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
【摘要】道德與法治課程凸顯立德樹人目標,是課程性質的應有之義、現(xiàn)實情況的客觀要求、素質教育的必由之路。針對當前課程教學存在的學校對課程重要性認識不足、教師對課程教學的準備不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欠缺的實際問題,應做到凸顯價值引領,全方位整合教學資源;注重思維啟迪,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方法;聚焦品性養(yǎng)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立德樹人? 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7-0054-02
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從國家長治久安的戰(zhàn)略高度,深刻闡述了學校辦好思政課的重大意義,提出了推動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明確要求,是我們推進思政課建設的根本遵循。在此背景下,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指引,探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如何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一、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凸顯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背踔械赖屡c法治課程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課程性質的應有之義
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當前初中課程之一,出現(xiàn)時間并不長。伴隨新課改的縱深發(fā)展,直到2016年起,才有了將思想品德、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三門課程教材統(tǒng)一合并為道德與法治的破舊立新。從幾本教材的命名上,可輕易看出課程的職責。作為“一門以初中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養(yǎng)發(fā)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1],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初中階段學生思政教育的主要抓手和重要渠道。較之其他課程,道德與法治在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具有幾方面特性:一是專門性。初中階段只有這一課程具有專門思政教育功能,其他課程只部分帶有這種屬性。二是綜合性。這一課程的教學,既有思想的深邃,也有理論的高度,更有人文的韻味,促使課程彰顯出了別樣的人文情懷。三是實踐性。學生的日常生活是課程教學得以開展和深入的基礎。雖然課程教學以講授為主,但伴隨教學改革的持續(xù)深入,這一課程的實踐理性進一步凸顯。從課程目標到內容設置再到具體實施,都將“立德樹人”作為重要追求。
2.現(xiàn)實情況的客觀要求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這一論述凸顯了黨中央對青年的關心重視。事實上,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立德樹人”就成為我國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成為教育本質功能的題中之意。教育部2014年印發(fā)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的意見》標示著國家層面的決策開始內化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經(jīng)過幾年探索,立德樹人開始成為越來越多教育者的共識,并轉化為工作理念。初中生正處青春期,身心發(fā)展很不平衡,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建構,需要有效的介入與引導。而且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頻發(fā),許多學生在遭遇類似情況時選擇隱忍,由此出現(xiàn)了自閉等嚴重心理健康問題。這與學校教育中道德與法治的教育不夠直接相關。利用道德與法治課堂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政教育,有助于解決好現(xiàn)實中的相關問題。
3.素質教育的必由之路
自改革開放以來,素質教育就開始孕育,但其真正成為一種教育視域卻是新世紀以來。長期以來,素質教育都被看作應試教育的反叛。在素質教育理念下,課堂不再只是知識海洋,而是承載了更多的道德與人文訴求。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是踐行素質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徑。素質教育強調的是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身體心理素質、人文素質等的全面提升,而不僅停留在文化知識素養(yǎng)的提高上。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就是為了提升學生的道德水準,讓他們成為既追求真理,又充滿人文情懷的獨立個體。因文化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時下熱門,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通過課堂,讓學生掌握知識,是教師職業(yè)基本職能;通過道德與法治課堂,讓學生提升素養(yǎng),是素質教育不竭追求。
二、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在立德樹人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陳寶生在201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從教育的薄弱處著手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并將其作為下一階段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立德樹人”視域下,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不斷顯現(xiàn),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逐漸暴露。
1.學校對課程重要性的認識不足
初中階段是學生心智走向成熟的關鍵期,道德與法治課程可謂恰逢其時。正確的課堂引導,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可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養(yǎng)成性格。但就目前來說,學校層面上對課程重要性明顯認識不足:一方面,課程所占上課時間相對短。初中課程較小學有了較大增加,語文、數(shù)學、英語作為核心課程占用了很多學習時間。這樣一來分配給歷史、地理、生物、化學等科目的時間捉襟見肘,道德與法治課程更加被邊緣化;另一方面,教學評價體系不夠完善。由于成績評比、中考升學率等硬性指標存在,學校不可能在對這門課程的評價上不體現(xiàn)成績評價,這就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多滿足于教學時長的兌現(xiàn)。如福州市2020年中考總分為700分,較之2019年的670分增加了30分,增加的分數(shù)包括地理和生物各10分,還有體育10分,而道德與法治仍然是20分。換言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甚至僅是體育的一半。
2.教師對課程教學的準備不夠
學校層面的認識不足有上層政策導向的問題,但由此引發(fā)的教師對待課程的問題卻更是應當引起足夠重視的。實際上,教育部先后印發(fā)了《中小學道德與法治工作指南》《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等,規(guī)范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等。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對態(tài)度卻參差不齊。有的認為,純粹只是為了應付檢查而已,只需糊弄。有的認為課程無法量化,由此帶來了教學思路混亂、過程粗糙。也有老師“各自為戰(zhàn)”[3],缺乏總體思考、集體研究。這給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帶來了諸多問題,一方面教學方法單一,基本以講授為主,而且是滿堂灌,偶有例行公事的提問,但缺乏對學生的有效引導;另一方面畏難情緒作怪,自我提升的努力不夠。調查發(fā)現(xiàn),79.4%的教師認為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進行人文價值教育有一定的困難[4],因此,他們不善于也不樂于將立德樹人理念貫穿在教學中。
3.學生對課程學習的積極性欠缺
教師的準備不足也對學生上課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單一教學模式,使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受到打壓,無法營造和諧共生、教學相長的局面。教學內容的空洞則使學生無的放矢,只能是功利性地掌握所謂的知識要點,對于真正有意義的理想、信念、生命等關鍵詞則往往視而不見。教學與現(xiàn)實的脫節(jié)則使學生難以產(chǎn)生共鳴,課堂氣氛沉悶,學習效率低下。試問,如果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喪失了學習興趣,無法獲得學習樂趣,又談何立德樹人呢?如果不能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課程學習的主體,而是沿用舊有的老師高高在上的教學姿態(tài),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無法被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如果不能有效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快樂學習中學有所得、學有所悟,學生大概就只能是“對牛彈琴”的“牛”。
三、立德樹人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完善路徑
從根本上講,開展教育活動最終都是為了立德樹人,而道德與法治毫無疑問是這一目標在初中階段學習的最顯性課程。在此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要在以下層面做更多努力。
1.凸顯價值引領,全方位整合教學資源
作為初中階段學生德育培養(yǎng)的主渠道,道德與法治課程肩負著培育塑造學生靈魂的重要責任。通過這一課程的教與學,要讓學生知曉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國家倡導什么、禁止什么,才能逐步培養(yǎng)起學生的政治認同和公共意識。比如在學習承擔社會責任時,一方面,要通過講述正面故事,弘揚精氣神、提升正能量,讓學生從骨子里深刻體會到國家的制度優(yōu)勢、民族精神等。例如疫情背景下,可與時俱進大力宣傳抗疫戰(zhàn)線上涌現(xiàn)出的鐘南山、李蘭娟以及所有的醫(yī)護人員,尤其是90后、00后等勇于逆行的感人事跡??梢酝ㄟ^重點展示鐘南山連夜趕往武漢在餐車上閉目休息時的圖片,引發(fā)大家通過課堂討論、小組交流等,從小厚植愛國情懷、高舉愛國旗幟,樹立為實現(xiàn)國家夢想而努力奮斗、知行合一的堅定信念。另一方面,要充分考慮青少年學生年齡小、經(jīng)驗不足、認識能力有限等實際,多渠道整合教學資源,注重通過一些反面事例引導學生認識到不良傾向的危害性,再通過疫情期間的典型事例幫助他們明辨是非,養(yǎng)成辯證思維的良好習慣,從而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2.注重思維啟迪,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方法
初中階段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育、思維能力與思維習慣是至關重要的因素。道德與法治課程絕對不能采取滿堂灌的傳統(tǒng)形式進行教學。這就要求老師在課程設計時凸顯思維啟迪的重要性,大膽創(chuàng)新。
一要強化問題意識,著力創(chuàng)設妥帖的問題情境,讓問題碰撞出最美的思維火花。例如針對《網(wǎng)絡生活新空間》的教學設計,采用組織辯論賽的方式讓學生在唇槍舌劍中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通過質疑、辨析、爭論來學懂弄通網(wǎng)絡生活有利有弊。
二要強化具體體驗感,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體驗和感悟。例如在學習《關愛他人》時老師可以以自己生活中的經(jīng)歷,用故事講述的形式來影響學生、感染學生,讓他們在生活的細節(jié)中體會到關愛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從而使他們時時心懷感恩。
三要鼓勵思維創(chuàng)新,營造多元課堂。說到底,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方法很大程度上決定于教師的教學方法。如果一個老師在自己的課堂上永遠都是墨守成規(guī)、安分守己,學生大抵也都只能是依葫蘆畫瓢、按部就班。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堂上營造寬松的氛圍,敢于突破常規(guī),多渠道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3.聚焦品性養(yǎng)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讓學生知行合一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追求所在,也是其立德樹人訴求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教學的成功與否,成績當然是一個衡量的標準,但更重要的還在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行為表現(xiàn)。比如在學習《孝敬父母》這一內容時,通過教師自己的現(xiàn)身說法,喚醒孩子們的感情,從而自然而然地學會感恩父母和家人。因而,教學上應將“行”作為一個很重要的維度進行凸顯。
一是要以理論引導行動。要在課堂上以講授說理的方式,引發(fā)學生共鳴,讓學生提升覺悟、提高認識,從而讓學生在想和做上有理有據(jù),讓課堂所學入腦、入心。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與培養(yǎng)方向,圍繞它們來設計安排課程。
二是要以事例引導行動。要讓初中階段的學生建構起自身的行為準則與立身之本,最好的方法是通過古今中外典型人物事跡的模板構建,讓學生能夠通過課堂的學習做到見賢思齊,深受啟發(fā)。先進人物既要有“高大上”的,也要有“接地氣”的,從而給學生樹立起多元的參照對象。
三是要以實踐引導行動。理論是枯燥的,事例說到底都還是有些距離的,因此,更好的做法是通過真實的實踐來獲得知識的增進。例如在教《學會合作》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有計劃地將學生劃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合作完成一項社會調查,或者種一棵樹,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刻明白合作的意義所在,從而樹立服務社會的奉獻意識,寓教于樂又促進成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倍⒌聵淙耸且粋€長期的工程,需要長時期的滲透和培養(yǎng)。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按照習總書記的要求強化自身素質,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將自己打造成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新時代思政教師,才能夠真正讓道德與法治成為引導初中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拥年P鍵課程。
參考文獻:
[1]蘇逵.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有效教學的建構、實施與創(chuàng)新[D].云南師范大學,2017.
[2]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9.
[3]林情華.立德樹人視野下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問題與改進[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11):61-62+68.
[4]李翠仙.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加強人文價值教育的對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