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顏
摘 要:紅色文化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二者的有機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隨著自媒體的發(fā)展,為二者的融合帶來了機遇和挑戰(zhàn)。本文討論了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總結了自媒體時代給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融合帶來的挑戰(zhàn),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媒體視域下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徑,提升紅色文化的育人效果。
關鍵詞:自媒體;紅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2.066
1 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紅色文化是指自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以來,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獨立,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的革命斗爭、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革命文化。它包含了以博物館、烈士紀念館等為代表的物質文化,以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等為代表的精神文化,以及以中國共產(chǎn)黨在革命、建設及改革開放時期所形成的理論、路線、綱領、政策等制度文化,是新的歷史時期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精神動力。
作為中華民族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沉淀的寶貴精神財富,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紅色文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載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大任務,其內容包括“世界觀教育、政治觀教育、人生觀教育、法制觀教育、道德觀教育?!碑斍案咝K枷胝谓逃媾R教學方式固化,教學內容枯燥等困境,亟須更多的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教學資源及案例。通過物質、精神、制度等形式所展現(xiàn)出來的紅色文化,具有非常鮮明的民族性和極大的感染力。紅色文化是我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斗的歷史見證,能夠滲透到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中,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情懷,感受中華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進而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其次,紅色文化的融入有效地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效果。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時代賦予大學生的責任義務發(fā)生了變化。社會的進步,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對大學生的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與此同時,社會多元價值觀念并存使得尚處于成長期的大學生的“三觀”培養(yǎng)面臨更大的挑戰(zhàn)。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融入紅色文化的內容,能夠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認識和理解黨的歷史、共和國的歷史、改革開放的歷史以及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有助于大學生形成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要求相符合的思想觀念,進而增強大學生在思想上對中國共產(chǎn)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
綜上,紅色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為其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及案例,增強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論的教育效果。同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也為紅色文化的弘揚提供了平臺,更好地凸顯了紅色文化教育的目的。因此,必須將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更好地融合,使其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以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 自媒體時代給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融合帶來的挑戰(zhàn)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不斷進步和4G、5G網(wǎng)絡的普及,以微信、微博、貼吧為代表的自媒體平臺從傳播的主體、傳播的數(shù)量以及傳播的性質等方面對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
2.1 多元化的傳播主體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在紅色文化的傳播方面的主導性降低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革命、建設以及改革時期所形成的精神信仰的高度凝結,因此,紅色文化的傳播的特征就是要有主導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是大學生思想引領的主陣地,也是向大學生傳播紅色文化的主渠道。然而,自媒體時代的到來,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微信朋友圈、微博動態(tài)以及各類貼吧等方式表達個人對一些問題的看法,而這些快速發(fā)表的觀點可能很快就被有著相似觀點的其他人轉發(fā)和擴散。
以微信為例,根據(jù)智研咨詢發(fā)布的《2020-2026年中國微信公眾號行業(yè)市場經(jīng)營風險及投資戰(zhàn)略規(guī)劃分析報告》顯示,自2011年起,我國微信月活躍用戶數(shù)逐年攀升,2019年突破了11億人(見圖1),是目前中國用戶量最大的APP。在這個平臺上,每個人都是信息傳播的主體,可以針對某一事件即時發(fā)表個人觀點且快速傳播。而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個人發(fā)表的信息的真實性、有效性是得不到保障的,且實際的情況可能是那些借助于犀利語言的不實言論得到了更快更為廣泛的傳播,這將導致大學生在接受這些信息的時候,其價值觀念的建立出現(xiàn)偏差。
因此,當代大學生接收信息的途徑變得豐富了,但接收信息的完整性和正確性卻大大降低,這就使得他們在接收信息、篩選信息和吸納信息的時候會呈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困惑。而紅色文化的特殊性又要求其傳播需要具有主導性、正確性。因此,這種零散化的傳播方式削弱了紅色文化本身深刻的內涵及意義,進而降低了傳播紅色文化應有的感染力和引導力,甚至會因一些不實言論或不當觀點的發(fā)表對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產(chǎn)生偏差。
2.2 海量的傳播內容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在紅色文化的傳播方面的話語權削弱
近年來,紅色文化的傳播也開始借助于自媒體平臺,包括開設微信公眾號、開發(fā)APP軟件等,例如微信公眾號“紅色文化網(wǎng)”“紅色文化快訊”,APP“無涯運動”“指尖上的紅色地圖”等。這些都是在自媒體環(huán)境下,借助于自媒體在傳播廣度和速度方面的優(yōu)勢所形成新的傳播方式。
自媒體環(huán)境下,每個人既是信息的制造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特別是隨著移動網(wǎng)絡的迅猛發(fā)展和智能終端的普及,信息的發(fā)布和傳播都變得異常容易,信息發(fā)布的門檻降低了,信息傳播的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被打破,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元化,獲取信息的內容越來越多。相比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傳播方式則比較單一,信息量也遠不及自媒體平臺。而現(xiàn)實情況是,大學生大多每天都會登錄各種自媒體平臺,瀏覽微信公眾號,刷微博,借助于各種APP來閱讀新聞熱點信息等,而且他們對于一些熱點問題的敏感度和關注度甚至于會超過從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