使學生初步建立起1千克和1克的質量觀念。
最后,在認識質量的傳統(tǒng)教學時,只要讓學生記住千克和克,并能正確進行單位換算就完成教學任務了。這樣的教學就會導致學生出現(xiàn)一些笑話,比如,一個乒乓球重3千克,一個書本重4克,1千克鐵比1000克棉花重。經(jīng)驗告訴我們,學生接受知識是一個由易到難、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只有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通過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等實踐活動反復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才能把“書本中的數(shù)學”變成“活動中的數(shù)學”,讓學生在充分的經(jīng)歷、體驗、探索中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
(責編 金 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