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枚舉
摘 要 民間故事在現(xiàn)行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數(shù)量,大多安排在二、三學段,這類課文的語言富有生活氣息,人物形象鮮明,情節(jié)生動感人。因此,我們可以從“品味語言,把握故事特點;復述故事,講出傳奇色彩;拓展閱讀,感悟文化魅力”入手,引導學生進行言語實踐,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民間故事獨有的魅力。
關(guān)鍵詞 統(tǒng)編教材 民間故事 教學價值 教學策略
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民間故事是一種口口相傳的文學形式,它的內(nèi)容淺顯易懂[1],同時,民間故事作為一種較為特殊的文體,其具有人物形象鮮明,語言富有生活氣息,情節(jié)生動感人,讀起來給人溫暖和感動的特點。目前,在統(tǒng)編教材中,民間故事類的課文占有一定的數(shù)量,而且大多安排在二、三學段,如《漏》《棗核》《獵人海力布》《牛郎織女》等。然而,很多教師在教學此類課文時,只是簡單地引導學生了解民間故事的內(nèi)容,簡單分析人物形象的特點,缺乏對文體特點的整體把握和對學生概括復述能力的培養(yǎng),缺乏對其文化價值的深入挖掘和拓展,這樣的教學,沒有從根本上立足學生語文學習的核心任務(wù),即強化言語實踐,更不能充分挖掘和利用這類文本應有的“教學價值”。那么,民間故事類課文應該怎樣教,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言語實踐,促進其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呢?下面,筆者結(jié)合統(tǒng)編教材民間故事類課文的教學,談?wù)勛约旱乃伎肌?/p>
一、品讀故事,把握文體特點
民間故事情節(jié)生動,可讀性強。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可以通過品讀、比較、品析,整體把握民間故事的文體特點。
(一)感受充滿神奇的人物形象
民間故事之所以能一直流傳至今,一個重要原因是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鮮明。因此,教學民間故事類課文時,教師要幫助學生深刻地認識人物形象,讓故事中的人物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
如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牛郎織女》這篇課文中的“人物”眾多,有牛郎、織女、王母娘娘、老牛、喜鵲(故事中的老牛和喜鵲不僅具備人特有的特點,而且老牛在故事中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同樣可以把它們認定為人物)。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選擇學生最感興趣的人物進行分析,如對于“老?!边@個人物,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用心體會它的“奇特”之處。學生品讀相關(guān)語句后,就會發(fā)現(xiàn)老牛的“奇特”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老牛會像人一樣說話。因為他能告訴牛郎,織女何時會下凡。二是,老牛能夠預知未來的事情。因為他知道牛郎會遇上織女,也知道王母娘娘是不會放過織女的。三是,牛皮披在人身上就會飛起來。因為牛郎披上牛皮后,就能飛上天去追織女了。可以說,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這樣一番解讀后,民間故事的神奇人物形象便會在學生心中變得清晰起來了。
(二)把握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jié)
民間故事之所以能永久傳誦、撥動讀者的心,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故事中的情節(jié)一波三折。因此,教學民間故事類課文時,要引導學生在讀懂故事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發(fā)現(xiàn)表現(xiàn)手法即表達形式上的特點。
如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下冊《棗核》這篇課文,教師就可以在教學時引導學生用心體會峰回路轉(zhuǎn)、柳暗花明的故事情節(jié):一戶人家成天盼著要個小孩(結(jié)果如何?)——棗核不見長大(棗核會怎么安慰父母?)——莊稼人納不上糧,衙役牽走牛、驢(棗核怎么做?)——棗核把牲口趕回村子(官府怎么做?)——鐵鏈綁住棗核(縣官怎么做?)——縣官讓人打棗核(棗核怎么做?)——棗核蹦來跳去(結(jié)果如何?)——縣官的牙被打掉(棗核大搖大擺地走了)。這樣,學生在教師的點撥引導和啟發(fā)下,就能從中體會到一波三折的情節(jié)設(shè)置,更深層次地理解故事的內(nèi)容。同時,學生也潛移默化地學會一波三折的故事表現(xiàn)手法,為今后閱讀民間故事、學習民間故事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撐。
(三)品味平中有奇的文本語言
民間故事的語言大多比較平實,少有唯美煽情的語言。但只要細細咀嚼,很多語言還是很精彩的,值得回味。
如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下冊《漏》這篇課文,是由陳清漳搜集整理的民間故事,整個故事的語言比較平實,沒有優(yōu)美的語句,但細細揣摩,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有些語句還是比較精彩的。如“老虎嚇得渾身發(fā)抖,賊聽得腿腳發(fā)軟。賊心里害怕,腳下一滑,撲通從屋頂?shù)目吡锏聛?,正巧摔到虎背上?!边@段文字對老虎和賊的神態(tài)和動作描寫可謂生動傳神,從“渾身發(fā)抖”“腿腳發(fā)軟”“腳下一滑”“跌下來”等詞語中,我們就能感受到老虎和賊的緊張與害怕,自然也會深深地牽動著讀者的心弦,更會為他們的安危深感不安。又如“老虎正走著……心想:‘漏又來了,這下我可活不成了!”這句話,對老虎語言的描寫同樣細致入微,從“這下我可活不成了”這個短語中,我們更能深切體會到老虎害怕到了極點。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抓住故事中的精彩片段,引導學生細細體味,用心感受民間故事語言的精妙。
二、復述故事,講出傳奇色彩
民間故事類課文雖然大多篇幅較長,但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非常明顯,是訓練學生概括和復述能力的極好范本。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復述民間故事,講出故事的味道,感受故事的魅力。如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獵人海力布》這篇課文,可以這樣引導學生進行復述故事。
(一)簡要復述故事
復述是學生需要訓練的重要語文能力,因此,教師要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可引導學生多讀民間故事,培養(yǎng)聽故事、講故事的能力,從而感受民間故事的魅力。
第一,分層嘗試復述。教學時,教師可以先給足學生自由閱讀故事的時間,并根據(jù)故事條理嘗試把故事分成五個部分,再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每一部分的內(nèi)容:第一部分,小白蛇被老鷹抓住,情況萬分危急,海力布搭箭開弓,救下小白蛇;第二部分,小白蛇要酬謝海力布的救命之恩,讓他從龍王口中要到寶石;第三部分,海力布借助寶石從動物口中聽到村里告急的消息;第四部分,海力布勸說村民離開村莊,村民不聽勸告,海力布只好說出實情;第五部分,海力布說出實情后變成一塊石頭,村民含淚離開,都得救了。
第二,運用詞語復述。讓學生用四字詞語進一步提煉五個部分的內(nèi)容,再讓他們復述故事。如第一部分,可以用四字詞語提煉為“白蛇遇險,搭箭相救”。于是,學生就可以按照這樣的范例提煉其他四部分,只要內(nèi)容準確,說法可以不一樣。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大致圍繞“酬謝報恩,獲得寶石—鳥口得知,村里告急—力勸離開,村民不聽—變成石頭,含淚離開”進行嘗試復述訓練。
第三,全文詳細復述。學生在梳理了每一部分內(nèi)容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照故事發(fā)展的順序進行全文詳細復述。如第一部分內(nèi)容可以這樣復述:有一天,海力布到深山里打獵,看到一只老鷹抓著一條小白蛇從頭上飛過,情況萬分危急,海力布趕緊搭箭開弓,救下小白蛇”。接著,可以讓學生根據(jù)這一范例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個部分練習復述;最后,再讓學生按故事發(fā)展的順序把每一部分連起來進行全文復述。這樣的復述,從部分到全文,從簡單到詳細,由容易到復雜,循序漸進,促使學生的復述能力得以提高。
(二)創(chuàng)造復述故事
直白的復述故事會使聽者昏昏欲睡,有變化的復述故事才能打動人、吸引人。因此,教師可以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中的空白點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和創(chuàng)編,加上一些擬聲詞,配上一些動畫音效,把民間故事講得有聲有色,讓人身臨其境。
如《獵人海力布》這篇課文中的“半夜里,只聽一聲震天動地的巨響,大山崩塌了,洪水涌了出來,把他們住的村子淹沒了”這句話,筆者是這樣引導學生進行復述:“這么夸張的情節(jié)怎么才能講出味道來呢?”有的學生說:“我覺得這句話可以配上擬聲詞,更能表現(xiàn)出故事的夸張味道?!庇谑?,筆者接著引導學生:“不錯,配上擬聲詞可以讓聽眾有一種現(xiàn)場感。那你們說說哪些地方可以配上擬聲詞呢?”有的學生說:“在‘巨響的后面可以配音‘轟隆隆。”有的學生說:“在‘大山后面可以配音‘咔嚓嚓?!庇械膶W生說:“在‘洪水后面可以配音‘嘩啦啦。”……這樣復述故事,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仿佛在看動畫片一樣。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抓住故事情節(jié)的空白點,創(chuàng)造性復述故事,讓聽眾身臨其境。
三、拓展閱讀,感悟文化魅力
民間故事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是學生了解中華文明和民族歷史的重要載體。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進一步拓展閱讀,從整體上把握民間故事的文化價值,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一)由一篇走向全書
溫儒敏教授說過:“現(xiàn)在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病就是學生讀書少、不讀書。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課文,如果光是教課文、讀課文,不拓展閱讀量,那么無論怎么用力,語文素養(yǎng)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盵2]因此,教師要想方設(shè)法地引導學生閱讀好書,并最終愛上課外閱讀。
如教完《牛郎織女》這篇課文后,學生只能從課文中簡單了解到牛郎與織女結(jié)為夫妻,后來織女被王母娘娘帶回天庭,最后他們在喜鵲的幫助下鵲橋相會。至于其他有關(guān)牛郎織女的故事,學生仍然了解得不多。這時候,教師就可以推薦學生閱讀黃蓓佳整理的《牛郎織女》這本書,學生就會從書中了解到其他有關(guān)牛郎織女的故事:如牛員外晚年得子、金牛星下凡救金郎、太白金星點化金郎等內(nèi)容。這樣,讓學生通過對整本書表層信息的瀏覽,不僅初知整本書的主旨、梗概,還能誘發(fā)學生繼續(xù)閱讀的興趣。當然,整本書閱讀教學還要依托教學情境,用心感受語言的趣味,引導學生愛上閱讀,讓書中的語言材料轉(zhuǎn)化為語言學習的資源。
(二)從一篇走向一類
民間故事是一個民族整體文化的一部分,反映的是一些民族習俗、信仰或社會情況。因此,教學時,我們要把民間故事當成“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而不能把它們僅僅看作一篇課文,要學會以一帶多,由這一篇課文引向這一類文體的學習,幫助學生真正通過“一斑”得以窺見民族文化的基因。
如教學《獵人海力布》這篇課文時,要重點引導學生關(guān)注海力布“舍己救鄉(xiāng)親”的起源與變化,并出示與這一民間故事有關(guān)的詩句、典故,讓學生更加全面理解“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舍小家顧大家”的大無畏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接著,教師可以補充另外三則有關(guān)“舍小家顧大家”的民間故事《廩君和鹽水姑娘的故事》《大禹治水》《八仙過?!?,讓學生在群文閱讀中,探究故事的主題、表達的情感、人物的形象,從整體上把握民間故事所包含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
總之,民間故事源于古代人民對生活的美好愿望,是對大自然的觀察、對價值追求的體現(xiàn),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3]。我們要將民間故事深深地印在學生的心中,讓學生從民間故事的學習中感受到民間故事獨有的魅力。
[參 考 文 獻]
[1]周海燕.講出民間故事的味道:例談《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傳說》教學[J].小學語文教師,2016(7-8):50-52.
[2]溫儒敏.如何用好“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J].小學語文,2017(7-8):25-32.
[3]金星.理解與傳承:挖掘民間故事的“韻”:以《獵人海力布》為例[J].福建教育(小學版),2020(7):36-38.
(責任編輯:武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