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惠忠
摘 要:隨著新課改持續(xù)深入,人們愈發(fā)關注歷史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歷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內容就是史料實證,可以彌補傳統(tǒng)歷史教學的不足,解決學生證據意識淡薄的問題。文中對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內涵和價值展開分析,探討其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價值和相關培養(yǎng)措施,大幅度提升歷史課堂教學效率,旨在為類似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歷史教學;史料實證;培養(yǎng)措施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yǎng)培養(yǎng)問題分析
(一)歷史教師自身問題
長期以來歷史被當作一門“副科”,不受學生待見和重視。而且學生記憶一直停留在初級階段,對我國歷史發(fā)展,世界變遷等缺乏整體性認知,并未對其形成完整的歷史思維。整體角度分析,廣大中學歷史教師史學素養(yǎng)有待提升。研究發(fā)現,我國高中歷史教師隊伍普遍朝老齡化趨勢發(fā)展,大多數學校已經很多年沒有聘請過年輕的歷史教師,導致整個教師團隊暮氣沉沉,缺乏活力。
很多歷史老教師已經中斷系統(tǒng)學習專業(yè)歷史多年,教齡長,他們熟記各類教學知識點,教學模式成型,懶于更新歷史知識,這樣知識結構愈發(fā)陳舊,出現心有余力不足的情況;年輕教師缺少教學經驗,不知道如何取舍史料,受到自身水平限制,影響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二)學生缺少歷史素養(yǎng)
雖然新課改十余年時間,但受到高考指揮棒的影響,造成新課程理念無法落到實處。部分學生初中階段沒有夯實歷史基礎,出現歷史斷層,高中階段考試科目增加,學習壓力增加,無法應付歷史學科學習。
自身談不上對歷史學科的興趣,只是通過教材了解歷史,而教師將教材看作講課的法寶,一切以教材為主,即便學生對其中內容存在疑慮,但由于教師的影響,也不敢將自己的疑問提出來,這不僅束縛學生思維發(fā)展,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培養(yǎng),對學生掌握歷史學習方法不利。部分學生會選擇考前死記硬背,歷史知識理解停留在表層。甚至一些學生課堂上不重視教師的引導,只重視教材上的重點內容,自顧自的根據自己方式學習歷史。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措施
(一)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
1.喚醒教師史料意識
當前高中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缺失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師史料教學理念薄弱。很多教師將史料作為聯系教材的媒介,起到課堂導入的作用,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經常因為運用不合理或者論證過頭導致教學偏差。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深刻認識到實證的重要性,克服自身慣性思維,通過引導,利用史實,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需要歷史教師側重素材收集,掌握學生實際情況,實現融合史學資源與歷史教學的目的。
2.強化史料教學水平
歷史教師要認真?zhèn)湔n,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開發(fā)新素材。根據學生情況搭建史料資料庫,記錄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方面需要注意的細節(jié);完成課堂講授后,需要反思與記錄,總結失敗教訓與成功經驗。
如,“太平天國運動”知識點學習時,分析當時清王朝的境遇:鴉片戰(zhàn)爭后戰(zhàn)爭賠款由各省份分攤,各省份大小官員以此為名義,到處搜刮民財,致使整個清王朝管理腐敗,百姓苦不堪言。而且通過“鴉片戰(zhàn)爭”,也為西方列強打開了進入中國的大門,他們開始大肆向國內傾銷各類商品,初步進入工業(yè)化的西方國家制造大量貨物,這些外國貨物沖擊國內通商口岸與傳統(tǒng)經濟結構,造成大量手工業(yè)者破產,百姓無法安生,加之自然災害頻發(fā),底層民眾苦不堪言,賣兒賣女現象頻發(fā)。加上每年輸入國內的鴉片數量都在成倍增加,白銀外流嚴重,致使國內各種矛盾接連不斷。利用真實史料為學生設置教學情境,將各方面影響聯系在一起,綜合分析“太平天國”興起的直接、間接和根本原因,即因為自然災害的接連爆發(fā)以及外國列強的殘忍入侵導致階級矛盾激化,進而興起“太平天國”。在這過程中一定要遵從“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基礎。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有效利用史料來調節(jié)課堂氛圍,吸引學生注意力,通過歷史情境的引入幫助學生深刻感知歷史,了解歷史。
3.提高教師史學素養(yǎng)
部分歷史教師不能全面理解新教育理念。針對這種情況,學??梢耘c其他學校合作,安排教師開展培訓、考察活動,通過同行、前輩間的交流,加強理解。其次,歷史教研組可以組織教師召開“以史為證”的主體課,大家一起回顧歷史,加深記憶和理解;最后歷史教師要主動提升自身史學素養(yǎng),歷史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搜索相關歷史資料,搜集相關史料方便日常教學與備課。歷史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主動學習歷史新知識,完善自身知識結構,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
(二)活躍歷史課堂的氛圍
1.明確課堂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內容的開展都是以歷史發(fā)展為基礎,體現出歷史學家對歷史事件及其發(fā)展的觀點。但體現在教材內容上即宏觀又充滿概括性,導致很多學生理解困難。學生學習歷史現象時存在囫圇吞棗情況。歷史課堂上教師要圍繞教材要求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深入主題,尋找線索,進而將整個教學活動串聯在一起。這需要教師結合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史料,借助史料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應情景,活躍課堂氛圍,豐富課堂內容,從而對教學效果進行優(yōu)化,提升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提高史料實證素養(yǎng)。
如:課程目標要求學生對“近代中華人民救亡圖存所付出的勇猛斗爭和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時所進行的艱難求索”進行感悟,該目標的主要載體為“近代化探索”等相關知識點,對于這類感悟性教學內容,教師應該采用多元化作業(yè)形式引導學生自己從自身出發(fā),認真去觀察、體驗和感悟,由此掌握知識中所蘊含的情感和價值觀引導。這時教師可以根據當地鄉(xiāng)土資源為學生選擇合適內容,要求學生關于近年來家鄉(xiāng)的變化寫一份真實調查報告,實行以這類調查活動主題為主的校本作業(yè),即隨堂小調查,根據教學內容對知識點進行合理挖掘與拓寬,同樣能夠對學生進行情感滲透和目標感悟。
2.組織課堂教學活動
在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導向下,要求教學策略的設置要體現出教學互動性。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能夠聯系學生日常生活,通過引導、交流和探索,幫助學生感知歷史。整個教學過程需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再相信科學的前提下,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批判精神。
在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過程中,一定要引導學生親自參與“實證”的過程,通過親身研究,體驗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實現學習內在驅動。整個過程分成4步驟:(1)史料研讀,通過研究相關史料獲得有效信息;(2)推理分析,在獲得相關信息的基礎上對其中羅杰關系進行分析,做到條理清晰;(3)參照史料,結合史料內容和相關歷史背景,對其真?zhèn)涡赃M行科學辨別;(4)信息提煉,在獲取內容的同時,提煉出關鍵信息,從而掌握其核心思想。歷史教師的主要職責就是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和優(yōu)化,幫助學生提升教學效果,對其史料實證素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
(三)結合開放性試題教學
1.關注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基礎性
高考試題的考察從傳統(tǒng)的知識性轉變?yōu)閷W生能力性的考察。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近年來高考歷史試卷對學生能力的考察越來越關注,但這并不意味著基礎知識不在重要。正相反,開放性試題的解答首先需要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如此學生才能在第一時間對題目主干、內容和思想等進行全面分析,進而快速解答。而且開放性試題的考察不在純粹考察某一知識點,而是偏向于系統(tǒng)性內容的考察,需要學生對歷史知識綜合掌握的情況下做到靈活運用。
如:2020年高考歷史全國I卷第41題中,考查我國對外關系的態(tài)度,美蘇冷戰(zhàn)的態(tài)度以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對于改革開放的決策變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合國重要的外交活動。解題時要仔細閱讀給出的材料,結合自己所學知識,準確判斷提問內容。
2.快速提取題干信息
通過閱讀,對歷史核心內容進行快速記憶,如此可以幫助學生在做題時從材料中找到史料依據。如果將一禮拜看作一個復習周期,安排小組組長對組員復習效果進行考察,教師則進行不定時抽查。為學生開展歷史選擇題極限訓練。利用每天晚自習,選擇合適數量選擇題,并以10min時間為限,結合考綱考點,整合各類易出錯的問題,地學生展開極限訓練,通過提取題干信息,幫助加深學生記憶,提升選擇題得分率。同時教師根據學生答題特點和知識點分布,為其整理出各知識的核心記憶點,方便學生掌握。
2020年高考歷史全國I卷第42題中,要求學生依據給出的材料,結合歷史發(fā)展給出能夠體現這一時期的書名,并以此展開論證。比如,就我國古代某一時期的發(fā)展自擬一個書名,要求其能反應該時期的時代特征。這時學生要注意挑自己最熟悉感覺容易寫的歷史時代來擬書名,如書名:《秦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其次,依據書名從所學相關知識搜尋相關史實,進行論證,如公元前221年,秦王應征統(tǒng)一六國,結束了諸侯割據的混亂局面,統(tǒng)一貨幣,統(tǒng)一度量衡,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形成了中央集權制度。
3.培養(yǎng)學生解題思路
歷史教師在選題時盡量選擇那些具有研究價值而且邏輯性較強的題目進行研究和講解,如此可以引導學生對其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從不同角度,換位思考,發(fā)散思維的同時,成為問題的探索者,養(yǎng)成自己獨特的解題思路。
如:材料閱讀題:關于宋代歷史,海內外學者著述頗豐,敘述各有側重,如《儒家統(tǒng)治的時代:宋的轉型》《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 《宋史:文治昌盛與武功弱勢》等,這些書名反映了作者對時代特征的理解。結合所學知識,就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 自擬一個能夠反映其時代特征的書名,并運用具體史實予以論證。(要求:論證充分,史實準確,表述清晰。)
首先,就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自擬書名,書名要“能夠反映其時代特征”,同時要注意挑自己最熟悉感覺容易寫的歷史時代來擬書名,如書名:《秦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其次,依據書名從所學相關知識搜尋相關史實,進行論證。最后,照應前文,進行總結,如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它所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它所采取的統(tǒng)一措施,促進了封建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對中華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結語
高中歷史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與模式,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內容,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順利培養(yǎng)與提升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文中結合教學實踐,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限制,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
參考文獻
[1]陳偉民.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0,6(10):76-77.
[2]葉健飛.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0,6(08):64-65.
[3]宋羿竺.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運用史料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9(02):137-138.
[4]李金城.高中歷史活動課中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策略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9,6(15):106-109.
[5]范華春.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育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5(01):64-65.
[6]何英.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策略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4(04):74-75.
[7]張翅.高中歷史教學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路徑探究[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7(11):104.