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艷
摘要:職高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一直受到職業(yè)學校教育的高度重視,本文通過對本校在校生進行心理健康問題調(diào)查,得出目前職高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剖析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并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關鍵詞:職高生;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
職高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和學校關注的話題。經(jīng)過十三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跟蹤研究,現(xiàn)在職高生在人際關系、適應能力、目標建立等方面出現(xiàn)了新的一些心理問題。
一、職高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及表現(xiàn)
(1)人際交往淡漠。
主要表現(xiàn)為學習中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課后不參與同學討論、游戲、活動,在校園中獨來獨往。
(2)適應能力較弱。
主要表現(xiàn)為不喜歡班級同學、不喜歡宿舍舍友,不喜歡任課教師,較難融入學校環(huán)境、課堂教學和同學間的交流之中。
(3)缺乏目標或者目標建立不清晰。
主要表現(xiàn)為上課睡覺,沒有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不確定是否參加三校生高考或是頂崗實習,沒有學習目標和學習動力。
(4)受挫能力較差。
主要表現(xiàn)為被老師責罵或自己認為同學背后議論而采用不良的行為方式對抗或是退學。
二、職高生常見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職高生出現(xiàn)以上心理問題,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家庭因素。
家是孩子生活成長的第一環(huán)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在心理健康調(diào)查研究中,職高生家庭結構不完整的家庭占據(jù)一半,超過一半的職高生父母在外地打工,在成長過程中,他們從留守兒童成了留守青少年,原本應承擔家庭教育義務的父母缺席。由于父母的長期缺席,這些職高生內(nèi)心孤獨、郁悶,遇事孤立無援,內(nèi)心渴望父母的關注、關愛,卻從不表達出來,因為十幾年的留守,這些職高生已經(jīng)不知道如何去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需求。因此在學校中,也不擅長表達、展現(xiàn)自己,不愿意參加各種活動,與其他同學比起來顯得格格不入,最后形成和同學關系緊張的局面。
(二)社會因素。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電子產(chǎn)品的普及,尤其是手機的使用,一方面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另一面又像一把“雙刃劍”進入到職高生的學習生活中。每個職高生至少有一部手機,父母的本意是因為自己遠離家鄉(xiāng)、外出務工,給孩子買手機是為了能更好地與自己聯(lián)系,但很多學生將大量時間投入到了手機上,在課后、放學、午休、晚休的時間,學生都在看手機,男生大多是打游戲,女生大多是聊天。這種消遣方式讓職高生不在關注自己身邊的事務,沒有學習動力和學習目標。
(三)學校因素。
因為大多數(shù)學生為留守青少年,家庭參與度較小,家校協(xié)作不夠好,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的鞏固效果不佳。
三、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針對職高生人際關系淡漠、適應能力較弱、缺乏目標建立和受挫能力較差的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策略需要融合技術來進行,并且在不同的時期不同年級不同性別上有不同的側重點。通常采用教學常規(guī)課程、團體講座和個體心理咨詢的教育教學方式進行。
(一)常規(guī)課程
心理健康教育常規(guī)課程通常根據(jù)學生需求,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認識自我、接納他人,展望未來為四個板塊,在教學中多采用情景表演的游戲方式,這種教學方式的重點是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參與,學生在參與中有所體會有所感悟,并讓學生分享感悟。這個過程是學生從被動到主動的過程,也是學生體會感悟表達融入的過程。通過實踐,這個課程設計和實施對人際關系的處理有較好的幫助。
(二)團體講座
團體講座有兩個要求,首先是要求主題一定是積極向上的,案例分享也是健康的。切記在團體講座過程中呈現(xiàn)過多負面信息,這樣會誤導學生習得其他消極的方式。
其次是講座根據(jù)學生年齡特征以及學習要求做不同主題的講座,比如高一年級做適應性心理健康講座、高二做目標建立講座、高三做樹立自信的講座。每個年級又分別做不同程度的男生女生性生理心理健康知識講座。這種分層分性別的講座實踐后效果比較好。
(三)個體心理咨詢
針對有嚴重心理問題行為的學生進行規(guī)范的個體心理咨詢。個體心理咨詢通常分為咨詢前期、中期、后期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主要是通過支持性會談,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在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中,咨詢師可以結合繪畫、音樂、沙盤游戲等表達性治療形式,幫助來訪者表達出內(nèi)心深處存在的負面情緒,進而幫助來訪者宣泄煩躁、壓抑、痛苦、憤怒等不良情緒。
第二個階段在咨詢中期主要對來訪者進行認知調(diào)整,合理歸因,抗壓能力訓練,和人際關系的調(diào)整。
內(nèi)歸因是很多產(chǎn)生心理問題學生形成的歸因模式,在生活中容易將失敗和錯誤全部都歸結在自己的身上,而不會對事件做出理性的分析。在這一階段,咨詢師可以使用認知行為療法的技術幫助來訪者改變不良的認知模式。
對于部分學生出現(xiàn)嚴重心理問題行為,與其心理上的脆弱有關。針對這種類型的學生,咨詢師應該幫助來訪者進行相應的抗壓能力訓練和指導,包括鼓勵學生通過閱讀、體育競技、電影視頻等多種途徑來樹立正確人的生觀,認識到壓力與挫折無處不在,增強學生的抗壓能力。
除此之外,職高生處于特殊的人生階段,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對他們而言有重要的意義。部分學生的嚴重心理問題行為與其在人際關系中的挫敗感有關,因此在這一階段幫助學生全面認識自我悅納自我和接受他人,并且掌握一些基礎的人際關系法則,學會和同學交往,在同伴中找到歸屈感是很重要的。
第三個階段就是輔導后期,協(xié)調(diào)機制的實施,鞏固輔導效果。
首先,需要引入家庭治療,加強家庭教育指導。通過爭取家長對輔導工作的配合,調(diào)整家庭關系,讓家長樹立正確的養(yǎng)育觀,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讓學生感受家庭的溫暖。因為學生最終需要回歸到家庭之中,父母是其最重要的人,改善家庭功能,有助于學生恢復自信和改善人際關系。
其次,與其他教師結成工作聯(lián)盟,鞏固輔導成效。在咨詢的后期咨詢師應聯(lián)合學校相關部門、班主任及科任教師發(fā)掘學生的閃光點,給學生創(chuàng)造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其他同學能夠關注到他的改變,幫助其在同輩團體中找到歸屬感。
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也不可能立刻得到解決,這是一項艱巨而持久的工作,需要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堅持不懈的努力,尊重學生,傾聽學生,真誠對待學生,從而真正了解學生的需求,解決學生心理問題。
參考文獻
[1]孟有萍.職高生心理健康問題及教育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9(33):248-249.
[2]王巖.職高學生常見心里困擾與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高考,2019(11):293.
[3]劉英格.當代職高生心理健康問題及解決途徑探索[J].散文百家,2019(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