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靜敏
摘 ? 要: 環(huán)境倫理學是一門研究人與自然環(huán)境關系的道德問題的應用倫理學學科,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眾多作者以此為題材創(chuàng)作蘊涵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等豐富環(huán)境倫理觀,旨在傳達正確的環(huán)境倫理觀,使兒童形成健康的環(huán)境倫理意識,從中得到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關系、兒童與自然的“天性相通”關系、對“自我實現”的追問等啟示。
關鍵詞: 兒童繪本 ? 環(huán)境倫理觀 ? 啟示
一、引言
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推出原創(chuàng)公益電子繪本《為什么不能出門》,繪本以圖文結合的直觀方式為兒童普及新冠肺炎知識及預防常識,旨在引導兒童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衛(wèi)生習慣。環(huán)境倫理學作為一門研究人與自然環(huán)境關系的道德問題的應用倫理學學科,不僅將道德關懷從人延伸到非人的自然環(huán)境,還呼吁人類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確立為一種道德關懷。自十八世紀以來,工業(yè)革命帶來科技和生產力的迅猛發(fā)展,人類從之前對自然界的恐懼轉變?yōu)樽匀唤绲闹髟渍?,可以任意改造和征服自然,在獲取巨大物質利益和經濟利益的同時,環(huán)境受到污染,為我們敲響了保護環(huán)境的警鐘。恩格斯在十九世紀提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兒童繪本采用圖文結合、直觀生動的方式為兒童進行講述和傳達,符合兒童的認知發(fā)展特點,創(chuàng)作風格多樣、主題豐富,深受兒童喜愛。近年來在環(huán)境倫理學影響下,眾多作者以此為主題創(chuàng)作出許多優(yōu)秀的兒童繪本,試圖為兒童構建人與自然的關系,傳達健康的環(huán)境倫理觀,促進兒童健康完善人格的發(fā)展。繪本多以擬人手法賦予大自然生命、思想、感情等,符合兒童的“自我中心”思維發(fā)展特點,容易引起兒童的興趣和共鳴。
二、兒童繪本中的環(huán)境倫理觀
(一)認識自然
兒童對大自然的偏愛甚于成人,一片樹葉、一只螞蟻、一條毛毛蟲等都會引起兒童的好奇和探索欲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我認為教育的巨大意義一點,是使孩子能看到、理解、感受到大自然中的生命是一個偉大的秘密?!比欢鞘谢陌l(fā)展阻隔了兒童與大自然之間的親密接觸,使兒童脫離于自然之外,身心健康發(fā)展受到影響。在此之下,很多繪本為兒童開啟認識自然之門,對兒童進行自然啟蒙教育。如日本作家五味太郎創(chuàng)作的繪本《小牛的春天》,書中圖畫的顏色對比鮮明——大地的顏色從青綠色變?yōu)樯罹G色,再變?yōu)樗{黑色、橙黃色、稻金色,最后變?yōu)椤暗教幇酌C!?天空的顏色從桃紅變成淡黃、變成純白、變成墨黑,再到棕色、紫色,通過顏色的變換透露四季的變化,文中以小牛一年的成長變化為線索,通過“春天來了/雪融化了/泥土露出了臉/草兒冒出了嫩芽/花兒開了/草兒長得很茂盛/風兒吹過/暴風雨來了/很安靜/下雪了/雪花鋪滿地/到處白茫茫/春天又要來了/雪融化了/小牛的角長出了一點點”等形象生動的文字,緩緩地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富有詩意、氣象萬千的四季景象,全書以跳躍空靈的文字和美妙生動的畫面深深打動著兒童,使兒童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與時間流動。再如馬克斯·菲斯特的《彩虹魚系列》,在為兒童傳達如何學會與同伴分享、包容、溝通、互助等精神的同時,為兒童描繪了美麗豐富的藍綠色海底世界。在《深海大冒險》一書中,銀色閃光鱗的彩虹魚為了尋找身上掉落的最后一片閃光鱗,開始了一場深海大冒險,途中遇到粉紅色的十字蛸,五彩光芒的水母,像簾子一樣的僧帽水母的觸手,粉色的夢海鼠,黃綠色的小飛象章魚……一個個新奇神秘又極致美麗的海底生物牢牢抓住了兒童的眼球,仿佛跟隨彩虹魚開啟了一場真實的深海大冒險。繪本為兒童普及了大量豐富的海洋知識,了解了生物的多樣性特征,起到了一定的環(huán)境教育作用。
(二)尊重自然
人是自然之子,而非自然的主宰者。西方環(huán)境倫理學家阿爾貝特·史懷澤提出了“敬畏生命”的倫理思想,肯定了生命的價值和生命自身的善[1](9)?!吧降日摗钡拇砣宋锉枴ぬ├仗岢觯骸耙环N行為是否正確,將取決于它們是否展現或體現了尊重大自然這一終極性的道德態(tài)度?!盵2](105-106)他強調尊重自然就是要把地球上所有生命看作與人類平等,認識到人類與所有生命同根同源。
美國兒童作家羅伯特·麥克洛斯基創(chuàng)作的繪本《讓路給小鴨子》,以深褐色、略帶一點暖暖的暗紅色筆觸,描寫了一對鴨子夫婦為即將出生的寶寶尋找安居之所,千辛萬苦之下終于找到了查爾斯河的一座小島,在那里孵出了七只鴨寶寶,一天,鴨媽媽帶領七只小鴨子去波士頓公園與覓食的鴨爸爸匯合,途中需穿過城市馬路,路上車來車往讓人驚險不已,一位熱心的警察護送鴨子們安全通過了馬路,最終到達了目的地。繪本溫情脈脈地刻畫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畫面,為兒童傳達了“動物作為大自然的一員,應該得到尊重和愛護”的思想,因此這本繪本被譽為“一本最仁慈的書”?!段疑磉叺囊吧鷦游锱笥选肥羌幽么笾麅和匀豢破兆骷液筒瀹嫾液啞どO柅I給兒童的一份無比珍貴的大自然禮物,隨著夜晚的到來,即將入睡的小珍妮聽到“啾啾啾”的聲音,原來是小浣熊們來了,接著夜鷹盤旋在街區(qū)的上空,小蝙蝠捕捉老鼠……當白天來臨,我們的身邊又圍繞著知更鳥、喪衣蝶、小松鼠等。生機勃勃的小動物們過著多姿多彩的生活,它們與我們共享自然,與我們?yōu)猷?,與我們相伴。試問如今的城市,人們的周圍,是否還有屬于動物的生存空間和居住地?繪本中的故事多以動物為主人公,傳達自然界中所有生物都與人類是平等的觀點,意在告訴兒童動物也有生命的尊嚴與價值,體現尊重自然的環(huán)境倫理觀。
(三)保護自然
瑞徹爾·卡遜在著作《寂靜的春天》中提到“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盡管他很不愿意承認,現在這一污染已經徹底遍布我們整個世界,難道人類能逃脫污染嗎”[3](194)?人作為自然界中區(qū)別于其他生物的有意識的主體,應該承擔起保護環(huán)境的責任,履行對環(huán)境的道德義務,因此,從小為兒童樹立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的意識尤為重要。如美國圖畫書作家維吉尼亞·李·伯頓創(chuàng)作的《小房子》,描述了一座會呼吸的小房子每日坐在山崗上,看著四周的鄉(xiāng)村田園,看著日升日落,看著四季不斷變化的景色,后來,小房子的周圍被公路取代,被加油站、路邊店、住宅樓取代,它看到空氣中到處是煙塵,耳邊噪音很大,分不清“幾時是春天,夏天,秋天,或是冬天,一切看上去總是一個樣”,它開始懷念,曾經的這里田野開滿雛菊,蘋果樹在月亮下跳著舞,最終小房子被主人的后代重新搬到了一座山上。繪本以擬人化的方式讓兒童認識到自然環(huán)境在城市建設過程中不斷遭到破壞的現狀,引發(fā)兒童對自然環(huán)境的關愛與保護,形成環(huán)境保護意識。
《都是放屁惹的禍》是由桑德里娜·迪馬·羅依,埃馬努埃利·烏賽所著,繪本以動物的視角探討真實的環(huán)境問題,讓孩子認識到全球變暖的問題,繪本詼諧形象地描寫了動物們在全球變暖的環(huán)境中遇到的困境:野狼被困在浮冰上,馴鹿在去草原的路上差點淹死,北極熊準備把白色的大衣換掉,袋鼠需要跳得更高才能獲取稀少的食物,澳洲野犬身上出現棕色的斑點,巨蜥忍受不了強烈的陽光……繪本不僅直觀形象地使兒童認識到全球變暖的問題,還提出我們應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啟發(fā)兒童如何通過行動減少排放熱量,維護地球健康。菲比·吉爾曼的繪本《爺爺一定有辦法》講述了孫子因舍不得扔掉心愛的小毯子,爺爺運用智慧把小毯子變成外套、背心、領帶、手帕、紐扣……的故事,繪本在傳達了溫馨的人情味的同時,亦傳達了節(jié)儉和節(jié)約的理念,在物質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拒絕奢華和浪費,倡導綠色環(huán)保、低碳出行、簡約樸實的健康生活方式,培養(yǎng)兒童的環(huán)保意識和生態(tài)意識。
三、兒童繪本中的環(huán)境倫理觀啟示
(一)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關系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認為人類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的供給,人類生存所必需的水、食物、陽光、空氣等都是由自然所提供的,不僅如此,自然還提供人一切生存和發(fā)展的物質資源,自然使我們的身心得以恢復和調整,使人的境界升華。我們應該以一顆感恩的心對待自然,而不是凌駕于自然之上,更不應該俯視它。十九世紀美國自然主義者、哲學家亨利·大衛(wèi)·梭羅將大自然稱之為“愛的共同體”,反對將人從自然中超拔出來,以貶低的眼光看待大自然,認為人對自然的態(tài)度不應該是傲慢的和高人一等的,而應該以謙卑、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自然,“梭羅首先追求的是他看到的,一個不同于人類而且比人類大得多,同時又通過類比在道德上和人類相連的自然——是一種比情感上的支持更具有深義的‘同源物”[4](149)。奧爾多·利奧波德在“大地倫理”中擴大了“共同體”的范圍,人只是生物隊伍中的平等一員。兒童繪本以生態(tài)學的角度試圖重構人與自然的“共同體”關系,使兒童形成對自然的正確認識,樹立初步的環(huán)境倫理意識。
(二)兒童與自然的“天性相通”關系
劉曉東提出兒童是“自然之子”,認為“兒童與大自然一樣是純樸的,兒童是大自然嬌寵的孩子,與大自然水乳交融”[5](32)。盧梭認為兒童教育的本質在于自然本性的充分發(fā)展[6](3),所以他提出“愛彌兒”在15歲之前應該去鄉(xiāng)村學習,原因是鄉(xiāng)村中保留自然成分。由此可見,兒童的認識發(fā)展在于充分地接觸自然之中,自然萬物于兒童而言富有生命和靈魂,他們與之對話,與之嬉戲,如愛默生所說:“陽光僅能幫助成年人視物,卻能深入孩童的眼睛和心靈?!盵7](4)兒童與自然有著原始的情感,有著天性的相通,“兒童的肉體和精神皆源于大自然的進化”。兒童只有在與大自然相互作用中才能體現生命價值,城市化的發(fā)展導致兒童與自然的疏離。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提出“詩意地棲居”的哲學命題,其本意是人類需建立起與自然親近和諧的關系,重尋被遺忘的生存根基。因此,作家根據兒童的“泛靈”特點和自然天性創(chuàng)作繪本,意在引領兒童接近自然、感受自然,釋放兒童的自然天性。
(三)對“自我實現”的追問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未經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人類是有意識的主體,具有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的能力,能主動追求人生的終極價值,即自我實現的完成。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需要層次學說”,他把人最高層次的需要命名為“自我實現的需要”,在他看來,自我實現就是:“一個人能夠成為什么,他就必須成為什么,他必須忠實自己的本性,這一需要就稱為自我實現的需要?!盵8](53)他把自我實現看作努力實現自己的潛力,使自己成為所期望的人。在物質文明高度發(fā)展的今天,人們在追求過度消費中,常把物質欲望的滿足等同于自我實現,這樣的自我實現豈非只是一種十分淺薄、表面和暫時的物質上的滿足,深生態(tài)學發(fā)出這樣的追問:生產和消費到何種程度才能實現人的根本需要?挪威哲學家阿倫·奈斯提出超越個體主義的“大我”,用通俗的表達即“活著,讓他人也活著!”。這種“大我”包含個體在內的所有生命形式,自我實現不是追求一己私利庸俗的自我,而是可以包容萬象、海納百川式的“大我”,除卻個體的得失和利益,把自我融入萬物中達到生命的共生。深生態(tài)學認為,自我實現不僅關注人類的生命,還擴展為關注生物圈的所有生命,上升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繪本如《爺爺一定有辦法》企圖把節(jié)約、綠色、低碳的健康消費觀和生活觀植入兒童的幼小心靈,拒絕浪費奢華的物質追求,引領兒童走向更高的精神文明追求,追尋更富有“大我”的自我實現精神。
四、結語
人類對自然的漠視和踐踏帶來的終將是自然的無情報復,兒童與自然的疏離最終帶來的將是兒童精神和生命的缺失。兒童繪本試圖喚起兒童的自然天性,使我們重新看到孩子樸實的笑臉、純真的眼眸及那種融入風景的安詳舒展的快樂。本文試圖通過繪本中豐富的環(huán)境倫理觀幫助兒童建立健康的環(huán)境意識,以平等、敬畏之情對待所有生命形式,就像繪本《為什么不能出門》中寫道:“野生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應該和平相處。”浪漫主義者瓦爾特·惠特曼的一首優(yōu)美別致的小詩中寫道:我以為,一根小草并不比天體運行一日更渺小[9](47)。環(huán)境倫理觀通過繪本方式建構兒童的自然觀,對兒童身心發(fā)展有積極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阿爾貝特·史懷澤.敬畏生命[M].陳澤環(huán),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
[2]楊通進.環(huán)境倫理:全球話語中國視野[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
[3]R.卡遜.寂靜的春天[M].呂瑞蘭,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
[4]羅伯特·米爾德.重塑梭羅[M].馬會娟,管興中,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
[5]劉曉東.論兒童是自然之子——兼論自然界對兒童的教育功能[J].教育導刊(下半月),2005(9).
[6]陶金玲.教育即順其自然[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9(4).
[7]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論自然[M].吳瑞楠,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10.
[8]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9]狄特富爾特,等編.人與自然[M].周美琪,譯.北京:三聯書店,1993.
基金項目:2019年山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課崗契合性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課程資源庫建設研究(課題編號:GH-1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