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玉霜
摘 要:教學反思是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能夠融入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其在提高教師專業(yè)素質、實現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等方面發(fā)揮著非常積極的作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重視反思模式的應用,進一步強化對知識本質的感悟,加快學生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文章從反思教學的重要性出發(fā),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反思模式的發(fā)展趨勢,就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反思模式的實現方式進行了研究和討論。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反思模式
一、 反思教學的重要性
(一)激發(fā)學生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反思模式的應用能夠激發(fā)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促進小學生語文學習能力以及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提高。反思教學模式能夠對教學理念進行創(chuàng)新,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激發(fā)學生對于語文學科的興趣,使得其能夠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也能夠幫助其減輕學習負擔。
(二)實現教學目標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模式能夠對照教學大綱進行教學方案的預設,幫助學生加深對于知識的記憶;同時也可以對教學活動進行反思,提升教學目標的全面性以及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強調教學的人性化,構建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從教師的角度可以及時收集教學反饋信息,對教學的效果做出科學評價,實施反思性教學計劃,確保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三)統(tǒng)一教學系統(tǒng)
教學反思模式能夠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也可以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進行培養(yǎng),將教育的核心充分體現出來。反思模式很好地順應了時代發(fā)展對于教育事業(yè)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一種必然趨勢。借助反思教學活動,能夠培養(yǎng)出反思型教師,使教師能夠主動對教學活動進行全面細致分析,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帶動教學系統(tǒng)的一體化發(fā)展。
二、 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理念落后
當前,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看似投入了巨大的熱情,竭盡全力去備課,去收集素材,在課堂上對學生耐心輔導,課下作業(yè)的布置也是挖空了心思,但是卻沒有能夠得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分析原因,主要是教學理念相對落后,無法很好地滿足現代教學工作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想要提高課堂效率,保障教學效果,必須首先轉變教學觀念,對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否則就只能是事倍功半。
(二)過分依賴教材
教材對于教學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應該完全圍繞教材進行教學。這樣很容易出現照本宣科的講解和知識灌輸,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學生對語文課提不起興趣的情況下,自然也就無法保證教學質量。而結合實際情況分析,有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存在過分依賴教材的情況,甚至盲目認為教材中的知識就一定正確,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也沒有將知識和問題的難易程度考慮在內,更忽視了對教材的延伸和拓展,導致教材的作用和價值沒有能夠完全發(fā)揮出來。
(三)教師能力不足
相關調查顯示,在小學教育階段,部分學校的語文教師都存在專業(yè)能力不足的情況,自身的知識儲備偏少,同時也沒有定期參與培訓,知識結構相對落后,無法適應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學改革的現實需求。從而導致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依然沿用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也降低了其對于語文學習的熱情,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難以保證。
三、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模式的發(fā)展趨勢
(一)重視和加強基本理論修養(yǎng)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教育行業(yè)就一直將教學反思理論作為一個重點研究的課題,不過因為起步相對較晚,加上觀念認知薄弱,相關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需要高度重視和加強基本理論的研究。具體來講,一是應該對反思、教學反思以及反思模式等基本概念進行明確,從教師的實際需求出發(fā)深入了解概念,將其作為教學反思模式研究的基礎。二是應該立足中國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尋找本土化理論依據,設計出切合實際的教學反思模式。在很多發(fā)達國家,對于相關研究都投入了足夠的關注,有著清晰完整的理論依據;而在中國,相應的理論依據比較模糊。針對這樣的問題,可以從心理學、教育心理學以及哲學等角度推動理論依據的完善,保證基礎的合理性和科學性,確保教學反思模式構建的順利實施,同時也應該積極借鑒國內外一些比較先進或者成熟的教學反思理論,推動理論的本土化。三是應該制定出明確的反思目標。教學反思基本是對反思問題進行解決,其不單單是對教學過程的簡單回顧,還要求教師能夠在反思的過程中,找出存在的問題,制訂出相應的問題解決方案,對照方案組織反思內容,提出假設并且推動假設的具體化,借助經常性反思來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深刻把握人文性的反思模式原則
在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是一種十分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具備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在實施反思模式的過程中,應該堅持基本的反思流程,即尋找問題—確定假設—修正問題—評論問題。要求語文教師能夠從語文學科的內涵出發(fā),把握好其所具備的工具性及人文性特征,確保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更加關注人文性因素,如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念等,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反思,將小學語文的豐富內涵突顯出來,還原其本來面目。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和創(chuàng)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被诖?,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不斷做好反思,將人文素養(yǎng)融入語言文字中;同時關注對小學語文人文精神的深入挖掘,揣摩語言文字的魅力所在,通過不斷尋找問題以及對文章的反思,欣賞小學語文的美妙內涵。
(三)切實提升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的有效性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有教師及時轉變認識,提高小學語文反思理念的自覺性,反思實踐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必須明確所有的反思活動都需要在反思理念的指導下進行,如果缺乏科學的理念,反思活動的有效性將無法得到保障。在進行反思的過程中,需要將反思理念和反思實踐結合在一起,強調反思內容的廣泛性以及反思過程的連續(xù)性,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學反思的信度及效度,促進反思有效性的提高。小學語文教學反思中,教師必須具備個人反思理念,確保自身能夠更好地進行反思實踐,推動個人實踐理論的形成和完善。同時,在反思實踐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借助實踐活動,加速教學理論的系統(tǒng)化,要求理論能夠通過實踐的檢驗,反過來為實踐提供指導。在實踐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反思模式理念的應用,明確教學內容中的價值取向,就小學語文課程的功能進行重新定位,形成全新的課程觀念,并以此來對個人實踐理論進行豐富和完善。另外,教師需要借助反思模式去捕捉和提煉細微的信息,進一步提高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