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鋒
【摘要】小學數學涉及的內容較廣,包含生活中的知識點、思維能力的提升、實踐能力的提升等,屬于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探索能力的提升,引導學生主動去研究和發(fā)現數學現象,總結數學規(guī)律,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拓展數學思維,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點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小學數學;核心素養(yǎng)
新課程標準當中提出各科目的教學工作必須以綜合與實踐作為基礎,以這些類型的問題作為載體,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科目的學習活動。從數學科目的角度進行分析,綜合與實踐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并且讓其擁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應用意識。所以在開展數學教學工作時,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的問題創(chuàng)設相應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以往的經驗來解決現實生活當中的問題。
一、立足教材知識,遷移數學活動經驗
研究表明,人在將已有的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時,可以使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得到提升。學生如果只注重實踐而不重視理論,那么收獲的成果并不多;相反,只注重理論不重視實踐,收獲則會更少。除了教材中每冊安排的兩次“綜合與實踐”課外,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立足于教材知識,設計綜合性與實踐性的活動,將日常教學的內容與實踐活動相融合,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索,在實踐中發(fā)現并解決問題,在實踐中不斷積累活動經驗。學生利用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經驗進行實踐,會對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進行再加工,從而產生自身的感悟。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這部分內容后,教師安排了一節(jié)“制作年歷”的活動課,目的是通過制作年歷卡來檢測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掌握情況,并且讓他們將這部分知識的相關內容和自己已有的經驗進行緊密結合之后展開實踐操作。學生先觀察收集到的年歷卡,了解年歷卡的結構,小組討論制作方法后,開始制作2022年的年歷卡。學生的制作過程,實質上是知識的鞏固和運用的過程,是數學知識與經驗不斷遷移、內化的過程。操作完成后,一張張年歷卡就是一幅幅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在這一教學活動中,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數學思維能力,去創(chuàng)造美,感悟美。這樣的教學方式,既讓學生鞏固了所學的年、月、日知識,又拓展了知識。學生在綜合化的學習活動中,遷移基本數學活動經驗,提高動手實踐能力,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享受數學學習的樂趣,體驗成功的愉悅。
二、利用探究活動,拓展學生思維層次
數學教學活動是對學生數學思維進行培養(yǎng)的過程。對于學生而言,數學思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思維形式,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解決現實生活當中的問題,提升推理能力。
比如,在五年級上冊“釘子板上的多邊形”教學活動中,從圍成的圖形內部為1枚釘子的情況入手。通過圍、畫、數、量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學生很容易發(fā)現:圍成圖形的面積是邊上釘子數的一半。正當學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時,教師拋出一個問題:“如果圖形內部有2個點、3個點是不是還存在這樣的規(guī)律呢?”學生帶著這一問題進行操作,小組合作探究,思維的火花不斷碰撞。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樣:“兒童就其天性來講,是富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發(fā)現者。”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產生了認知沖突,在小組討論、爭辯中逐漸明晰規(guī)律。數學實踐活動是創(chuàng)造性很強的活動。在這一教學活動中,教師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促使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完成活動。在活動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提升,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得到了發(fā)展。
三、加強小組合作,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做”比“知道”更重要。在數學活動課中,教師一直堅持一個原則,那就是只要是學生能動手做的就要讓學生動手去做,只要能通過學生合作解決的一定放手給學生。教師在多年的教學中發(fā)現,受個體差異的影響,有些學生在獨自活動的過程中會感到無所適從,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活動,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不僅會完成探究的內容,而且會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快樂并且積累活動經驗。
“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這一內容具有比較大的難度,教師可以使用排水法的方式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實驗明確一個物體的體積等于它“排出”水的體積。課前,教師讓學生準備一些不規(guī)則的物體,如番茄、土豆、小石子等,教師為學生準備了量筒、量杯、長方體水槽等測量工具。課堂上,每4位學生為一組,小組內分工明確,包括組長、觀察員、記錄員等。實施組際評價等競爭機制,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合作熱情。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索,明確了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方法,可以用量杯或量筒直接測量,也可以放在長方體水槽中測量水面上升前后的高,從而計算出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等。這些方法不是教師教的,而是學生在實驗中探索出來的,是在小組合作中發(fā)現的。正當教師準備課堂小結時,一個小組的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利用‘排水法怎樣測量海綿的體積?”一石激起千層浪。又有一位學生提出“怎樣測量乒乓球的體積?”這一問題。雖然下課的時間快要到了,但學生們興趣盎然。各小組通過討論交流,很快有了方案。于是教師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實踐,在實踐中不斷修正完善自己的活動方案。當學生的思維被激發(fā)后,他們的潛能是不可估量的,孩子們用到了沙子、膠帶等物品。雖然有些方法測量的誤差很大,有些方法不太好操作,但是這些都不重要了,可貴的是學生能提出問題,能用質疑的眼光去思考問題。學生在活動中學會了合作與交流,積累了數學活動的經驗。
四、加強實際應用,提升學生數學素養(yǎng)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生活與教育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從某一個角度來看,生活就是教育,為了生活而展開教育才是教育的根本。他主張教育的中心為生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可以適應社會生活的綜合性人才。數學課程標準也提出,教學工作應該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以生活實踐作為依托,以學生感興趣的生活事例為基礎,才能提高教學的效果,才能將數學課堂的教學活力煥發(fā)出來。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是學生學習知識、培養(yǎng)探究能力的過程,也是學生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力求為學生創(chuàng)造寬廣的探究空間,提供廣泛的探究內容,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探究活動,讓他們利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探究解決問題方法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數學素養(yǎng)。
例如,在學習“正比例和反比例”這一單元后,教材安排了“大樹有多高”這節(jié)綜合實踐課。這節(jié)課主要是圍繞“大樹有多高”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親歷“提出問題→實驗操作→解決問題→延伸思考”這樣一個過程。在學生明確自己的任務及要求后,教師把室外操作、測量的任務完全交給學生。學生帶著這些珍貴的數據回教室開始解決問題時,大部分能根據數據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遇到觀點不一樣的,教師就讓他們再討論,再思考。最后,學生一致得出了正確的結論,雖然描述得有點原生態(tài),有點不夠嚴謹,但教師能感受到學生的興奮和欣喜。這節(jié)課,教師幾乎沒講授,但是學生真正掌握了,效果很好。
五、改善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現代教育理念一直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參與度,不能采取“灌輸式”教學方式,還要和學生進行互動,不僅要提升學生的參與性,而且要提高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能力。
例如,在學習“平均”的概念時,教師完全可以利用生活情境來進行教學。教師舉例:“王同學買了5個橙子,今天有5個好朋友去他家做客,大家來討論一下,需要怎樣做,可以讓6個小朋友分到一樣多的橙子呢?”這個時候,學生會有不同的想法。有的學生說:“把橙子榨成汁就可以平均分給小朋友?!庇械膶W生說:“可以再去買1個橙子,這樣就能平均分給同學了?!币灿械膶W生說:“王同學是主人,其他的小朋友是客人,王同學可以不吃橙子,讓其他小朋友每人吃1個,也是一樣多了?!边€有的學生說:“把每個橙子切成6瓣,每個小朋友可以獲得5瓣橙子?!苯處熓紫纫隙▽W生回答的積極性,然后引導出“平均”的概念,再討論學生之前的想法是否正確。這樣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而且加深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
六、引導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探究式學習的能力
素質教育的核心在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是一個重點。可能學生在一個問題的認識上會有想法錯誤、幼稚,但是教師必須要引導學生去探討問題,勇敢發(fā)言,不要禁錮學生的思維能力。每一次嘗試都是通向正確的道路。教師應做好引導工作,而不是鋪路讓學生照搬。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多動腦思考的能力,而且會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求知態(tài)度。
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進行公式的推演,讓學生采用不同的辦法求證,可以利用卡紙實踐,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演示,讓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然后把學生得出的結論歸納總結,最后講解知識。再例如:“3個空飲料瓶可以兌換一整瓶飲料,如果有12個空瓶,可以兌換多少瓶飲料?”學生想問題比較簡單,會直接通過“12÷3=4”得出可以兌換4瓶。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那兌換的飲料喝完之后的瓶子怎么處理呢?”利用問題,循序漸進,導入課堂,讓學生去探索答案。
七、結語
綜上所述,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是一項持久的工作,并不容易,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施加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要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滲透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增強數學意識,養(yǎng)成數學思維,貫穿素質教育,實現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意義最大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社會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蔣超.引入綜合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J].學子(理論版),2016(0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