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嘉崎
摘要:隨著新課程標準的不斷深入,使學生在學習數學基礎知識的前提下發(fā)展創(chuàng)新型的思維,不斷實現(xiàn)自身的提高和進步.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型思維已經成為一種大勢所趨,小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能夠引導學生將自己頭腦中的信息加工、內化并產生新的理論觀點。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基礎教育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型思維。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策略
前言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之下,教師要重視提升學生的課堂體驗感以及課堂活動的參與程度。特別是在數學這門學科的學習過程中,促使學生能夠真正的融入到學習狀態(tài)中,推動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上升已經成為了教師的重要教學目標
一、我國小學數學教學的現(xiàn)狀
1、教學方式單一,無法吸引學生注意力
只有內容與形式較為多彩的課堂,才可以有效的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熱愛程度的上升。與此相反,如果是過于單一且枯燥的課堂氛圍,則會直接性的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導致整體數學課堂教學質量低下。以往教師運用的傳統(tǒng)教學策略,已經與素質教育發(fā)展的新標準不相符,教育效果也難以達到理想的狀態(tài)。教師只是在講臺上一味的進行知識傳授,而學生僅僅在臺下做一個安靜的知識接收器,教師忽視了對學生思考能力的鍛煉。同時,教師也沒有對不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分析,為其指出正確的學習方向。學生的思維缺乏活躍性,很少會質疑教師。這對小學整體課堂教學效果的上升,以及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提高都起到阻礙作用。
2、教學內容難度大,學生理解困難
隨著年級遞增,學生所接受的知識復雜程度也在不斷上升,學生學習過程中會遇到更多的困難。如果教師依舊只依靠固定的課本內容當做課堂唯一指導,沒有開展相應的教學創(chuàng)新,那么學生的思路就無法緊跟教師的步伐。一旦錯過某些關鍵知識,就可能導致多數不理解知識的累積,出現(xiàn)學生思路出現(xiàn)不連貫的問題,更無法提升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
3、師生溝通少,難以真正了解學生疑惑
有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看重學生所接受的知識多少,卻忽視了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這種教學方式的運用會讓教師以為學生已經接受全部知識。教師并沒有真正的去觀察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也就無法根據學生的知識接收情況調節(jié)自身教學方案。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策略
1、密切師生交流,鼓勵學生敢于質疑
教師與學生之間要構建起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會對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上升具有關鍵作用??梢詭椭處煾由钊氲牧私獾綄W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制定出有針對性的這些策略,加大對學生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力度。
比如,有很多學生當自己獨立的完成一道難題時,總是會產生自我懷疑,想要向老師詢問答案。時間一長,這會對學生思維創(chuàng)新水平上升產生阻礙,因此教師要多去鼓勵學生,讓他們敢于去質疑權威,勇于相信自己。這會對學生今后的學習以及其創(chuàng)新精神的提升,具有著積極影響。
2、聯(lián)系生活實際,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
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生活的實際和認知特點。注重直觀形象化教學,化抽象為形象,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化復雜為簡單,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學生產生了興趣,會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探究思考問題,便會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例如,教學“周長”時,我會創(chuàng)設以下情境:“王大爺家有一個長方形菜園長20米,寬15米,一面靠墻,如果把菜園圍上籬笆,籬笆需要幾米?”學生都知道長方形周長公式,但求一面靠墻的周長問題,由于學生生活閱歷較少,一部分學生理解有困難。我首先將靠墻的房間后面的菜園進行多媒體展示:讓學生觀察并在頭腦中形成一些形象。再讓他們畫出圖形,幫助分析理解題意,觀察比較,說一說想法,我引導學生說一說求籬笆的長有兩種可能:“使用籬笆最少和使用籬笆最多”,(1)如果把靠墻的一邊作為長方形的長,需要籬笆長=寬×2+長。這時,籬笆長是15×2+20=50(米)。(2)如果把靠墻的一邊作為長方形的寬,需要籬笆長=長×2+寬,則籬笆最多是:20×2+15=55(米)。直觀形象的圖形使學生一下子就與已學的知識點產生共鳴,通過自主探究很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到學習輕松、愉快,還能身臨其境,增加學生的想象力和智力,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
3、設置懸念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置出一些循序漸進較強的問題,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可以有效的調動起學生解答問題的積極性。能夠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以解答問題為直接目標,促使學生調動自身感官,對問題進行深入的觀察以及分析。數學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新知識之前,可以先拋出問題,比如,在教學“分數混合運算”時,我先提出問題學生:“同學們,我們都學過哪種類型的混合運算呢?大家可不可以講出各自的運算順序?”運用這些問題,讓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產生疑惑,為什么呢?要怎樣去解決呢?問題設置可以推動學生進一步的融入到問題的思考狀態(tài)中。接下來我可以在白板上給學生們展示一些比較簡單的混合運算例題:6×4÷3,11×(42÷7),這種比較簡單的例題,學生會主動的講出其運算順序。接下來就可以對這些句子進行簡單的變形:0.6×4÷3,1.1×(42÷7),式子就被轉變成了分數混合運算問題。在一層層問題的設置中,能夠讓學生深入知識的探究,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還可以起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作用。
結束語
總而言之,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是學生進行數學學習時一項必須要掌握的能力,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這方面的培養(yǎng)。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權威,相信自我,促使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上升。
參考文獻:
[1]張金玲,劉文云.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J].數學大世界(中旬),202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